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一个家族,三百年不分家,从不出贪官,人才辈出,家规值得学习

1

在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的郑宅镇镇中心,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人称“江南第一家”。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堂,一大家人同材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历史上,五世七世同居的大家族并不少见,他们往往当朝者旌表为“义门”,作为忠孝典范,成为社会楷模。历史上一共有194家义门载入正史,著名的有山东台前县同居九世的张家,江西九江同居十三世的陈家,他们同居的历史以及知名度都不及郑家。浦江义门郑氏,跨越三朝十五世,以“孝义”或“孝友”列传载入三朝正史,堪称吉尼斯世界记录。

一个家族,三百年不分家,从不出贪官,人才辈出,家规值得学习

2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他想要制定一套治国理政的纲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动乱不堪的政局。他急切寻找一个家族作为范本,于是乎就想到了郑氏家族。明朝旌表江南郑家为“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以郑氏家族的家规——《郑氏规范》为蓝本,制定了当时明王朝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从此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郑家也在明朝初年的达到了历史上恩荣的鼎盛时期。

朱元璋甚至还规定,品学兼优的郑氏子孙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而直接入仕,郑家每年可派代表与孔子、孟子、颜回、曾子的后人同时入朝参拜。

一个家族,三百年不分家,从不出贪官,人才辈出,家规值得学习

3

“郑义门”也凭借其好学尚义,遵循传统的家族秩序,严守其家族治家的法宝——《郑氏规范》,使得家族文化的精髓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仅在明代,以德行举荐入朝的郑氏官员多达47人,同居15世期间,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173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

这些官员职位差距巨大,他们任职的地域跨度数千里之遥,这些官员的经历也相当驳杂,从七品到二品,从衮衮大员到闲职小吏,涉及到各个时代,却无一有贪渎记录。也因此江南第一家被现代政府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一个家族,三百年不分家,从不出贪官,人才辈出,家规值得学习

4

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治成员有18种职务26人,分别为宗子、家长等。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而家庭统治者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反映出我国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的遗风。这时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却井然有序:8岁的孩子入家塾,16岁入大学(即东明精舍),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妇女则从事纺织和其它内部事务。收成上缴祠堂。60岁以上的人可以退休,免去劳作,由大家共同赡养。人们每天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全体成员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男进同心堂,女进安贞堂,三千多人同时进膳竟悄无声息;饭后集体出工。

5

有三个故事正是集中体现了“江南第一家”孝义门的“孝义”精神。

第一个故事是在南宋末年,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或投降。南宋亡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成立小朝廷,逃亡至南海一带。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后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背着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身亡,宣告南宋彻底灭亡。

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野蛮的侵略战争。在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主战派代表文天祥忠于南宋朝廷,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但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堪称民族英雄。他的《过零丁洋》作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

作为外族侵略者的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不通汉族文化。但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家乃固国之本,于是“江南第一家”的治家经验,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郑氏家族到了第五世祖郑冲应时,正是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朝丞相脱脱逼迫曾在南宋朝廷任刑部员外郎一职的义门郑氏第六世祖郑臣保归降元朝任官,确遭郑臣保断然拒绝。为避免他们再来纠缠报复,郑臣保当即携带家眷从杭州湾划小船远走他乡。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郑臣保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看月岛上,郑臣保夫妇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先后生了3个小孩,其中一个名叫郑仁卿的儿子后来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

6

第二个故事是在洪武帝朱元璋驾崩后,大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仅四年,其叔父北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燕王兵力强大,建文帝御敌屡败,朝廷文武百官多见风使舵,开城门纷纷投降燕王。当时南京朝廷武将紧缺,建文皇帝赐封文官郑义门八世祖郑洽为留守卫都尉指挥史。郑洽、廖平等率领南京军民抵抗篡权夺位叛逆朱棣多次进攻,但因寡不敌众而失守。1402年6月13日,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攻破南京,建文帝只好下令纵火焚宫。

朱棣在登基的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建文朝臣子的殊死抵抗。历史上有名的“士中硬汉”大学士方孝儒。方孝儒早年间师从“郑义门”的私塾先生宋濂,也曾经做过是“郑义门”的教书先生,他誓死不愿写永乐帝登基的诏书,朱棣就割了他的舌头,血喷如注。他用自己喷出的血写了一个篡位的“篡”字。朱棣一怒之下,就灭了他的十族,包括师生、好友这一族共873人,这是历史上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株连冤杀事件。还有众多建文朝臣子同样都因为不愿臣服于朱棣而被残忍地杀害。

7

第三个故事,明洪武14年,胡惟庸案震动朝野,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有涉。刑部差人来当地拘捕,郑氏兄弟6人,竞相入京承罪。最小的弟弟郑湜,力排众议,毅然只身辞亲赴京,到了南京长兄郑濂得知后,死活不同意,“我居长,当任罪”,与弟弟抢着要锒铛入狱。

事情传到朱元璋耳里,朱元璋大为感动的对大家说:“有人如此,岂肯从人为逆?”所以非但没罪及郑氏,圣旨一到,竟提举郑湜为福建布政司参事。

并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

8

《郑氏规范》作为郑义门治家法宝,延续郑家千年家风,其中包含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对于现代家庭与社会,仍然适用于。

以下摘抄江南第一家《郑氏规范》里经典的几条,以飨读者。

善治家

【第十五条】

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释义:作为家长,应诚恳地对待儿女,言行举止都要以身作则。

【第二十五条】

择端严公明、可以服众者一人,监视诸事。四十以上方可,然必二年一轮。有善公言之,有不善亦公言之。如或知而不言,与言而非实,众告祠堂,鸣鼓声罪,而易置之。

释义:选择为人端正严明、并能服众的一人,监视家族各类事务。担任监视的人必须年满四十岁,且二年一任。家中有好事及不好之事,都由监视在公堂上提出。如知道后不提议的,或说得不切实际,家众可告于祠堂,鸣鼓声罪。然后更换并选择新的监视。

【第二十九条】

造二牌,一刻"劝"字,一刻"惩"字,下空一截,用纸写贴。何人有功,何人有过,既上《劝惩簿》,更上牌中,挂会揖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

释义:制造木牌二块,一块刻"劝"字,一块刻"惩"字,下半部空出一段。何人有功劳,何人有过失,不仅记入《劝惩簿》,还要写在纸上分别贴到"劝"、"惩"二牌的下半截空白处,在家众会拜处悬挂三日,以示赏罚。

【第三十八条】

新旧管皆置《日簿》,每日计其所入几何,所出几何,总结于后,十日一呈监视。果无私滥,则监视书其下,曰:"体验无私"。后若显露,先责监视,次及新旧管。

释义:新旧管都要设立《日簿》记载每日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并汇总结果于后,每十天呈报给监视审核。如果确实没有胡乱使用,监视则签上"体验无私"四字,待后若发现有过度和不正当的费用开支,首先责罚监视,其次再责罚新旧管。

尚节俭

【第一百二十八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吾何害哉!

释义:子孙不得与人炫耀新奇比赛争胜,两不相让。他人有他人的奢侈,我们有我们的俭朴,这对我有什么妨害呢?

【第一百三十条】

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子孙不得别造,以败我家。

释义:成就一份家业,确实难于上青天,所以必须以勤俭朴素为准绳。除了祭祀用的酒器用银子制造外,不得用银子制造其他任何器具,以败我家。

【第一百三十六条】

子孙不得无故设席,以致滥支。唯酒食是议,君子不取。

释义:子孙不得无故摆设宴席,造成过度的开支。仅以酒食是否丰盛来衡量人品,品格高尚的人是不会采纳这种做法的。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寿辰既不设筵,所有袜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无益于事。

释义:寿辰既然不设筵席,所有送来的鞋袜亦均不可接受。因为那样不过是白白浪费女工,对于益寿延年没有益处。

重教育

【第一百一十六条】

延迎礼法之士,庶几有所观感,有所兴起。其于问学,资益非小。若哤词幼学之流,当稍款之,复逊辞以谢绝之。

释义:聘请通晓礼仪法度的儒生为师,就有可能让学子通过学习有所启发,学业上有所进步。那样的老师对于解答疑问、讲授学业,帮助是不小的。那种只会言语杂乱之词、教授幼童习字描红的先生,可以先略微款待,然后婉言辞退他们。

【第一百一十八条】

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抵于道。若年至二十一岁,其业无所就者,令习治家理财。向学有进者弗拘。

释义:子孙自八岁入学学习文字、音韵,十二岁外出就学,十六岁开始学习关于道德教化学说。必须聘请名师教导,学习内容以孝悌忠信为主,以期望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若年至二十一岁,还未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令其学习治家理财。学业一向有上进的不拘于此。

【第一百二十七条】

子孙处事接物,当务诚朴,不可置纤巧之物,务以悦人,以长华丽之习。

释义:子孙处事及待人接物,应当诚恳朴实,不要设置细巧之物,取悦于人,以滋长华丽的习气。

睦乡邻

【第九十二条】

立义冢一所。乡邻死亡委无子孙者,与给槥椟埋之;其鳏寡孤独果无自存者,时赒给之。

释义:公堂设立埋葬无主尸骨的义冢一处。身后无子孙的邻里乡亲死亡,公堂提供棺材安葬。无法生存的鳏寡孤独族人,由公堂按时给予接济。

【第九十七条】

里党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归还,勿收其息。其产子之家,给助粥谷二斗五升。

释义:街坊邻里有缺食的,可根据我们自己的力量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收后仍然以稻谷归还,勿收利息。如有生育孩子的家庭,则提供他们助粥谷二斗五升。

【第九十八条】

展药市一区,收贮药材。邻族疾病,其症彰彰可验,如疟痢痛疖之类,施药与之。更须诊察寒热虚实,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与,恐致误人。

释义:公堂开设药市一区,收贮药材。邻居亲族如有疾病,其症明显可以查看的,如疟疾、炎症、皮肤病之类,及时与之施药。在诊断时,须仔细察看病人的寒热虚实,不可轻心忽视,更不可乱施药物,以误他人。

【第九十九条】

桥圮路淖,子孙倘有余资,当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当于通衢设汤茗一二处,以济渴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止。

释义:塌梁桥和烂泥路,子孙若有余资,当助款加以修理,以方便行人。炎热夏季,自六月初一起至八月初一日,在通衢要道路口,摆设热茶一二处,以解行人之渴。

崇清廉

【第八十六条】

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释义:对有才能可以出仕的子孙,公堂应给以相当的资助和勉励。子孙出仕为官后,应该奉公守法,努力政事,不要涉足贪污受贿之事,以辱没家庭、触犯家法。任满离职,不要过于留恋官位,亦不应该自认为尊贵,对族人趾高气扬。即使外出为官亦必须遵守《规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八十七条】

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怃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给者,公堂资而勉之;其或廪禄有余,亦当纳之公堂,不可私于妻孥,竞为华丽之饰,以起不平之心。违者天实临之。

释义:出仕为官的子弟务必早晚都要记住如何报答国家,关怀体恤穷困的黎民百姓,对他们应该如慈母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对鸣冤求助的百姓要有哀悯侧隐之心,务必访查真情,不要苛刻虐待。更不能妄取百姓的一丝一毫。子弟在任时若衣食不能自给,公堂则给予资金补贴;奉禄若除衣食费用之外还有节余的,节余部分必须交纳给公堂,决不可私与妻子儿女,让她们竞相置办华丽的服饰,而使其他人产生不平之心。违者上天会实实在在地将不幸降到他们的头上。

【第八十八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释义:子孙在出任官员期间,有因为贪污受贿而臭名远扬让公堂知晓者,生前则在《谱图》上削去其名字,死后则不许入祠堂。如被诬告冤枉者,则不拘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