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劉禪如果死守,然後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彪218431606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力排眾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向蜀漢發動戰爭。主帥鍾會後奪取諸葛緒軍隊,率領魏國主力攻取漢中,與蜀將姜維、廖化對峙於劍閣。此時,鄧艾自率精銳部隊偷渡陰平,翻山越嶺,鑿山開路,行走荒無人煙的700餘里山路,最後到達蜀漢腹地,奇襲江油,蜀漢後主劉禪派諸葛瞻固守綿竹。鄧艾在綿竹大破諸葛瞻御林軍,兵臨成都城下。此時,如果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前後夾擊鄧艾,也無濟於事,很有可能改變不了結果。

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先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簡要分析如下。


天時—大勢所趨,靠姜維無力迴天

蜀漢:諸葛亮經歷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本來就比中原落後的益州更加貧窮,尤其是姜維連年北伐中原,勞民傷財,耗幹了蜀漢的最後積蓄。姜維的窮兵黷武,引起了劉禪和諸葛瞻的反感,產生了用閻宇取而代之的想法。後來,姜維與宦官黃皓不和,避居沓中屯田,此時,蜀漢君臣、將相不和,蜀漢的統治基礎已大大動搖。《三國演義》:

正曰:“隴西有一去處,名曰沓中,此地極其肥壯。 將軍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

東吳:公元252年,大帝孫權病逝後,幼子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峻、孫綝內鬥不斷,大將軍諸葛恪、大將呂據、朱異、孫綝相繼被殺,孫亮被廢,內鬥使吳國的綜合國力嚴重削弱。此時的東吳,勉強自保,想要遠道救援蜀漢,難度極大。東吳財力、物力、軍事等方面和魏國相比,差距太大。

魏國:雖然也經歷了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王凌、毌丘儉文欽之叛及諸葛誕)、夏侯霸叛魏投蜀,未傷根基。恰恰相反,通過這幾次平叛,司馬家族掃滅了仍忠於曹魏的地方軍閥,將大權集中在司馬家族的手裡。因此,魏國的叛亂不但沒有減弱實力,還凝聚了力量,此時,魏國地方掌權者為司馬懿一手提攜的鄧艾、鍾會,將全國的軍隊掌握在司馬家族的手裡。

在多年的三國紛爭中,大部分是弱者蜀漢和東吳主動出擊,最強的魏國卻在防禦,僅有少數幾次是魏國進攻,如魏與吳石亭之戰、曹爽征伐蜀漢。這得益於三國大謀士賈詡的休養生息之策,建議魏文帝曹丕靜觀其變,先治理好國家,國富民強再征戰。果不其然,經過了多年的休養生息,魏國中原地區人口、經濟、軍事遠遠超過了蜀漢和東吳。公元263年,經過四十多年的征戰,魏、蜀、吳三國的實力此消彼長,勝利的天平已經投向了魏國,非人力所能干預的。大勢所趨,即使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回防,也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


地利—蜀道雖險,突破便可長驅直入

鄧艾偷渡陰平後,成都乃是平原,已無險可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要度過最艱難的那一段路,就是一馬平川。秦惠文王平定巴、蜀時,重點在於艱難的蜀道,借道進入蜀地,平定巴、蜀就容易多了。當年劉備也是被益州牧劉璋引狼入室的,最終反客為主,佔據了益州。

歷史上,京城被圍,保衛戰取得勝利的鳳毛麟角,如戰國時期邯鄲保衛戰、明朝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一個是魏、楚兩國聯軍與趙軍圍殲秦軍於邯鄲城下,另一個是內有于謙堅守,外有各地勤王軍隊來援。而此時的成都,僅有的七萬精銳御林軍都被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帶著在綿竹拼光了。鄧艾大軍兵臨城下後,成都無兵無將,只剩下老弱病殘,是很難守住的。《三國演義》中記載:

瞻亦泣奏曰:“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雖肝腦塗地,不能補報。願陛下盡發成都之兵,與臣領去,決一死戰。”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瞻。

蜀漢易守難攻,在人們的一般思維中,認為憑藉天險,有大將姜維扼守劍閣,魏國來再多的兵將也無濟於事,可以高枕無憂。如果魏國打進來,便認為是天意,這麼堅固的防備,敵軍還從天而降,天要亡蜀,心裡防線奔潰了,只能順應投降。如江油城守將馬邈,在東川已丟的情況下,只是略微準備守城戰略物資,每天和夫人飲酒享樂,認為魏國攻不破姜維據守的劍閣。即使魏國大軍來到,投降便是,毫無身為將帥的守土之責。蜀漢地理位置越好,人們的依賴性越強。


人和—蜀漢內部派系分崩離析,投降派主導朝政

蜀漢有三部分派系組成,有益州本土勢力、劉焉劉璋勢力、劉備集團外來勢力、馬超等新附派,而劉備外來集團又分為元老派、荊州派,這還不算南蠻孟獲等附屬勢力。總之,蜀漢內部派系眾多,爭鬥複雜。有利了,大家搶著上,沒好處掉腦袋的事,都你推我讓。如劉備當年入川之時,就有張松、法正帶路黨,還有譙周等勸降派,最終兵不血刃入主成都。

後主劉禪主政後期,也是派系林立,如姜維等魏國降將、黃皓等宦官集團、“蜀中孔子”譙周等益州本土投降派、諸葛瞻等荊州二代等。當時姜維、張翼、廖化蜀漢大將都在劍閣與鍾會的大軍對峙,而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等二、三代青年將領在綿竹殉國,成都只剩下黃皓、譙周等投降派系。後主劉禪想固守成都,也無將可用,無兵可派。

試想,如果劉禪發動成都軍民誓死守衛成都,與成都共存亡,眾將士在城樓上浴血奮戰,而投降派卻打開城門,將鄧艾大軍放進來。這樣,劉禪不但守不住成都,還因此交惡於魏國,城破之後,成都老百姓面臨著的就是被洗劫。明朝崇禎皇帝就被宦官賣了,“闖王”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不到三天,守城太監曹化淳、兵部尚書張縉彥相繼打開城門,放進闖王大軍,致使崇禎梅山上吊。

演義中有官員建議,劉禪棄成都,移駕到南中七郡,憑險自守,暫借蠻兵,抵禦鄧艾大軍。還有更加激進的官員建議投奔盟友東吳,哪有寄人籬下的天子。昭烈皇帝劉備半生都在漂泊,寄人籬下,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依附過袁紹、劉表。而當時的情況為各路軍閥混戰不休,此時劉禪面臨的情況是三分天下,沒有可以借力打力的機會。

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

此時,譙周與上一次勸降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一樣,又一次勸降益州的主人劉禪順應大勢,開門投降。如果劉禪不開城門投降,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勢力很有可能暗中與鄧艾大軍接觸,獻城投降。到了那時候,劉禪就是俘虜了,待遇可想而知會有多差。在“人和”這方面,蜀漢比起魏國來,實在是太差了。


結合成都劉禪遇到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即使後主劉禪死守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兩路夾擊鄧艾大軍,能否擊敗鄧艾,轉危為安。

首先,劉禪能不能守得住成都,是一個未知數。

在戰爭初期,姜維面對鍾會大軍的猛烈進攻,決策失誤,丟了漢中,退守劍閣。劉禪為了劍閣萬無一失,派遣老將張翼、廖化前去支援,這就造成了成都空虛。劉禪的處境不容樂觀,蜀漢後期人才極度缺乏,大將更是稀少,能排得上號的也就是姜維、廖化、董厥,還都在劍閣防禦鍾會大軍,分身乏術。在鄧艾猶如天降般到了益州腹地,無將可派,只能出動“名過其實”的諸葛亮獨子諸葛瞻前去阻擋鄧艾大軍。諸葛瞻未聽從全軍覆沒,葬送了成都最後的精銳御林軍。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禪內無良將精兵,只有宦官黃皓、勸降派譙周,恐怕頃刻間便會有引路黨開城投降。因此,劉禪是很難守得住成都的。


其次,即使劉禪能守得住成都,姜維分兵回援,劍閣誰來守,誰去救援?即使劉禪守得住成都,姜維從劍閣分兵回援,那派誰去救援呢?鄧艾和鍾會都是和姜維同級別的對手,如果姜維自己去救援成都,劍閣很難抵擋住鍾會大軍的猛烈進攻;如果派遣別人去救援成都,能是鄧艾的對手嗎?這就是兩難的問題,姜維分身乏術啊,想當年,諸葛亮和司馬懿棋逢對手,一對一,現在是一對二,兩面作戰,蜀漢幾乎沒贏的可能性。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虎牢關敗於劉、關、張,長安敗於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濮陽敗於曹操手下許褚、典韋等六員大將。楚漢相爭中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是敗於劉邦和韓信的兩面夾擊。因此,個人再厲害,以一敵多,也不是對手。姜維遇到的情況就和項羽是一樣的,他無論是對上鄧艾,還是鍾會,都不落下風,在兩人的夾擊之下,只能仰天長嘆。

正是因為陽平關、漢中丟失,劍閣危在旦夕,張翼、廖化和董厥才前去助姜維一臂之力。如果姜維回援成都,劍閣與鍾會大軍相持的局面便會打破,鍾會大軍長驅直入,與鄧艾軍隊合擊姜維的軍隊,蜀漢還是避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再次即使兩路夾擊,擊退鄧艾,守住成都,長安司馬昭還有十萬大軍虎視眈眈。

司馬昭為了滅蜀,頂著魏國滿朝文武的反對壓力,傾全國之力,發動了滅蜀之戰。如果失敗,自己的權威會受到挑戰,後果不堪設想。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大軍攻擊魏國,慘敗而歸,權勢一落千丈,被孫峻所殺,魏國前大將軍曹爽好大喜功,發動滅蜀之戰,因準備不充分,不明蜀地地形,大敗而歸。而現在輪到自己了,司馬昭如果失敗,毫無疑問,諸葛恪和曹爽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鑑,如果勝利,那就是天大的功勞,晉封為王,加九錫。

因此,蜀漢即使抗住了魏國的這次進攻,司馬昭也會繼續發動第二次滅蜀之戰。蜀漢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中原,勞民傷財,勞而無功,已經禁不起任何戰亂了。之前,戰爭在魏國境內,蜀漢老百姓受到的戰亂還不是特別大,而這次,戰火燃燒到了蜀漢本土,有戰爭,就有傷亡,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經過這次戰爭,蜀漢的大軍損失慘重,如諸葛瞻在綿竹損失了七萬精銳御林軍。如果司馬昭率領十萬大軍再次進攻蜀漢,蜀漢拿什麼來抵抗。《三國演義》:

會接書,書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於長安。相見在近,以此先報。


有人說,蜀漢還有南中七郡,那是南蠻地帶,蜀漢強盛時,尚可服從管束,此時,南蠻少數民族是不會為蜀漢盡忠的。還有人說,可以依靠盟友東吳,你如果實力相當時,就是盟友,如果面臨亡國時,東吳還會伸出援手嗎?那時東吳肯定會趁火打劫,瓜分蜀漢。

因此,從三國鼎立四十年來,由於各國政策的不同,“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方面,蜀漢與魏國相比,哪一方面也處於劣勢。姜維的能力相較當年的丞相諸葛亮相差甚遠,做不到力挽狂瀾,即使諸葛孔明覆生,也回天乏術。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題主問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劉禪死守,然後姜維從後夾擊,蜀漢能否得救,這個又要看是演義還是歷史了。

如果是三國演義,那麼蜀漢是有可能得救的。畢竟演義中,成都還有一萬守軍,而且姜維用兵水平本來就略勝鄧艾。劉禪如果不投降,堅守成都,是可能擊潰鄧艾的。

但在歷史上,等鄧艾殺奔成都時,基本已經沒救了。

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下當時雙方的戰略格局和兵力分佈。263年曹魏大舉南征前,蜀漢的全國的兵力是十萬人左右。這十萬人包括了沓中的姜維軍團、漢中駐軍、成都駐軍、南中駐軍和東部永安駐軍,以及各地駐軍等。而魏軍出動了18萬大軍,包括鍾會主力10餘萬,鄧艾和諸葛緒各3萬多。

在前期戰鬥中,姜維遭到鄧艾和諸葛緒兩軍夾擊,雖然通過神走位擺脫羈絆,但同時鍾會也乘機奪取了蜀漢的門戶漢中,姜維只能退守劍閣。

此後,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的兵力,而鄧艾則率領本部從陰平小路抄襲蜀漢腹地。注意,有人認為鄧艾只帶了2000人偷越陰平,實際上2000人是演義中的“先頭部隊”。按歷史上,鄧艾進入蜀漢腹地的兵力是2萬人左右。江油守將馬邈投降,鄧艾獲得了一個立足點。

這時候蜀漢最後的希望是諸葛瞻率領的成都軍團,兵力和鄧艾相當。但諸葛瞻拒絕了“緊急出動佔據要隘”的建議,最後與鄧艾決戰於綿竹,大敗覆滅。鄧艾隨即兵臨成都。

蜀漢戰前全國兵力只有十萬,漢中損失和被困的至少有兩萬人左右,諸葛瞻在綿竹又損失了至少兩萬人左右。姜維的主力部隊大約是四五萬人。這麼算,蜀漢其餘各地的總兵力也就只有不到兩萬人。其中還包括南中守軍、東部守軍等。成都的守軍可能只有幾千這個量級,而且都是被挑剩下的渣渣了。面對鄧艾的兩萬精兵,要守住比較難。

更難的在於,就算劉禪能守住成都,但姜維的四五萬主力卻被鍾會的十餘萬大軍堵在劍閣。如果姜維回援,劍閣兵力一分散,可能就被鍾會突破。如果帶回來的兵力少,打不贏鄧艾。實際上鄧艾只需要佔領蜀漢幾個城池,掠奪蜀漢腹地糧草,和姜維打成相持戰,那麼蜀漢自己就得慢慢崩潰。

所以,兩面夾擊之說,在諸葛瞻覆滅前還存在可能,諸葛瞻覆滅後是沒什麼指望了。


巴山夜雨涮鍋


鄧艾偷渡陰平,直接導致原本蜀、魏雙方對峙的局面變得異常複雜。那麼鄧艾真的有把握能夠迫降成都嗎?未必。如果在鄧艾圍困成都時姜維從後面夾擊,那麼鄧艾必敗。為什麼這樣講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當時的戰爭態勢,鍾會率領十萬大軍入漢中後,繞過漢城、樂城直撲劍門關,此時被千里急行軍奔赴過來的姜維所阻擋,雙方對峙於劍門關。劍門關雖然是險關,但是山勢連綿幾百公里,想要守住還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當時雙方的兵力佈置是這樣的,鍾會原本率領十萬大軍,其中圍困漢城、樂城留下了一萬大軍,只剩下了九萬人。後鍾會以畏敵不前的罪名奪了諸葛緒的兵權,獲得三萬魏軍,於是鍾會增兵至十二萬人。

姜維率領蜀兵主力滯留沓中時兵力為五萬左右,後劉禪派張翼、廖化支援姜維,帶過去兵力約為一萬人,後雙方合軍據守劍門關,總兵力達到六萬人左右。因此,總體來說,姜維以1:2的兵力劣勢,憑藉劍門天險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門戶。

這時,鄧艾提出一個新的破蜀方案,這個方案與後來發生的情況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看下圖,經漢中入蜀有下面幾個地方可守,劍門關、江油(涪附近)、涪縣、綿竹。劍門關是最重要的,這個眾人皆知。其次就是距離劍門關以西約一百里的涪(不是涪縣),即靠近江油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雖然陰平很難通過,但是其實蜀兵還是有防備的,在江油這個地方就駐留有蜀兵,鄧艾的計劃就是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計劃的核心就是奪取江油,因為江油立劍閣很近,既可以防守陰平山,也可以支援劍閣。但是因為陰平山很險,所以駐兵很少,這是個極易突破的點。一旦江油突破,那麼姜維必然來援,這樣劍閣天險就有機可乘了。

鄧艾的計劃到這裡其實已經結束了,但是後期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鄧艾率軍經過艱難行軍抵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沒有一絲抵抗。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鄧艾通過馬邈瞭解到蜀漢的兵力佈置狀況和實情,這才是最要命的。

於是鄧艾沒有按照原計劃向東行進,從背後偷襲防守劍門關的蜀軍,配合鍾會的十萬大軍奪關,而是直接南下,搶奪涪縣。為什麼呢?兩個原因,一個是鄧艾想獨吞軍功,因為此時鄧艾知道蜀國守衛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帶領的士兵很有希望獨自完成滅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時蜀軍也在諸葛瞻的率領下搶佔涪縣,過了涪縣就是平原地帶,蜀軍將無險可守。因此,鄧艾率兵快速進軍,直接擊潰了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鄧艾運氣好,諸葛瞻在快要抵達涪縣時率兵返回,駐紮在綿竹城外,列陣等待。鄧艾沒有客氣,第一次衝擊蜀軍失敗,第二次自己親自擂鼓鼓舞戰士,終於擊潰蜀軍,順便斬了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麼就如同題目問的那樣,此時如果姜維率一部分蜀軍返回,而劉禪堅守成都,蜀國能得救嗎?答案是能。為什麼呢?

此時成都內守軍不到一萬人,而姜維能抽調回來的士兵也不會超過兩萬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擋鄧艾虎視眈眈的大軍呢?況且劍門關離成都約有四百餘里,時間也成問題。

其實此時的成都不是在單獨作戰,只要劉禪能夠團結成都眾官員和士兵,堅守城池,那麼就有希望。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經準備好了鎮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來增援。在江州,也有羅憲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時成都之外的重鎮雒城還沒有失守(當年龐統就是死於攻擊雒城,可見雒城之堅固),東吳的丁封、孫異也在救援的路上。因此只要爭取時間,一旦鄧艾的軍隊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維和霍戈等軍的援軍到達,到時鄧艾就會變成甕中之鱉。

很可惜的是,得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後,蜀國一片大亂,軍民都喪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佔了上風,於是在譙周的極力說服下,蜀國上下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投降。

劉禪投降時,姜維尚領著幾萬蜀軍在艱難奮戰,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東吳的援軍也正馬不停蹄的趕路,然而一切都沒有劉禪的速度快,劉禪不但自己投降了,也親自寫下詔書讓四周邊疆將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漢最後一絲希望徹底滅絕。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此時劉禪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姜維在劍門關堅守,姜維一定會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帶著南中四郡的援軍前來增員,吳國丁封、孫異也正馬不停蹄的趕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時劉禪堅守,鄧艾必敗。可惜,劉禪和譙周等大臣沒有軍人的骨氣和勇氣,將劉備親手創建的蜀國拱手送人,可悲可嘆!


每日趣評


一,劉禪如果死守,不用姜維從後夾擊,鄧艾就必敗無疑!

1,城內有兵有糧。

2,兵糧再少,能少過鄧艾嗎?

二,這件事,是我懷疑劉禪“既昏且庸”的一個原因:

1,近期,網上有人持這樣的觀點:諸葛攝政,威振朝野,因而劉禪無為,裝昏賣庸…其實這是明哲保身之策,而這正表明劉禪“既明且哲”…

2,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鄧艾偷襲之前,諸葛已亡,姜維戍邊,劉禪是有皇權的…即便掣肘於姜維,但拼死一戰,仍作安樂皇帝,總比縛手而降,去作階下之囚,要好過萬分吧?

三,蜀之亡,亡於劉禪之昏庸;

而劉禪之昏庸,源於諸葛之長期攝政而不還政;

同時,為了打擊潛在的政敵,諸葛事鉅細,統攬總管,沒有為劉禪打造一個輔政班底;

如此,

鄧艾一個“千里偷襲”,

劉禪只有一個“如之奈何”?

譙周便來一個“降曹降孫”?

蜀漢只落了個“國亡君虜”…

如此君臣,千古難遇?!


六福雅士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然後,姜維從後夾擊,蜀國還有救嗎?

這是有可能的。以前讀過這段故事的分析,有的說鄧艾殺到成都城下,只不過兩千人馬,劉禪為啥不抵抗就投降?有的說,鄧艾把主力留在從陰平過來的各個寨子裡,這其實都是不對的。實際上鄧艾滾下摩天嶺後,只帶兩千人打下江油城,然後就派人把各個營寨的人馬全部接應到江油城,全軍三萬餘人參與了與諸葛瞻的決戰。看三國演義一百一十七回: 【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試想,如果鄧艾只兩千多人,劉禪給諸葛瞻是七萬大軍,諸葛瞻再無能,也不可能被兩千人打敗。



按記載,鄧艾是在距成都還有一段的雒城,遇到劉禪派出的張紹等人,接受投降的。如劉禪死守成都,肯定對成都城防,城內兵力等有一定了解,鄧艾雖然取勝,但經長途跋涉,又與諸葛瞻血戰,可以說是疲憊之師,劉禪做出死守決定,一定程度能夠鼓舞人心士氣,



但因為長期萎靡,僅僅這還不夠,應再來加強動作:一是公佈黃皓罪行,立即斬首示眾;二是劉禪上城,親臨守城一線,鼓舞民心士氣;三是重獎守城軍民;四是下詔召集臨近郡縣勤王兵馬,緊急馳援成都。若此,在皇帝帶頭,都城城防,勤王兵馬,受獎勇士的共同作用下,堅守到姜維回援是可能的。經歷一番浴火重生,劉禪會相對疏遠黃皓之類小人,蜀國國運會有所好轉,延續至少十多年問題不大。(1:30)


流譽後


鄧艾率少數人馬奇襲陰平道,這不是簡單的軍事冒險,而是事先經過周密盤算的,《三國志》記載,鄧艾事先向司馬昭報告了自己的設想: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也就是說,姜維回救與不回救,這兩種可能鄧艾都已經想到了,如果姜維回救,鍾會在劍閣就可能得手,到時結果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諸葛亮還在,以他的智慧以及對蜀軍絕對的控制力,也有破解此兩難境遇的可能,比如死守涪城、成都,從劍閣分一部分人馬回救,另一部人馬利用劍閣天險死守,只要上下一心快速解決鄧艾所部,仍能化危為安。

但是,現在的姜維不是昔日的諸葛武侯,他的威望和控制能力均不夠,而他去守劍閣,也是剛剛從沓中趕來的,加上信息傳遞需要相當長時間,即使有一線戰機也會被錯過。

而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成都的蜀漢大臣中大部分人都主張投降,這並不奇怪,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人陸續死去,蜀中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改變,當權的雖然先後有蔣琬等“外來戶”,但益州本土派的力量無疑越來越大。

在三國,幾乎所有的本土派都排斥戰爭,袁紹手下的沮授、田豐,曹操手下的陳宮,劉表手下的蒯越、蔡瑁,他們想得最多的只是自身利益,他們都是“地頭蛇”,誰來稱王對他們來說都一樣,官照當、錢照拿,你不斷髮動對外戰爭給他們增加負擔,他們已經夠煩的了,要讓他們危難關頭作拼死抵抗,那是不可能的。

以譙周等人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厭惡戰爭、希望投降,鄧艾突然“神兵天降”,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天大的福音,可以說這一天他們盼望很久了,他們一定會跑到劉禪面前嚇唬他,劉禪即便想打下去,手裡也沒有什麼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姜維第一時間獲知信息回兵來救,即使劍閣短時間內不被敵人攻破,蜀漢也是沒有希望的。


南門太守


死守怕也是守不住的。

首先姜維那邊的兵力是不敢動的。他要以幾萬疲憊之師(從涼州到漢中再到劍閣),在劍閣抵禦鍾會的十餘萬伐蜀主力部隊。姜維這邊的壓力是很大的,能抵禦鍾會就不錯了,無法救援成都。

另外,成都等地可能都是毫無戰備的。當時鍾會在做伐蜀準備時,姜維已經提醒過劉禪了,讓朝廷加緊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的防備。但劉禪、黃皓根本沒當回事,他們認為魏軍根本打不過來。

幾十年來,蜀國都沒有遭遇過外敵入侵了(一直都是蜀國打魏國),所以魏國君臣、百姓對戰爭都是毫無防備。在戰備不足、城牆不固、糧草不足的情況下,成都等地是很難守住的。

而且鄧艾很快就突入蜀國腹地,進入成都平原了。這裡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鄧艾軍可以縱情奔馳,各地都守不住,只能投降。鄧艾可以獲得足夠的補給,長期打下去都不怕。


有人說鄧艾滅蜀只有幾千兵力,實際上遠遠不止。鄧艾手裡是有3萬多兵力的,而且這是一隻打敗過姜維的精銳之師。鄧艾負責堵截姜維歸路,一路上沒有什麼戰損。後來偷渡陰平,只是路難走,傷亡也不大。到江由之後,蜀軍守將馬邈直接投降了,又補充了一定的兵力、糧草。鄧艾手裡有一兩萬兵力是沒問題的。而且後續還可以繼續派援軍。

鄧艾這支部隊可以說是魏國最能打的軍隊。蜀軍只能依靠地形擋住它。但鄧艾軍已經進入成都平原了,這種情況下它就是無敵的。蜀軍只有姜維部能與鄧艾一戰。像成都的衛戍部隊,戰鬥經驗不足,不是鄧艾的對手。

成都周圍估計也就一兩萬兵力。死守的話,也就只能守住成都一個地方。等鄧艾把成都平原其它地方都佔領了,等魏國援軍到了,成都還是守不住。


國史拾遺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如果死守,姜維回防,我覺得蜀國當時還有一線生機,但後來也會滅亡。

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鄧艾大軍越過崇山峻嶺,到達綿竹。前來迎戰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這個人,平日裡深得劉禪喜愛,是劉禪的女婿,也是個忠臣。由於諸葛亮的關係,蜀地的百姓看到諸葛瞻便會想起諸葛亮,因此也深受百姓愛戴。這樣一個人,蜀國自然是對他寄予了厚望的。可惜,他沒本事。正如諸葛亮之前的預測“諸葛瞻小時候聰明,大了就不能有大才了”。諸葛瞻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一番預言,竟然放棄了綿竹城池,直接和鄧艾進行了一場正面交鋒,結果果不其然,全軍覆沒,諸葛瞻戰死。要知道,諸葛瞻這波人馬只是一支尋常的軍隊,可能比一般軍隊還弱一些,反觀鄧艾,精銳之師,士氣正盛,野戰只有兵敗一條路可以走。諸葛瞻要是堅守不戰,幫姜維贏得時間,鄧艾的生死就全看鐘會的了。

等到鄧艾過了綿竹,成都的兵力已十分有限,但是能不能守呢?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魏軍幾萬人馬,蜀軍幾千,但是有成都這座堅城,還有可支三年的糧草,單單防守是完全足夠的。當年劉備攻打成都,兵力比鄧艾多,黃權也有把握守上一陣的,所以劉禪守一段時間沒問題。

再來看姜維,和鍾會十幾萬大軍對峙劍閣。要是姜維兵馬不動,鍾會大軍肯定過不來。劍閣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句空話。而姜維一旦救援成都,鄧艾就是腹背受敵了,除了回頭離開成都去面對姜維大軍,沒有其他別的選擇,此時的局面顯然是鄧艾佔了下風。而鍾會此時如果能夠及時破了劍閣,進軍成都,則蜀國仍然是一葉扁舟,沒有勝算。

至於之前我說的一線生機,就是鄧艾和鍾會向來不和,都想立這一大功,鍾會很有可能坐看鄧艾和姜維惡戰一場,到時候一切就不好說了。姜維贏了便可以收縮兵力,堅壁清野,拖住鍾會一段時間,等待吳國的救援和動向,這樣蜀國就能避免這次危機。

但從兩國的國力和發展上看,魏國越來越強盛,蜀國越來越貧弱,魏國人才輩出,蜀國則是人才凋零,曠日持久,蜀國最終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而遇上劉禪這個君主,則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了。


蜉蝣在塵埃


我認為有這個可能。雖然歷史不能假設,現在就拿當時的情況來假設一下吧。

第一成都在劉璋時候成為益州首府。公元214年劉備拿下成都至公元263年,蜀漢經營五十年。固若金湯,非鄧艾旦夕之間能破的。(阿斗兒子北地王劉諶就曾講:國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自然會有亡國之災,這時候應該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後的努力,為蜀漢的江山而死,這樣也可以去見先帝了。但是阿斗並未聽進去。劉諶和妻子在昭烈廟自殺殉國)

第二鄧艾翻山越嶺而來,疲憊不堪。道路艱難,帶不了大型攻城器械。(三國志鄧艾傳: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從段話就知鄧艾軍疲憊不堪,而且面臨斷糧。而且在綿竹跟蜀漢將領諸葛瞻大戰還敗了。而鍾會十餘萬大軍給姜維堵在劍閣。(三國志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三國志姜維傳:姜維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鍾會都因糧盡準備退軍了。)姜維聽到諸葛瞻敗,立馬率軍回救成都。鍾會率軍前進。我認為鍾會鄧艾雖然有十五萬大軍,但沒有糧草的軍隊儘早會土崩瓦解。像官渡之戰,曹操燒了烏巢的糧草,袁紹大軍潰敗。姜維以為阿斗會堅守或奔南中,結果是投降。

第三蜀漢軍隊主力尚在,並未損失很大,還可一戰。地盤大多撐握在蜀手上。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率領的五萬主力。右將軍閻宇正率大約五千人從永安趕來。(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南中七郡的部隊也尚未調動。南中都督霍弋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勤王。阿斗以備敵既定不許。漢中諸城並未失,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馬守城。鍾會強攻不破,留下軍隊圍城。(直到阿斗投降才開城)還撐握在蜀漢手裡的有:漢嘉郡,蜀郡(鄧艾在廣漢郡,阿斗就投降。蜀郡有戶口五萬,兩戶來一個壯丁也有兩萬人馬)江陽郡,犍為郡(劉備北征漢中時,李嚴率五千郡兵撲滅造反)巴郡,巴東郡,涪陵郡,巴西郡,南中七郡,共有十五個郡。丟了陰平武都廣漢梓潼漢中(也算丟吧)丟了五個郡。

第四阿斗雖然喜歡尋歡作樂,做事偶爾有點昏。但阿斗並不殘暴。將士也願意為之奮戰。(三國志姜維傳: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演議:吾等死戰,何故先降。怒而拔刀砍石。

蜀漢投降後,消息傳到南中。有人勸霍弋也早點投降吧。霍拒絕,並說:未知主上安危,若魏以初待主上降之不盡益。若主上危辱,吾將死戰不降。一年後阿斗去了洛陽,魏國封阿斗為安樂公。霍弋看到魏國並沒有加害阿斗,還封了爵位。這才率南中六郡(有時七個郡)上表投降。霍弋的父親是霍峻,霍家也算對得起劉備了。


小鴻哥


平心而論,難度很大

鄧艾偷渡陰平,翻越700裡山路,攻克江油,又在綿竹關擊敗諸葛瞻,殺至成都城下時,所剩官兵只剩2000多人,因此,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劉禪向2000多魏軍投降,是無比懦弱的行為,但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這樣。


當時鄧艾殺至成都城下時,2000多人只是先頭部隊,鄧艾偷渡陰平,目的就是要打通一條可以直接通往成都的道路,因此其率所部3萬兵馬出發時後,沿途不斷地留下兵馬開鑿道路,架設橋樑,為後續大部隊可能的進軍做準備, 因此鄧艾到達成都城下時,他自己的主力部隊實際上仍在陰平山路里修築道路,主力尚未折損,而陰平道路打通,正在劍閣與姜維對峙的鐘會的17萬兵馬,隨時也可以繞道,從陰平山路殺至成都城下,在這種情況下姜維所堅守的劍閣, 只會成為一道毫無意義的馬其諾防線。

簡單的來說就是,由於蜀國長期的戰爭消耗,蜀國的軍隊只剩下三部分,姜維的軍隊,防守東面東吳和南中的邊防部隊,還有留守成都的軍隊,由於邊防部隊要防備東吳和南中的蠻族,根本難以調動,成都的軍隊在綿竹關一戰中損耗殆盡,蜀國真正能動用的機動部隊只剩下姜維的5萬兵馬,但這5萬人卻被鍾會的17萬大軍拖在劍閣,難以移動。


當鄧艾抵達成都城下時,劉禪如果選擇堅守,並且讓姜維南下回援,鄧艾絲毫不擔心他會被夾擊,一方面前方的成都已沒有精銳力量,都在綿竹關一戰中損失殆盡,另一方面,就算姜維南下救援,鄧艾留守在陰平山路的主力部隊也可以隨時順著山路殺至成都城下,姜維仍然難以形成優勢,重要的是姜維一旦南下,劍閣將無法抵抗鍾會的17萬大軍的進攻,一旦劍閣失守,17萬魏軍南下,姜維的5萬兵馬,將會遭到魏軍20萬軍隊的前後圍攻,其結果可想而知。就算劍閣能夠守住,在陰平山路打通的情況下,鍾會隨時也可以繞山路而來,姜維仍然無法形成優勢。

其實最現實的問題是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消耗,蜀國早已支撐不起一場大戰,在蜀國後期,蜀國再調集全國所有青壯年的情況下,也只能湊出10萬兵馬,而魏國最後討伐蜀國時,僅動用的正規軍就高達20萬,而且還沒有傷到魏國的國體,在這樣的環境下蜀國與魏國的爭鬥早已呈現的實力不對等的局面,滅亡,實際上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