05.21 第三代殘疾證背後的故事

溫州人林栩的建言,推動了新一代智能化殘疾人證的發行。2014年11月28日,中國殘聯新一代智能化殘疾人卡率先在北京試點發放。

“想寫這份社情民意很久了,有幾件小事對我觸動很大。”林栩說。

在瑞安市殘聯工作的林栩一直與殘疾人證打交道,2009年第二代殘疾人證發行,她是參與登記的工作人員之一。

“瑞安市有1.7萬多名殘疾人,對他們來說,這個證件就是他們身份的證明。各項優惠政策與補助都是根據殘疾證來發放的。”林栩說。“因為殘疾證是屬地管理,有一位住在上海市的瑞安籍殘疾人坐飛機回到本地,就為了讓我們為他的殘疾證寫一份證明,證明他的證件是由瑞安市殘聯出具的。”第一次遇到這樣請求,她還覺得是外地的相關部門工作不夠人性化。然而,這樣的申請每年都會出現幾例,大多是為了獲得在當地求職、求學等方面給予殘疾人的便利,“發放殘疾人證的初衷是為殘疾人提供便利,現在卻要額外增加他們的負擔。”這讓林栩產生了懷疑,這樣的工作意義何在?

此外,為了制定更加科學的殘疾人政策,全國殘聯或省殘聯經常會啟動大面積的殘疾人狀況排查,覆蓋面廣,時間短,任務重,調查內容眾多,往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共性問題。“所以,

賦予殘疾人證更為豐富的後臺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她說。

還有一件事,一位居住在安陽街道的殘疾人辦理醫療保險補助,因為手續較為繁瑣,需要來回幾趟。“這位申請人當場就生氣了,他說自己的手腳不方便,這樣申辦實在太累了。”林栩感到,即使再優惠的政策,程序不精簡,依然是對弱勢群體“不友好”,健全人可能沒有辦法很好地理解殘障人士的不便之處。

二代殘疾人證使用不便,背離了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