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白起之殤——臣只一次懈怠於君王,君王何苦賜臣死杜郵?

白起之殤——臣只一次懈怠於君王,君王何苦賜臣死杜郵?

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當今之人多稱其為戰神。戰神者,百戰不殆,一生經歷大小70餘場戰役,未嘗敗績,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封武安君。據梁啟超考證,戰國期間共戰死約二百萬人,而一半出自白起之手。

1 強秦的狩獵者

縱觀白起一生。生於秦強之時,成名於秦國進擊三晉之際。秦昭襄王嬴稷,在母親宣太后和舅父魏冉的協助,終於將武王暴斃後的亂局平息,整合了國內權力後,正式開始出擊崤函之外。如果說商鞅開啟了秦國崛起的閥門,犀首公孫衍打開了通往山東列國的突破口,張儀為秦國的強大爭取到了時間與空間並打下來基礎,那麼白起則是秋肥時節最厲害的獵手,開始瘋狂收割獵物:

對於肥碩的獵物,首次出擊後,若不能斬斷其生命力,很容易溜走。白起擅長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他最為突出的特點。他領導的軍隊如同獅群,圍捕獵物,在敵人筋疲力盡的時候,給予其頸部大動脈致命一擊,血口、獠牙深深扼入獵物的咽喉,直至它窒息或失血過多而亡。為求殲滅,對敵人窮追猛打,誓達目的。白起一生的戰績無不體現這一特色,長長的成績單上有著無數敵軍將士的骨血。他的出現,將秦國的強盛推進到了最高潮,在他的作用下,將魏韓硬生生打成了積弱小國,將軍事強國趙國的主力坑殺幾近滅國,攻破楚國都城使其再無問鼎中原之力。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打開東出崤函的缺口。魏韓從此談秦色變。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公元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戰,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從此楚國遷都至陳,龜縮不敢犯秦。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魏冉率秦軍在韓國華陽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戰爭,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萬。前262年-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率秦軍於趙國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徹底將趙國崛起的苗頭斷絕。

2 戰神的心殤

長平之戰,是白起戰爭生涯的巔峰,也是戰國戰爭史的巔峰。這場戰爭不僅產生了“廉頗老矣”“紙上談兵”的成語,更是造就了白起戰神之名。戰爭雙方都是傾舉國之力投入戰爭:各自投入軍力40萬,大批糧草維繫軍隊和戰爭給養,外交使臣遊走各國,以免他國有不利之舉。尤其是糧草輜重,讓這兩個軍事強國都無法承受,前期廉頗只守不攻,不僅秦國焦急之下使出離間計,而趙王中計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趙國也承受不住廉頗固守的消耗。

白起本欲乘勝滅趙,圍攻邯鄲。韓趙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以趙亡秦可稱帝,首功白起必位列三公,而居於范雎之上,范雎心動,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秦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白起乘勝追擊考慮的是,此時雖然秦趙皆國庫告急,然而趙國45萬軍士被殺,國力大損、短期內難以在聚集有效兵力,而列國受到長平之戰的威勢影響,不敢輕舉妄動,相比之下,秦國大戰得勝,勢頭正猛,乘勝追擊滅趙有天時地利人和。而秦王考慮大軍在外,補給線過長,後方壓力過大,需要生息,另外還要警惕其他國家和少數民族的騷擾,故而才能被范雎勸說動。白起抱憾退兵,心有不滿。

同年九月,秦王又發兵攻趙邯鄲,正值白起生病不能走動,由王陵代表。次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順,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4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以此時已經錯失伐趙良機拒絕,秦王不悅,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圍攻邯鄲,被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打敗、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惹得秦王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白起用三十年的歷歷戰功,做到丞相之下,受封大良造、武安侯,而在聲望巔峰的長平之戰後兩年,就被秦王所遷怒,賜死於杜郵,跌落權力中央之快、結局之悲壯,令人無限惋惜。

3 悲壯的收尾

白起為什麼會在秦昭襄王極為看重的一次戰役產生懈怠情緒和行為,子康認為原因如下:

(1)很多人認為是白起政治情商低,帶有負氣情緒。子康雖然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但的確是部分原因。長平之戰後,白起意欲乘勝追擊,而僅因范雎受賄進讒言就讓自己撤兵。然而秦王后來明知自己和范雎有錯,卻依舊重用范雎,必然引得白起不滿。君王是喜歡玩制衡之術,不見得臣下會配合你的演出,在得不到君王反饋後,負面情緒的確會積累,怠工是很常見的。

(2)個人的戰略習慣與分析使然。白起善殲滅戰,打擊對手有生力量,因此他深知在死亡面前人們求生慾望的強大。經歷長平之戰後,各國如被逼到死角的野獸,一損俱損的求生本能讓他們抱團一起,而趙國臣民更是深知投降並沒有活路,再遇戰事只能殊死抗擊。另一方面,經過連年征戰和長平之戰的消耗,僅僅一個收穫年的補充,秦國的後勤補給並不能再度支持秦國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這一點白起很是清楚,這也是為什麼他一定要長平之戰勝利後追擊而堅決不同意此時出兵:大戰役進行中,只需要一定的維護輜重就可以維持軍隊給養,因為他們同時可以通過掠奪補充;而開啟一場大戰役則需要一次性儲備好各類資源,顯然此刻的秦國若要再發起一次類似長平的規模戰已經不大現實了。

(3)君臣的信任危機,以及角度不同而處理方式不同。白起是忠於秦國的,而且他不是擁兵而挾天子的人物,政治手腕不高的他,採取了相對比較幼稚的處理方式,站在臣子角度,指出君王的錯誤來證明自己的正確,然而卻忽略了君王承認錯誤是很難的。秦昭襄王不是沒有想過去解決這一個問題,只不過他的解決方式一樣很幼稚,在將相失和情況下,沒有充分考慮到將軍的心裡訴求,居然派范雎與白起溝通,起不到任何溝通效果也就罷了,而且還有負效果,更甚的是進一步斷了兩者間的溝通渠道。君臣之間的窗戶紙,如果有任何一方能先主動去捅破,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問題。

秦國不是隻有白起一個大將,為什麼秦王非要盯著白起?而且後續諸多戰役,都是其他將領的失敗,為什麼不斬敗將,反倒要賜死白起?

(1)秦王意識到了自己在長平之戰後決策是錯誤的,既然貽誤了良機,他想補回來,因此不到一年就重啟戰事。秦王想挽回損失卻不料本應該最支持自己伐趙的白起,居然唱起了反調,第二次被質疑決策失誤的秦王,怒火可見,更何況白起還對范雎有所介懷,外戰之中,居然還在內耗,反倒是范雎更知秦王之心、始終站在秦王一邊,一番對比下,秦王的心更是傾向於范雎,對白起也就愈發不滿。

(2)遭受挫折的秦軍,亟需靠勝利振奮軍心和威懾列國,然而白起不主動力挽狂瀾也就罷了,還冷嘲熱諷。軍隊作戰,信心、勇氣、氣勢都很重要,然而作為偶像級的戰神白起,卻從言語、行動中表達出對秦軍作戰的消極與無信心的態度,這是十分可怕的,他所產生的負能量是會席捲全軍的。對於此刻的秦王來說,不解決這個負能量源頭,秦國基本不可能再取得勝利,只不過秦王選擇直接抹殺源頭的方法。

(3)接連的失敗,說明了其他將領的無能,更是說明了白起的不可取代,即便你不擁兵自重,君王也是要提防的,所謂臣非貳臣,君有貳心。在經歷宣太后聽政時期,魏冉等楚國外戚攪弄風雲、壓制王權的時代,對於獲得絕對權力的秦昭襄王來說,他更加深知權力的可貴和不能落於他手。之前的白起是忠心可鑑,然而此時的白起,秦王已經不放心了,找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白起剪除,以防其因怨產生不臣之心。

(4)哪怕你曾經做了一百件好事,但你只要做一件壞事,你就會被定義為壞人、甚至否定你之前所有好事。這一詭異的邏輯,一直存在於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對於白起就是,你積極帶兵打仗三十年,你的積極便是成為了你的標籤和常態,當你有一天不積極了、甚至消極了,哪怕是偶爾的懈怠,那便是極不正常的行為、是不該犯的錯誤。白起,秦王已經習慣了你的“積極”“忠心”“毫不猶豫的執行君令”,你突然有一天親手破壞了這個習慣,那就是你的問題,是你開始變得不再優秀、甚至可惡。

(5)蓋世軍功的重臣,其權力早晚有一天都要面臨被削弱,否則就是軍權去削弱王權了。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只不過秦王先發制人了,或許說白起坑殺數十萬人的狠是對敵人的狠,而說到對自己人的狠,他不如秦王和范雎。故而有此結局。

拔劍自刎前,他多想站在君王面前質問,然而人相隔千里、心卻差之萬里,古亭旁邊,一灘熱血,一聲嘆息,一柄秦劍,一個死於秦劍下的秦人,一曲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