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是否該暫時“遺忘”袁隆平?自媒體追求爆款別太過

【綜合報道】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

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中國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是否该暂时“遗忘”袁隆平?自媒体追求爆款别太过

2013年8月19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廣西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攻關示範基地調研。(圖片來源:資料圖/中新社)

“雜交水稻之父”稱號名不副實?

《北京青年報》報道,在《遺忘》一文中,作者對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提出了質疑。

“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在《遺忘》中,作者以此為引,介紹了許多在水稻育種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卻不為大眾所瞭解的科研工作者,如中國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農學家丁穎、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育種的美國科學家Henry M. Beachell。

針對這種說法,多位農業和育種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進行了解釋。

幾位專家解釋說,《遺忘》中提及的丁穎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並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中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為了寫好文章,《遺忘》的作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中國實際用於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文章提到,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是“汕優63”,也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母”,但這一品種卻並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農學家謝華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針對該問題,《科技日報》文章給出瞭解答: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中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此外,不少人心中也會產生疑惑:為什麼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卻很少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介紹,民眾在超市買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

從銷售方面來說,超級稻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據《科技日報》報道,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

·觀察: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也不能忘了袁隆平

【僑報特約記者司馬琦8月13日北京報道】《遺忘》發出後,如自媒體運營者所願,該文很快就成了閱讀量10萬+的爆款文章。但是當公號運營者得意洋洋地宣佈這一成績的時候,或許也意味著當下自媒體的“爆款邏輯”又一次被坐實。而這種邏輯的背後,則充斥著種種令人不安的問題,比如譁眾取寵,比如標題黨,比如為了流量不顧其他等。

據此前媒體報道,由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即招致中國多名水稻專家公開質疑。據北京《科技日報》8月6日報道,有專家指出,海水稻名不副實,有“炒概念”嫌疑,與海水並不沾邊。種種聲音質疑著這位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縱觀近年來袁隆平做出的貢獻,袁老的歷史功勳不容抹殺。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2014年,超級雜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大關。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

此外,袁隆平團隊的水稻也對全球做出了貢獻。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過去這些年,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已為亞非拉6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5000餘名農業技術人才。事實上,從1981年向美國公司轉讓雜交水稻專利算起,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走向世界,至今已有近40年時間。

然而近日,另一個新聞也引發人們關注。近期長沙高溫不退,在我們都伴隨著空調WIFI西瓜過夏天的時候,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馬坡嶺試驗田裡,常常能看到一個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他就是88歲的袁隆平。袁隆平雖然每天像一位農民一樣在田間勞作,但是他畢竟不是一位種地的農民,而是一位科學家,而科學家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思想。袁隆平的三系雜交育種最偉大的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問題”。他用自己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

其實,對袁隆平的尊敬,並不妨礙我們對其他科學家的尊重。應當明確社會價值的高低並不能僅以公眾關注度來衡量,無論是袁隆平還是其他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他們的貢獻都不會因關注度的高低而被泯滅。我們應該認識那些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丁穎、管相桓、趙連芳、黃耀祥等,他們為水稻事業做出的貢獻青史可載,絕不會無人問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暫時遺忘袁隆平。

自媒體時代的網民,應多些理性,少些跟風,多些自己的思考與求證,不要人云亦云,讓自己的情緒被別人左右,最終成為了別人追求10萬+。(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