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2019年,5G開始基礎建設,無疑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2020年,5G將正式開始商用。進一步促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整合,進而全面落地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

5G標準的落地,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而萬物互聯必然會帶來萬物智能,為廣大的傳統行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通訊技術科譜


》》》電磁波基礎

要說5G,不懂點電磁波是不行的。

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子電子之外,剩下的幾乎全是電磁波,紅外線、紫外線、太陽光、電燈光、wifi信號、手機信號、電腦輻射、核輻射等等。

只要是波,就逃不過三個參數:波速、波長、振幅

電磁波的速度是恆定的光速,因此不需考慮:波長(或頻率)、振幅(不考慮方向),其中頻率對於電磁波來說,尤為重要

頻率越高,對應著電磁波的波長越短,能量越高,衰減越快,穿透性越差,散射越少,對人體傷害越大。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電磁波分類

長的電磁波波長能到1億米

,頻率3Hz,1秒鐘三個波。如果用來通信的話,等你一句話說完,就可以過年了。

稍微正常點的電磁波,波長几萬米,用這通信,就一個字:!江河大山都擋不住,甚至能穿透幾十米深的海水。(海水導電,是電磁波的剋星)

不過就這點頻率,只能勉強攜帶點信息,發一個hello,大概需要半小時,也就比寫信稍微強點。因為超長波實在是穩,一般用在岸臺向潛艇單向發送命令。

再短點,幾十米波長的電磁波,頻率就到了百萬赫茲MHz級別,能攜帶的信息就很可觀了,一句話至少能說利索了。而且照樣還能跑很遠,幾百公里不在話下,所以收音機廣播、電報、業餘無線電一般用這個頻段。

假如你困在荒島上,有個飛機路過,趕緊用121.5MHz呼救,這是民用緊急通信頻率,還有個軍用緊急通信頻率243MHz,這些都是不加密的公共頻率。

波長再短點,到了1米~1釐米。一方面,雖然衰減已經很明顯了,但一口氣還能跑個百十公里,夠用;另一方面,頻率到了GHz級別,能攜帶足夠多的信息,不但話能說利索了,還有多餘功夫讓你加個密什麼的。所以這個波段是通信的焦點,什麼1G2G3G4G,什麼衛星通信雷達通信,全在這,統稱微波通信。

到了毫米級,電磁波就跑不了多遠了,雖然毫米波不太發散,但很容易被周邊物質吸收或反射,幾乎沒啥穿透性,用來通信很雞肋,不過用在導彈導引雷達或微波爐上棒棒的。

但畢竟頻率超過了30GHz,攜帶的信息量實在太饞人,要不還是試試吧!於是,5G來了。

繼續往下數,來到微米級。毫無疑問,能攜帶的信息量繼續倍增,但波長0.7微米的電磁波就已經是可見光了。可見光都見過吧,別說穿牆了,一張紙都夠嗆,想接著按照7G8G9G的套路肯定走不通啊。然後,就有了

激光通信,發射端和接收端必須瞄得準準的,中間還不能有阻擋。

波長到了0.3微米,也就是300納米,就是我們熟知的紫外線終於對人體有害了太陽光裡的紫外線大約佔了4%,如果你一天能曬上半小時太陽的話,那麼前面提到的那些電磁波輻射基本可以無視了。

波長200納米的紫外線,在太陽光中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在陽光太強時,紫外線通信就成了激光通信很好的補充,不但隱蔽性更好,還不用對得那麼準,在幾公里的距離上非常好用,是近些年軍事通信的研究熱點。

接下來就和通信無關了,波長到了納米級就成了X光

最後,波長短到了0.01納米以下,這就是聞之色變的伽馬射線,來自核輻射,全宇宙最強的能量形式之一!若是要毀滅一個星系,伽馬射線是不二之選。

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微波通信

為什麼頻率越高,能攜帶的信息就越多?以數字信號為例,信息就是一串串的1和0,所以先搞清楚怎樣用電磁波表示1和0。

第一種方法叫“調幅”,基本思路是調整電磁波的振幅,振幅大的表示1,振幅小的表示0。收音機的AM就是調幅,缺點頗多。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第二種方法叫“調頻”,基本思路是調整頻率來表示1和0。用密集的波形表示1,疏鬆的波形表示0。收音機的FM就是調頻,優點多多的。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很顯然,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波越多,能表示的1和0就越多,換句話說,頻率越高能攜帶的信息就越多。

這樣算起來,頻率800MHz意味著每秒產生800萬個波,都用來表示1和0的話,1秒鐘可以傳輸100M數據,這速度很快啊!為啥我們感覺不到呢?

古語有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通信也是如此。無線電拔山涉水,弄丟幾個1,0太正常了,防止走丟的土辦法就是抱團。比如,用一萬個連續的1表示一個1,哪怕路上走丟了兩千個1,最後咱還能認得這是1。因為特徵太明顯,很容易被破解。

軍用為了防止被破解,要用很複雜的組合來表示1和0,中間說不定還有很多無效信息,各種跳頻技術擴頻技術,還不停變換組合,總之越花哨越好。為了保證傳輸效率,軍用頻率就比民用高很多。就目前來說,頂級破解技術還幹不過頂級加密技術,這裡不包括尚未成熟的量子通信。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基站天線

振盪電路插個天線就可以產生電磁波,用特定方法改變電磁波的頻率或振幅,變成各種複雜的組合,這個過程叫調製。對應的,豎個天線就能收到空中的電磁波,按預定方法變回1,0,這個過程叫解調。

把電磁波發到空中,或者把空中的電磁波收下來,都需要天線,別以為現在手機光溜溜的就不需要天線了。手機與手機是無法直接通信的,而是通過周邊的基站與別的手機聯繫。

5G的第一個關鍵技術:大規模多天線陣列。大白話就是,增加天線的數量,不是增加一個兩個,而是幾百個。

多天線加毫米波,對比原先的少天線加釐米波,無線電傳播的物理特徵肯定不一樣,得重新建立信道模型。

天線一多,不但能解決毫米波衰減的問題,傳輸效率、抗干擾等性能也是蹭蹭漲,算是5G必須課。

曾與華為齊名的大唐電信於2015年率先發布了256大規模天線,引爆全球通信業,一時風光無限!可惜後來突然閃崩,淪落到賣科研大樓求生,令人唏噓。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全雙工技術

基站天線搞定,下面就輪到終端機的天線了,這貨也有術語:全雙工技術

一般手機的通信天線只有一個,收發信號交替進行,費勁的很!全雙工技術,就是把發信號的天線和收信號的天線分開,收發信號同時進行。

大體上分兩個思路,其一,物理方法,比如在倆天線之間加屏蔽材料;其二,信號處理,比如無源模擬對消等。

2016年4月華為宣佈已於成都5G外場率先完成第一階段5G關鍵技術驗證,測試結果完全達到預期。其中兩個重要驗證就是大規模天線技術和全雙工技術。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從1G至4G的接入技術

從IG到4G手機數據的接入技術,定義了各個發展階段。舉個例子(數字是胡謅的):

假設手機基站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這時又接進一個新電話,那新電話的1可以用110Hz,0用115Hz,如果再來新電話,依次類推。

這就是1G的思路,簡稱FDMA。

1G是模擬蜂窩移動通信,但因為是模擬通信,抗干擾性差,同時簡單的FDMA技術使得頻率複用度和系統容量都不高。

這樣2個電話就用掉了從100Hz到115Hz的頻段,佔用的15Hz就叫帶寬。外行也看出來了,這路子太費帶寬了。好在那會的手機只是傳個語音,數據量不大,但也架不住手機數量的增加,很快就不夠用了!

換個思路,大家都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但是第1秒給甲用,第2秒給乙用,第3秒給丙用,只要輪換的好,5Hz的帶寬就夠3個手機用,就是延時嚴重點而已。這就是2G的思路,簡稱TDMA。

2G是數字通信,抗干擾能力大幅提高。讓手機不再只有語音、短信等單一功能,還可以更有效率的接入互聯網。

再到後來,數據量越來越大。在各自的信號前面加上序列碼,再揉成一串發送,接收端按序列號只接受自己的信號。就好像快遞員一次性送了一疊信過來,大家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打開各自的信。

這就是3G的思路,簡稱CDMA。

3G網絡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再發展就是正交頻分多址技術,把2個互不干擾的正交信號揉成一串發送。所謂正交信號,和量子力學的疊加態有點類似。把信號疊在一起發送,就是4G的思路,簡稱OFDMA。

4G智能手機湧現。4G刺激了互聯網應用的繁榮,即時消息、網上購物、網上支付、在線視頻和在線遊戲等等應用層出不窮。

每個終端在網絡上都有一個地址,所以這種讓很多手機一起打電話的技術,從1G到4G,統稱:多址接入技術。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新多址接入技術”

新多址接入技術:稀疏碼多址接入、非正交多址接入、圖分多址接入……好吧,有點雲裡霧裡了,總體思路就是疊加更多信號或者把前面的技術混到一起。

5G要實現10Gb/秒的峰值速率、1百萬的連接數密度、1毫秒的時延,必須要先解決這三大關鍵技術。

2016年4月,華為的第一階段“關鍵技術驗證”,主要也是驗證這仨技術。

新多址接入採用濾波正交頻分複用、稀疏碼多址接入、極化碼,結合大規模天線,吞吐率提升10倍以上,在100MHz帶寬下,平均吞吐量達到3.6Gb/秒。

全雙工採用了無源模擬對消、有源模擬對消和數字對消三重對消框架,可以實現113dB的自干擾消除能力,獲得了90%以上的吞吐率增益。

2017年6月,華為完成第二階段“多種關鍵技術融合測試及單基站性能測試”

在200MHz帶寬下,單用戶下行吞吐率超過6Gb/秒,小區峰值超過18Gb/秒,配套業內首個小型化5G測試終端,單個5G基站可同時支持上百路超高清4K視頻。

2018年9月,華為完成第三階段“基於獨立組網的5G核心網關鍵技術與業務流程測試”。

這三個階段測試,華為均以100%通過率順利完成。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芯片組網處理

無數用戶要組成網絡,分配傳輸資源和指揮交通一樣讓人頭大,一條道路分配不合理,半個城市就得跟著癱瘓。所以,華為完成關鍵技術驗證後,又花了2年時間才進行獨立組網測試

5G要處理的數據量遠大於4G,所謂數據就是1、0,但凡涉及1、0的東西,基本都用芯片。控制電磁波發射要用射頻芯片,編碼解碼要用基帶芯片等等,這些也屬於5G核心關鍵技術。

2019年1月24日,華為發佈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以及,全球首款單芯片多模5G基帶芯片:巴龍5000。既然是世界首款,免不了拿下N個全球第一。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的主流頻率是28GHz,有能力處理這個頻段的芯片,目前是4家。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高通是最早的,三星是唯一做到39GHz的,華為是工藝最先進的,英特爾是哪裡都不掉隊的

華為2018年2月發佈的這款巴龍5G01芯片,因塊頭太大無法用在手機上,2019年1月就推出了手機使用的巴龍5000,同時還沒耽誤手機處理器芯片麒麟服務器芯片鯤鵬,這進展還是不錯的!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國際通用標準

“5G”實際上指的是一個行業標準,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

5G標準化的組織主要是國際電信聯盟(ITU)和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簡稱為3GPP)負責制定的。

3GPP是一個標準化機構。目前其成員包括中國、歐洲、日本、韓國和北美的相關行業機構。

ITU:2015年6月,該組織完成5G願景的研究。2017年6月完成IMT-2020(5G)最小技術指標要求的制定,確定14項性能指標的詳細定義、適用場景等,並完成一系列支持IMT-2020候選技術提交及技術評估工作的關鍵文件。

3GPP:它是全球影響最大的通訊標準化機構,主要協調各組織形成通訊領域的標準制定。

據悉,3GPP明確5G將包含兩個版本,2018年6月完成Release 15(R 15),2019年9月完成Release 16(R16)。

根據3GPP此前公佈的5G網絡標準制定過程,5G整個網絡標準分幾個階段完成。

R15階段,預計到2018年6月,完成獨立組網的5G標準(SA),支持增強移動寬帶和低時延高可靠物聯網,完成網絡接口協議。

R16階段,預計在2019年12月,完成滿足ITU(國際電信聯盟)全部要求的完整的5G標準。整個5G標準在ITU會議上全面通過,預計還要到2020年。

5G技術標準由3GPP確定之後,也會經過ITU國際電信聯盟認定。一定程度上,ITU成員代表是其所在國及政府立場,ITU的會議通過,某種程度上相當於“蓋章”認定,代表一項標準的方案被承認為最後的官方結果,也意味著這一國際標準的正式確定

這次標準發佈一共有50家公司參與,中國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中興、大唐電信等16家,美國8家,歐洲8家,日本13家,韓國5家。

在信道編碼問題上,歐盟一直用Turbo碼,美帝高通習慣用LDPC碼,華為擅長用Polar碼。於是,第一回合歐萌就被幹掉了,不但積累的Turbo技術打了水漂,還得重新學LDPC和Polar。

信道編碼分“控制信道編碼”和“數據信道編碼”,高通的方案是兩者都用LDPC碼,華為的方案是數據信道用你家的LDPC碼,控制信道用Polar碼。

然後,聯想對華為的方案投了反對票。因為分歧過大,當天只確定數據信道用LDPC碼,至於控制信道擇日再議。

再次投票時,高通、三星、英特爾、愛立信等巨頭蒐羅了31家公司組成陣營,要求全部用LDPC碼,華為則組織了包括聯想在內的55家公司力爭。

最終,華為Polar成為控制信道編碼,高通LDPC成為數據信道編碼,大家平分秋色。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通訊網絡的發展歷程


5G網絡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10Gb,這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

研究和試驗表明,在28GHz的超高頻段,以每秒1Gb以上的速度,成功實現了傳送距離在2Km範圍內的數據傳輸。

此前,世界上沒有一個企業或機構開發出在6GHz以上的超高頻段實現每秒Gb級以上的數據傳輸技術,這是因為難以解決超高頻波長段帶來的數據損失大,傳送距離短等難題。

三星電子利用64個天線單元的自適應陣列傳輸技術,使超高頻段數據傳輸技術的成功。不僅保證了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也有效解決了移動通信波段資源幾近枯竭的問題。

2014年5月13日,三星電子宣佈,其已率先開發出了首個基於5G核心技術的移動傳輸網絡,並表示將在2020年之前進行5G網絡的商業推廣。

2016年8月4日,諾基亞與電信傳媒公司貝爾在加拿大完成了5G信號的測試。在測試中諾基亞使用了73GHz範圍內的頻譜,數據傳輸速度也達到了現有4G網絡的6倍。

2017年8月22日德國電信聯合華為在商用網絡中成功部署基於最新3GPP標準的5G新空口連接,該5G新空口承載在Sub 6GHz(3.7GHz),可支持移動性、廣覆蓋以及室內覆蓋等場景,速率直達Gbps級,時延低至毫秒級;同時採用5G新空口與4G LTE非獨立組網架構,實現無處不在、實時在線的用戶體驗。

2017年12月21日,在國際電信標準組織3GPP RAN第78次全體會議上,5G NR首發版本正式發佈,這是全球第一個可商用部署的5G標準。

2018年6月14日,3GPP全會(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5G NR)獨立組網功能凍結。加之2017年12月完成的非獨立組網NR標準,

5G 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進入了產業全面衝刺新階段。

此次SA功能凍結,不僅使5G NR具備了獨立部署的能力,也帶來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構,賦能企業級客戶和垂直行業的智慧化發展,為運營商和產業合作伙伴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開啟一個全連接的新時代。

2018年7月6日,愛立信攜手英特爾以及早期5G服務供應商,完成了3.5GHz頻段端到端的非獨立組網標準(NSA)5G數據呼叫。

2018年9月12日,愛立信表示,已與美國移動運營商T-Mobile US簽署價值35億美元、為期多年的供貨協議,以支持T-Mobile US的5G網絡部署,這是愛立信獲得的最大5G訂單。

2018年10月19日,愛立信攜手Qualcomm將28 GHz加入5G商用頻段。

2018年12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許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自通知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國開展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試驗。

中國電信獲得3400MHz-35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

中國聯通獲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

中國移動獲得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MHz頻段的5G試驗頻率資源。

2019年3月31日前,中國聯通方面將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停止使2555MHz~2575MHz頻率,中國電信方面將逐步停止使用2635MHz~2655MHz頻率。 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的應用場景和意義


國際電信聯盟召開的ITU-RWP5D第22次會議,確定了5G的三個應用場景:

5G的好處體現在它有三大應用場景:增強型移動寬帶、超可靠低時延、海量機器類通信。

也就是說5G可以給用戶帶來更高的帶寬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時延和更大容量的網絡連接。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這圖解釋一下:三個角上的三句話是5G的三大功能特點,藍色小塊是應用場景,小塊越靠近哪個角就說明對這個功能的依賴越大。後來,這三個角又改成了四個: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耗大連接、低時延高可靠。

5G網絡的主要目標是讓終端用戶始終處於聯網狀態。5G網絡將來支持的設備遠遠不止是智能手機——它還要支持智能手錶、健身腕帶、智能家庭設備如鳥巢式室內恆溫器等。

5G網絡中看到的最大改進之處是它能夠靈活地支持各種不同的設備。除了支持手機和平板電腦外,5G網絡將還需要支持可佩戴式設備,例如健身跟蹤器和智能手錶、智能家庭設備如鳥巢式室內恆溫器等。

在一個給定的區域內支持無數臺設備,這就是科學家的設計目標。

在未來,每個人將需要擁有10~100臺設備為其服務。

5G網絡已成功在28千兆赫(GHz)波段下達到了1Gbps,相比之下,當前的第四代長期演進(4G LTE)服務的傳輸速率僅為75Mbps。

5G網絡意味著超快的數據傳輸速度。 未來5G網絡的傳輸速率可達10Gbps,這意味著手機用戶在不到一秒時間內即可完成一部高清電影的下載。

就技術而言,5G就三句話:網速快、信號廣、延時少。但技術帶來的改變卻超越了想象力,5G是全信息化的基石,完全可以實現當年物聯網吹過的牛:萬物互聯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5G的商用預期


工信部此前發佈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2020年啟動5G商用服務。

根據工信部等部門提出的5G推進工作部署以及三大運營商的5G商用計劃,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推出商用服務。

2018年9月5日,中國聯通發佈“5G+視頻”推進計劃,將在5G產業鏈上開拓更多場景應用。中國三大運營商已經披露了在全國幾十個城市進行的試點工作計劃。

到2020年,5G將為用戶提供光纖般的接入速率,“零”時延使用體驗,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連接數密度和超高移動性等多場景的一致服務,實現

“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的願景。א

5G時代,人類通訊網絡的偉大革新

鳴謝:轉載自“阿萊夫品牌家”,作者Alep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