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河南濟源)人,五代後梁畫家。他在唐末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自耕而食,畫松數萬本,感受了崇山峻嶺的壯美景色,囊括了唐人用筆用墨的經驗,開創了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所作,此件雖未經《宣和畫譜》著錄,但一直被認為是可以代表荊浩畫風的作品。

《匡廬圖》據傳系描寫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但氣勢宏大,結構嚴謹,兼高遠與平遠二法,上聳巍峰,下瞰窮谷,深遠、奧冥。畫法似先以突出的輪廓線與結構線確定山石形體凹凸,再以短條子皴其質感,復以水墨渲染,因而石質的堅凝,空氣的清明,依約可見。他自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從此圖看,他雖已重視用墨,但用筆的行跡是十分顯著的。從這一作品還可以看出,他“善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匡廬圖

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他是活動於後梁直至北宋初的山水畫家。他的山水早年師法荊浩,晚年筆力過之,喜畫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能使觀者流連忘返。他的畫風,筆簡景少,但氣壯意長,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雅,在北宋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他的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兩軸,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關山行旅圖》軸,上畫峰巒高聳,氣勢雄偉,中畫深谷雲林,中藏大寺,近寫板橋茅店,旅客往來,商賈停驂,雜以寒林雞犬,富有生活氣息。所畫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較《匡廬圖》饒於墨韻。圖中人物亦生動,茅店前有二人匍匐地上,似行古禮,據文獻記載,關仝不擅人物,于山間作人物多求同時人物畫家胡翼動筆。胡翼也是當時的名家,他的人物畫面目可據此窺見一斑。後周的山水界畫家郭忠恕曾從學於關仝,所繪屋木樓觀為一時之絕但也像關仝一樣,不善人物,往往求王士元為之。這種合作的情況,可謂無獨有偶。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關山行旅圖

《山溪待渡圖》軸,以水墨淡色畫坂壠、岡阜、巒嶺,自近及遠盤礴而上,主峰矗立,飛瀑直瀉,山下煙林掩映古剎柴關,坡岸之側溪流擊艇,有策驢喚渡者行於岸上。大山堂堂之景,極具時代特點,突出山川之雄壯以襯人物之和平生息,亦北宋以前畫風。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山溪待渡圖

董源(?一962),字叔達,江南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 南唐山水畫家,界元初即奉命寫山水,中主李躁時任北苑副使, 世稱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畫江南景色,草木豐茂,秀潤多姿,雲霧顯晦,峰巒出沒,充滿生意。人們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風格。董源用筆細長圓潤,被稱為“披麻皴”,亦時用點子描繪鬱茂的叢樹苔草。北宋人指出他的藝術淵源時說“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他的存世作品亦有不同風貌,其中最富於創新精神的一體,不像北方山水畫派那樣先以主幹線條確立形體,而是用無數的苔點,無數的皴線來狀物寫景。所以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可以確認為董源的真跡的作品可以分為三類。《溪岸圖》為一類,《龍袖驕民圖》為一類,《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為另一類。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瀟湘圖

《溪岸圖》原為美國王季遷藏,現歸大都會博物館,有“後苑副使臣董源畫”署款,似後添,圖中畫高山峻嶺, 雲霧顯晦,水波風動,從樹亦帶風勢,畫法有近於北方畫派之處卻又不同,它不突出線條,用筆與用墨之中更重用墨,因而墨的形跡不顯刻露峭拔。且點苔殊少,但情調溫潤靜穆,毫無外強之氣,但畫樹較挺勁,頗類趙斡《江行初雪圖》,雖無確切證據證明為董源原作,但大致可以代表其“水墨類王維”一體的面貌, 其繪製時間不會晚於北宋之初。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溪岸圖

《龍袖驕民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山崗圓深,草木豐茂, 雜樹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張燈於樹,連舟歌舞,似描寫節日嬉娛情景。董其昌題為《龍宿郊民圖》,以為內容“大都章壺迎師之意”,近人則考訂為“龍袖驕民圖”,意謂天子腳下驕養之民。此圖雖人物近工筆重著色畫法,而山水為小青綠,用披麻皴,山頂作帆頭,已自成體貌,並不如前人所稱“著色如李思訓”,這一畫法可能出現於董源創作《溪岸圖》之後。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龍袖驕民圖

《夏山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夏景山口待渡圖》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瀟湘圖》則藏故宮博物館。以上三圖均水墨淡色,一律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雨明晦中的平遠景色,通體皆用短條子和小墨點的組合狀寫景物。應是董源確立的一種新的風範。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夏山圖

巨然,南唐山水畫家,在江寧開元寺為僧,北宋時期仍在活動。他師承董源,工畫山水,筆墨清潤,工畫煙嵐氣象,善用長披麻皴,山頂畫礬頭,山間畫奔流,樹木多屈曲,以破筆焦墨點苔,並在水邊點綴風蒲,風格要比董源雄秀奇逸。傳世張昌有《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山居圖》與《溪山圖》等。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萬壑松風圖

《秋山問道圖》軸,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萬壑松風圖》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山居圖》軸藏日本齋藤氏;《溪山圖》卷所藏不詳。以上四圖明潔高曠,酣暢爽朗,反映了成熟期的面目。歷來斷為巨然真跡的另三件作品《層巖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又屬另一種體貌,山上佈滿被稱為“礬頭”的小卵石,樹木苔點均不如《秋山問道》等四圖渾化,或系巨然早年所作。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秋山問道圖

趙幹,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唐後主李璟時的畫院學生。他善畫山水、林木、樓觀、水村漁市、花竹。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卷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也是彼時江南山水畫家流傳的最可徵信的作品。

《江行初雪圖》描寫江南漁村小雪中漁民的艱苦生活。畫中樹木用筆老硬,黃蘆及水紋用筆尖細流利,天空用粉彈作小雪,坡石及樹木畫法大多用筆簡勁,皴法與墨染渾融,具有江南特點。水邊蒲草或黃蘆畫法極近董源。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江行初雪圖

衛賢,本長安人,後至江南仕南唐為內供奉。他擅畫樓觀人物,尤精於界畫。開始他從唐末的界畫家尹繼昭學習,後來又轉而研究吳道子的筆法,在界畫方面成為高手。他的流傳作品有《高士圖》。

細說五代四大家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高士圖

《高士圖》軸,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以水墨淡設色在高山仰止、花樹鼓蕤的環境中描寫梁鴻、孟光 “舉案齊眉”的故事。此圖構置嚴密,界畫精整,人物筆簡形具,樹石皴染精到, 林木勁挺,山巒渾厚,畫山石點線面結合,不突出用筆形跡,而且時用幹筆皴” 擦,在當時作品中尤為突出。這一作品反映出來的獨特風格,是以北方山水人物畫為基礎,也吸收了江南畫派的結果。至於它的定名,本應為《梁伯鸞圖》,曾著錄於《宣和畫譜》及《雲煙過眼錄》。原為六福高士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