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

其实,陈清晨和贾一凡都上过《羽毛球》的封面,但以“凡尘”组合的形式上来却是第一次。如果说,一年前她们在世锦赛夺冠是新人崛起的甜蜜,那么这一次亚运会摘金则称得上是这对年轻的世界冠军在低谷起伏中的苦尽甘来。要知道,在这之前,她们经历了近九个月的冠军荒。

相对于其他组合,“凡尘”更像一对患难姐妹,在多个方面互补的她们,在这段困难的时期一起搀扶,一起扛了过来。她们这句原话很写实:“我觉得说自己挺不容易很奇怪,但真的太不容易了。”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九个月的金牌荒

陈清晨/贾一凡在2018年之前的道路一直很顺畅,顺得连她们都有点不敢相信。从青年赛场两夺世青赛冠军,到2016年年底勇夺四站公开赛冠军,再到2017年收获包括世锦赛金牌在内的六个比赛冠军,陈清晨/贾一凡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为中国女双新一代的领军人。

这样的成长是惊人而值得欣慰的,但也略带无奈和尴尬。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中国队多位女双名将退役,让女双组陷入了“新人挑大梁”的局面。这固然给了年轻球员迅速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等量甚至加倍的压力。

由于女双组内的调整和磨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双世界排名前十中,中国队只有陈清晨/贾一凡这一对组合。反观日本队,有四到五对组合闯进了前十,“凡尘”组合这样一对多的局面实在显得有点势单力薄,尤其是当你已经到了被对手重点研究的高位。

2017年11月,连夺中国和中国香港两站公开赛冠军后,陈清晨/贾一凡没能在迪拜实现年终总决赛的卫冕。当时,她们还想着只是一次失利,2018年重新出发就好了,但她们没有想到,这是一次长达近9个月的“低迷期”。翻查她们今年的成绩单,其实并没有必要用“低迷”这个词,她们在1月的马来西亚大师赛和7月的马来西亚公开赛都打进了决赛,在印尼公开赛打进了半决赛,但问题就在于始终没有冠军。

对于这对世界冠军而言,长时间没有冠军的确会让她们对自己产生怀疑。贾一凡甚至觉得,有时候怀疑会使自己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安慰:“竞技体育的确很残酷,达到一定水平后,金牌可能不是唯一体现能力的事情,我只要能把学到的东西在比赛中体现出来就是进步。”她的这种心理暗示的确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但背后的原因却是一对曾经一年夺六冠的组合在九个月未见金的尴尬。更略显巧合的是,正是从陈清晨开始放弃混双、主攻女双开始,她们再没有冠军进账。

事实上,她们都知道自己在这大半年的状态不怎么好,而且两人无法同时达到平均水准。以前,虽然她们也很少两个人同时处于很好状态,但起码是一个人不好时,另外一个人顶住了。陈清晨的话很直接:“以前通常是互补,你差我顶住,我差你顶住,只要不是两个人都不好就有希望。但这大半年就是两个人都不好,拿了冠军都会有问题,更何况一直拿不到冠军呢。”

陈清晨直言,压力最大的时候是7月初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的前一夜,因为这是她们隔了近半年后重新进决赛。在那之前,女双组没有夺得过超级500赛或以上级别的冠军,陈清晨和贾一凡也很想拿到这个冠军。这种过于想要的心态,让这对素来敢打敢拼的组合在决赛场上发挥失常,遗憾摘银。紧接着的印尼公开赛,她们止步半决赛。带着这股憋着的气,她们回到南京备战世锦赛。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世锦赛的梦魇

今年的大赛特别多,尤伯杯、世锦赛、亚运会团体和单项赛这三个大赛在四个月内接连进行。上届尤杯,陈清晨以二双的身份帮助中国队夺冠,所以今年她是背负着尤杯和世锦赛两个卫冕冠军的身份出战的。5月泰国尤伯杯,中国队只得到铜牌,但陈清晨/贾一凡作为一双没有输球。她们固然为中国队未能卫冕感到伤心,但并未对组合本身产生过多的质疑。当然,作为卫冕冠军却未能成功卫冕尤杯,陈清晨也一直憋着一股劲,希望和同伴们在亚运会女团比赛中再次证明自己。而在这之前,先进行的是南京世锦赛。

世锦赛比赛才进行到八强,中国队就剩下陈清晨/贾一凡这一对女双了。她们既是卫冕冠军,也是东道主组合,还是中国女双独苗,重压之下,她们在1/4决赛败给了老练的印尼组合波莉/拉哈尤,而且两局都是领先时被逆转。“很可惜,真的很可惜!”直到亚运会回来谈到世锦赛,这个“很”字依然是她们着重发音的。或许是她们给了自己输球太多的意义,世锦赛后的这十天成为了她们今年最困难的时光。贾一凡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女生,这次输球让本来就不大顺心的凡凡心情来到了谷底。

贾一凡甚至会用“梦魇”这个词来形容那十天时间,因为她身心都遭到了很大的不顺。回到北京后,由于免疫力下降,贾一凡的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全身出现过敏反应,长了很多红疹子,很难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需要用药物来控制。身体难受的同时,由于心情的低落,贾一凡整个情绪起伏很大,而且一度到了想去看心理医生的状态。“心理一直憋着,释放不出来。当时已经在网上查好心理医生了,主要想去宣泄室发泄一下,但最后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没去。”贾一凡回想起来,依然有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

贾一凡说:“当时主要的情绪发泄方式就是哭。”但她没想到的是,搭档陈清晨“安慰”自己的方式竟然是:陪着她一起哭,还哭得更凶。陈清晨解释说:“我不太懂如何安慰别人,只是看着她伤心,我也很难受,我只能融入到她的角色里面,一起哭,一起难受。”说起这个事,贾一凡有点哭笑不得:“凭什么我不开心,我哭了,你哭得比我还凶,反而还要我首先冷静下来安慰你呀,真是的!”如果要选一个最能表达这个情绪的符号,那微信上“破涕为笑”的表情肯定是最好不过的了。

就这样,抱成团,一起哭,彼此在伤心中搀扶着,她们跌跌撞撞地走过了那十天。直到终于走过了那个阴暗的坎儿后,她们发现彼此的心更近了,比以前更团结和亲密,越来越离不开对方了。患难见真情,这种搀扶不能改变过去的成绩,但总算能暂时止痛。就像创可贴一样,能护创,但止血和疗愈终究要靠身体本身。要证明自己,就得在下一次比赛中赢回来。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雅加达伤病的煎熬

经过了十天的情绪剧变期,她们来到了雅加达,迎接属于自己的第一届亚运会,尽管她们的心情依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雪上加霜的是,团体赛前一天的适应训练,贾一凡在一个转拍时把手背再次拉伤,疼痛难耐,手平放着都会痛。

其实,贾一凡从尤伯杯开始就在手上缠胶布,手背上的伤今年一直影响到杀球和发力,但有时适应了就过去了。加上她一直是一个很能忍痛的运动员,所以就一直没有狠下心彻底治疗。但这一次,她是真的痛得忍不了了。经过队里的多番商议和慎重考虑,经过代表团的申报和审核,贾一凡在当天打了一针封闭。如果不打这一针,团队担心她的手甚至难以坚持到单项赛。

一般来说,打了这针,运动员需要静养三天,但时间一点也不予许。由于第一场团体赛打马尔代夫的名单已经上报,无法更改,陈清晨/贾一凡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首日对阵中。庆幸的是,由于对方兼项,比赛首先进行了三个单打,中国队以3比0胜出,贾一凡“侥幸”地获得了一天休息。那一天,贾一凡连握拳都握不紧。看着这一切,陈清晨心里非常焦虑,但是理性的她知道,焦虑也没用,她能做的只是鼓励和承担更多。而贾一凡也生怕陈清晨会因顾虑太多而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适,毕竟印尼这个场馆需要绝对的专注力。

经过了一天多的休息,贾一凡的手有了好转。半决赛打泰国队,排阵时教练问她是否可以上,她依然对自己有信心。结果是,“少了一半力量”的贾一凡和陈清晨拿下了这场比赛,中国队顺利复仇泰国队,挺进决赛,而这一场胜利也给了她们更大的信心。决赛对阵日本队,综合考虑后,陈清晨/贾一凡依然担纲一双,但结果却与半决赛截然不同。

福岛由纪/广田彩花高居世界排名第一,综合实力明显高于泰国一双,贾一凡的手伤在半决赛还能应付,但在日本组合面前就被放得很大。这对日本组合的风格不偏向防守,但那一场却肆无忌惮地挑球给贾一凡,这是她们在平时不敢实行的战术。反观贾一凡,手伤给自己的心理负担颇重,尚未完全缓过来的手背让她整场都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全场被限制。贾一凡一边在描述当天进攻和防守端的发力如何受到限制,一边强调专业运动员不应该找借口。是的,她很在意,她也很努力,但那天她很无奈。

1比3,中国女队输给了日本队,只收获银牌。团体赛结束的当天晚上,两人都没睡好,贾一凡甚至没怎么睡着。整晚她老想着那场球自己丢分了,心里堵得慌,像“喝了一口汽水没打出嗝”。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巧合的是,又一次经历重大挫折的贾一凡在这一晚想通了。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单项赛的心酸和释放

“尤杯没拿到,世锦赛输了,亚运会团体也输了,好像我想得到的都没有得到,仿佛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的了。”一向感性的贾一凡居然是这样想通的,这也标志着她终于在过去一个月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这样的话听起来有点佛,也带点绝望,但不无道理,既然已经没有输不起的,那就放手一搏吧!

亚运会采访中,陈清晨的那句“我就不信了”成为了金句。世锦赛失利后,她生怕自己意志消沉,自己想出了这句话。每次说起这句话,她都特别激动:“输没关系,只要我不退役,就会有机会。世锦赛失利亚运再来,就算亚运会输了日本赛再来,日本赛失利中国赛再来!我就不信了!我就不信我会一直输!只要不气馁,我总是有机会的!”这句话特别能感染人,也特别能调节心态,清晨形容这句话能让她们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帮助她们找回刚开始参加国际比赛时的心态。

一个输得起,拼得起;另一个不怕输,只求机会,这样的心态让凡尘组合在亚运会单项比赛中获得“重生”。加上离贾一凡打封闭已经过去了几天,药效已经起作用,她们以最神勇的表现应对了最困难的签表。很多强档第一轮打的是实力相差比较多的组合,而陈清晨/贾一凡第一轮就遇到泰国一双。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她们连克泰国、印度和日本组合,挺进决赛。

半决赛一战堪称经典,四天后再战福岛由纪/广田彩花,陈清晨/贾一凡有了身体机能的调整和提升,更有了心态上的改变。纵观整场比赛,“凡尘”组合打得更加以我为主,而她们的改变也让对方措手不及。比分定格在21比17和21比8,连贾一凡都直呼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决赛前夕,她们一点都没想多,因为她们事先完全没有想过能打进决赛——可以看出她们已经把位置放得很低很低。结果尽人意,她们帮助中国队重夺亚运女双金牌。决赛下来,潘莉教练跟贾一凡说:“你杀了七十分钟!”这时贾一凡才反应过来自己刚刚有多快和多凶,她觉得这是半年来第一次手上完全不痛、可以尽情发力的比赛。

去年,她们在公开赛上屡有斩获,却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大家对她们是单纯的期待。而今年,一直没有冠军进账,还带着以前的光环,外界对她们的期望是复杂的。胜出那一刻,贾一凡和一年前在格拉斯哥时一样哭了,但那时是兴奋、开心和激动的眼泪,而这一次,则充满了心酸和释放。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舆论漩涡靠自己走出

在赛后采访中,贾一凡提到自己在团体赛结束后把社交软件都删除了,为了不让网上不同的声音过多影响自己。有某些人说她输不起,不能抗压,说她“玻璃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21岁的小女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大心脏才能迎合所有球迷?

直到从雅加达回到北京,贾一凡才非常被动地重装了微博,原因大家都知道,她被偶像易烊千玺“翻牌子”了。偶像为她呐喊时,她还浑然不知,后来媒体转告她才知道的。知道这事后,经历了绝望和重生的贾一凡又瞬间恢复了“迷妹”范儿,马上重新安装了微博。但由于太多的祝贺和私信,她的手机端微博足足卡住了一晚上,无法动弹。过了好久,她才终于能给自己的偶像回复,一边表达着自己的仰慕之情,一边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为国争光。这就是真实的贾一凡,也是属于这个年龄的真实的贾一凡。

相反,夺冠回国的陈清晨心情相当平静,她觉得东京奥运会才是终极目标,中间的所有过程和结果都是积累,都要平常心对待。的确,现在的中国女双不比过去,整个组都正在以更沉稳和务实的心态去成长。对于陈清晨和贾一凡来说,她们年纪轻轻便撑起中国女双的大任,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压力和使命,外界也经常把现在的中国女双和以前几乎垄断羽坛的中国女双比较,甚至会有“因爱生恨”的过激言论。

对此,陈清晨觉得自己想得挺开的。她这样认为:“对于网上评论,特别是那些攻击性的,我都一笑而过。你们说是你们的事,我打球是我的事,我的成绩是我自己用努力换来的,我无愧于心啊!”而贾一凡则说:“以前是以前,我们的确没以前强了,我们需要直面问题,让自己有能力去再创辉煌。”

同时,她们也感叹现在的女双太难打了,想拿冠军越来越难。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们都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以至于出现了“现在每个人打我们都是超水平发挥”的状况。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每一位对手都是透明化的,打任何对手都不能保守,只有一直保持冲击的心态,才能在被对手冲垮之前领先对手。潘莉教练一直主带她们,所以也特别注重对她们的心理辅导。这样的心态,或许称得上是一种“凡事看开”,也就是要想赢,也输得起。


《羽毛球》10月刊封面故事:陈清晨/贾一凡,金牌背后的一路风雨

差异互补抱团取暖的“凡尘”

诚然,“凡尘”组合有足够的实力,但也依然有足够的上升空间。她们自评组合的法宝是速度,是进攻,更是互补。这样的互补,源于技术风格,也源于性格。

贾一凡和陈清晨的关系更像是姐姐和妹妹,这跟她们的成长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贾一凡从小离家练球,懂事得早,更“社会”;而陈清晨生活在比较传统的家庭,更深沉和理性。贾一凡觉得自己是情商比智商高,陈清晨则是相反,智商比情商高。

既然是姐妹,那必然是姐姐要多提携妹妹。训练中,有时队内比赛为了提高对抗水平,女生们会约定赌一点惩罚,像二十个蛙跳、三十个俯卧撑之类的。有时还没说要赌什么呢,陈清晨就会一脸小委屈地说:“哎哟,我不赌,我不赌!”这时,贾一凡总会唠叨地劝说几句:“清晨,你看这也没什么的呀。”贾一凡还爆料说:“以前呀,跟她开玩笑都有可能把她弄哭,因为她不知道那是玩笑。现在长大了,‘社会’了,还学会反驳我们了呢!她人特简单,我哭,她陪我一起哭,我反而要担心她想不开。”

贾一凡有心事通常会找朋友诉说,而陈清晨则更喜欢独处,她心情不好时就会不说话,自己消化,自己调整。说到最喜欢做的事情,陈清晨给出的答案居然是一个字:躺。“我是一个很能躺的人,可能平时训练累吧,我觉得躺着就很舒服。别看我场上这么积极,私下我可是一个能坐不站、能躺不坐的人,哈哈!”陈清晨这样评价自己。

这样独立和冷静的性格很特别,也对陈清晨的球技很有帮助。贾一凡举了一个很特别的例子:自己接发时,眼睛一般盯着球,而一旁的陈清晨则能观察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从而思考出对方的状态和心理。最直接的一次例子就是尤伯杯对阵波莉/拉哈尤的最后一分,陈清晨观察到波莉接发踩线,从而导致了对方丢掉最后一分。

对球的独特理解让陈清晨往往是主导组合的人,而处事更成熟的贾一凡则是勇于改变的人。比赛中,教练如果要改变战术,一定先跟贾一凡交流,不仅因为她更外向,也因为她善于改变。2016年,在她们步入成年赛场之初,教练组一度想过重组,包括在里约奥运会后的调整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考虑。而陈清晨却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和贾一凡继续搭档,她觉得凡凡在她缺乏勇气的时候可以帮她豁出去。贾一凡形容2016年算是她自己的一个转折点,她说:“我都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个优点,清晨就发现并告诉了教练。我真的很感谢她,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救了我一把,我也一直很努力地追赶她。”

采访最后,记者让二人分别从正反两面评价一下对方。贾一凡说:“清晨重感情,相处舒服,对羽毛球的理解很高。但有时爱钻牛角尖,不爱说话。”而陈清晨的回答则简短而有力:“她什么都好,就是桌面有点乱!”就是这样,这对姐妹可以互损互戳,更可以互相感动,互相取暖。她们携手从青年冠军冲到世界冠军,从世界冠军一起扛到亚运会冠军,接下来的路可能会越来越难,但对于她们来说都一样。因为在她们的冠军路上,从来都是一起哭笑一起扛。

:本文刊登于2018年10月刊《羽毛球》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