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他是陶渊明曾祖父 一生战功赫赫 被唐德宗封64将 被宋徽宗封72将

(说历史的女人——第393期:文/冰岛啖冰)东晋时有位名将,是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他一生战功赫赫,名震天下,被后世广为传颂,他被唐德宗封为武成王庙64将之一,又被宋徽宗封为宋武庙72将之一,尤其是,他又被毛主席认为是跟克伦威尔,华盛顿相比的人物!他究竟是谁?他究竟有什么历史功绩?欲知详情如何,且听本回分解。

他是陶渊明曾祖父 一生战功赫赫 被唐德宗封64将 被宋徽宗封72将

他就是东晋名将陶侃,事实上他身跨西晋、东晋两个时期。我们知道,西晋时期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祸及全国的历时八年的“八王之乱”,后来这场大乱虽然被平复了,但它也使西晋王朝走向末路;东晋时,这场暴乱余音不断,又有不少叛贼搞乱天下,致使江南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给广大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在这期间,有位名将横空出世,他智勇双全,面对乱局,屡出绝招,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郭默等叛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从而被后世评价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一流统帅级人物。也就是说他一人兼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的优点!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话说陶侃此人,祖籍江西都昌,他家境贫寒,尽管其父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杨武将军,但地位不高,而且早逝,致使陶侃年幼孤贫。但他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自幼饱读兵书,胸有大志。他的成功出道,可以说他母亲居功至伟。那年冬天,天降大雪,人们都不出门,呆在家里混日子。满腹韬略的陶侃实在郁闷之急,感觉身上都快捂出毛了!这时,他的机会来了。

这天,当时的一位名士,即鄱阳郡孝廉范逵因公务途经陶侃家住的村庄,他跟几个随从在大雪中又冷又饿,不由得敲了敲陶侃家的门。小陶开门。范逵自我介绍之后,说,“在下几人实在饿晕了,能否在贵门吃顿粗饭再赶路?在下不胜感激!”陶侃也是位豪爽之人,不假思索道,“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若不嫌弃,大人请进!”说完这话,小陶就傻了,靠,我家一贫如洗,拿什么招待这几位?于是去跟母亲商量,看这事咋弄。没想到陶侃母亲比小陶更慷慨豪爽,她说:“没问题,这事交给我了,你先去陪陪客人!”陶侃陪客去了。母亲咬咬牙,狠狠心,走出家徒四壁的小院,出去办了一件事。从此,陶侃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

陶侃母亲知道村子里最近从外地来了一个高价收头发做假发的人,她便义无反顾地找那人了。找到那人后,她拿了把剪刀刷刷刷很绝情地就将自己的满头青丝剪了下来!把别人吓了一跳,这么决绝!在古时候,女人非常注重和爱惜自己的长发,如不是当尼姑,一般妇人绝不会弄这事,所以那时女人的长发绝对值钱。就这样陶侃母亲把自己的头发卖了个好价钱。然后她一不做二不休,用卖头发的钱到一家酒庄里订了几道好菜,拿了回去。

他是陶渊明曾祖父 一生战功赫赫 被唐德宗封64将 被宋徽宗封72将

到家后,母亲又砍下几根柱子,烧火煮饭;切了稻草垫子给范逵的马当草料。范逵和他的随从们都吃了个爽。饭后走时,母亲还让陶侃去送送这几位。于是小陶就在雪中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致使范逵大为感激。最后老范拍着小陶的肩膀说,“多谢老弟盛情,弟若有要帮忙处,请与兄说。”小陶不响。老范接着说,“我看你也满腹才华的,你想不想去咱郡里任职?”“嘿嘿,可是咱没有关系呀!”小陶不好意思说。老范朗声道,“只要兄弟不嫌弃,这事我包了!”

于是范逵回去后就去拜见了庐江太守张夔,极力赞美陶侃。张夔便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县令。陶侃不负范逵的期望,在任上干掉很漂亮,又迁任主簿。一次太守张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纷飞,又没有车,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都不想去,独陶侃说:“父母官乃百姓之父母,郡守夫人,乃我等之母也!岂有母亲生病子女不尽心之理?”于是主动要求前往。大众人皆服。张夔后来举荐陶侃为孝廉,让他去洛阳拜谒名士张华。张华与他交谈后,大为惊异。陶侃得以出任郎中。

受到名人赏识后的陶侃自此开始爆发。公元303年义阳张昌聚众3万人在江夏闹事,引起朝廷不安,朝廷任命荆州刺史刘弘为南蛮校尉领兵前去平叛,刘弘便任命陶侃为先锋开赴襄阳去讨伐张昌。陶侃沿汉水入长江,在竟陵进攻张昌,双方经过数次激战,张昌大败,

陶侃斩杀叛军数万人,收复荆州。刘弘对陶侃赞曰,“我老刘看人未错,你以后就接我班了!”

公元305年,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又派其弟陈恢起兵攻打武昌,欲图霸江南。于是刘弘任陶侃为鹰扬将军,率军讨伐陈恢。当时随郡内史扈怀嫉妒陶侃的才干,就在刘弘面前挑拨说:“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统领强兵,倘若有异心,荆州就失去东大门了。”刘弘回答说:“陶侃刚直能干,我相信他,他一定不会这样干。”陶侃听说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就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那里做人质。

刘弘见了二人后,对陶侃大为钦佩,直接任他们为参军,并给予赏赐,将他们送回江夏。

刘弘对他俩说:“二位贤侄回家吧。你父亲为国家出征上前线,你祖母年事已高,你们应该回去孝敬老人。你父乃大丈夫也,我相信他必不负我!”于是刘弘又加封陶侃为督护,让他率军抗击陈恢。陈恢大败。陶侃又和友军在长岐共同击败陈敏的部将钱端。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绝不贪恋私财。陶侃名声大震。

公元311年,陶侃随大将军王敦又平定了江州刺史华轶之乱。313年,荆湘地区又出现了杜弢的叛乱,陶侃命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二将为前锋,侄儿陶舆为左翼,向杜弢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公元313年,杜弢又围困浔水城。陶侃派部将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断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迅速率军抄近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头痛击,大破杜弢,缴获大批辎重,杀伤众多敌兵。陶侃派遣参军向大将军王敦报捷,王敦说:“要不是有陶侯,我失去去荆州矣!”。

在平定杜弢之乱时,陶侃还用几句话收复了一员大将。一次,杜弢部下有一猛将王贡来到陶侃跟前,傲慢地要与陶侃单挑,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陶侃看此人勇猛,意欲收复,便对他说道,“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盗用国库钱财,是个窃国大盗;而且,他父亲死后他都不奔丧,如此不忠不孝之人,该千刀万剐也!你本是好人,岂能随他胡来?你跟他当盗贼还有几天混头?在下敬佩你的英勇,你当听我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王贡开始将脚横架在马背上,一副傲然无礼的样子,听陶侃说罢,立马肃然放下脚来,端坐马上,神色恭顺。陶侃接着道,“将军若能归顺我军,你之过错,既往不咎!”遂截发起誓。王贡见状,于是当即下马归顺降,“承蒙将军不弃,原效犬马之劳!”陶侃在王贡的帮助下,率军攻克长沙,俘获了杜弢的部将高宝、梁堪等,杜弢之乱遂被平定。

公元316年,陶侃又平定了杜曾之乱。328年,苏峻之乱又爆发,这次暴乱非常严重,都城建康被叛军占领,导致东晋的宗庙宫室尽毁。首都建康差点被夷为平地,大臣士民死伤无数,皇帝也被苏峻等人胁迫。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关键之时,身为荆州刺史的陶侃被大臣庚亮、温峤等推举为勤王平叛的盟主,率大军讨伐苏峻。几经大战,终于消灭苏峻,晋室转危为安,江南得以安定。此战陶侃居功至伟,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被封为长沙郡公,可谓位极人臣。

他是陶渊明曾祖父 一生战功赫赫 被唐德宗封64将 被宋徽宗封72将

司马氏王朝可谓多灾多难。公元330年,郭默之乱又起。将军郭默擅自杀害江州刺史刘胤,执政的丞相王导以为郭默野性难训,就干脆任命他为江州刺史。陶侃闻知此事,一甩袖子站起来说:“简直岂有此理!郭默随便杀害朝廷命官,这是反叛呀,如果他杀死刺史就让他当刺史,那么他杀死宰相就让他当宰相吗?哪能这样弄事?这不是助纣为虐吗?”他以此意告知王导,王导认为老陶说的不错,于是决定让陶侃率兵征讨郭默。

郭默立马怂了,于是派人给陶侃送了几名美女和金银绸缎,想平息这事。陶侃一看,老郭这是要讲和,就偏偏不接受郭默的贿赂,出兵搞他!于是率大军进攻。郭默一看老陶不吃他这一套,只有率军抵抗,可他出战不利,即回城固守,他用大米堆成垒堡,显示自己粮食有余。陶侃也修筑土山与他对垒。结果没坚持多久,郭默的部将宋侯就捆绑了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在军门前将郭默斩首,首级传至建康,龙颜大悦。

公元332年,樊城、襄阳叛乱,陶侃派其子陶斌西伐樊城,派侄儿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共同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陶侃因此又受朝廷封赏,欲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被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陶侃一生,为晋朝江山可谓立下不世之功,屡受封赏,位极人臣。但大权在握的陶侃,却明智地止步知足,从不越权干预朝政,只尽心为国。在334年,他以年老上表宣布退休,并于同年去世,享年76,可谓善终。

他是陶渊明曾祖父 一生战功赫赫 被唐德宗封64将 被宋徽宗封72将

后世对陶侃有极高的评价,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陶侃又被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苏轼对陶侃的评论为:“陶威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后来毛主席也对他有高度评价:“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伦威尔、华盛顿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