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說起興都庫什山 ,這條綿延1600公里的亞洲中部褶皺山系,絕大部分覆蓋了阿富汗。

不僅是南亞印度河流域與中亞阿姆河的分水嶺,還扼守了中亞與南亞、南亞與西亞的交通要道,以至於東亞、北亞遊牧民族想要進入南亞,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通過這片複雜的山地。公元前2000年~1500年左右,從中亞進入的南亞的雅利安人也正是通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山口,征服印度河土著,將自己的印歐語系帶入南亞次大陸的。只是就興都庫什山脈本身的地緣結構而言,其板塊很少構成強國之間的疆界,很多時候往往是中間的緩衝地帶。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板塊(即阿富汗)的地緣結構示意圖

要解釋這個不同於大多數山脈邊界屬性(如天山、喜馬拉雅山脈等)的特別現象,我們需要先了解興都庫什山脈的內部地緣結構構成。宏觀上我們可以把視野升高,把中亞農耕板塊、伊朗高原板塊和南亞次大陸板塊(特別印度河文明的西北部)視作一個聯繫緊密的地緣區域來看待的話,就會發現,處於這個地緣區域核心位置的就是興都庫什山脈地區。無論是這三個地緣板塊之間的商貿交流,還是透過這三個板塊延伸影響力的其它板塊(如穿過中亞向南滲透的北亞遊牧民族代表蒙古成吉思汗;以及從伊朗高原向東滲透南亞的歐洲民族代表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都必須經過興都庫什山脈方能夠達到目的。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中亞農耕區板塊、西亞伊朗高原板塊和南亞次大陸板塊的地緣結構圖

興都庫什山脈與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山脈不同,其呈葉狀的山體輪廓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與其西側的伊朗高原在地理結構上也完全不同。相較之下,四周高中間低的伊朗高原,不僅更有機會在高原腹地(即邊緣山脈內側)出現大量寬闊綠洲,並且由於地理環境的閉合效果,還更容易形成統一的文明體或政權。而興都庫什山脈由於直截了當的延伸走向, 內部並沒有形成一個閉合的、有價值的地緣板塊,只能是一條純粹的山脈了。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在阿富汗的地形示意圖

說到這點,我們需要多擴展一點。作為一條形態有點過於完美的山脈來說,興都庫什山脈在山體內部沒有明顯斷裂、突陷(如伊塞克湖盆就是南天山山脈下陷而成),在邊緣周邊也沒有延伸出明顯的突起,來庇護出一塊類似費爾幹納盆地的地理單元,不像南天山支脈的阿賴山脈延伸,使得吐火羅盆地的阿姆河北岸能夠接收更多西風帶水汽,而且阻擋了卡拉庫姆沙漠的蔓延。這種“完美”使得興都庫什山脈本身並沒有太多戰略價值,無論是承載人類生存的條件,還是其他板塊打通道路的希望,只能寄託在山地的周圍。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呈現葉狀輪廓,缺少突出部無法得到足夠多的西風帶水汽

這意味著,興都庫什山脈的地緣核心點就只是那些既能夠承接高山來水,又有低地優勢的山前綠洲,外來勢力只要征服了這些環繞在興都庫什山脈南北山麓外圍的綠洲,才可以自豪的聲稱,得到了整個興都庫什山脈板塊。當然反過來講,如果外來勢力沒有辦法徹底讓土著民族臣服,得到南北山麓的綠洲本身也會演變成一場惡夢,因為高大且內部複雜的興都庫什山脈本身就會為那些反抗者提供足夠的藏身之處,而且分散在山地四周的綠洲也給了反抗者足夠的時機和角度對綠洲城市,及綠洲之間脆弱的交通線進行持續的襲擊。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一再上演,以至於為阿富汗贏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南北麓的山前沖積扇綠洲是人口的聚落點

既然興都庫什山脈周邊的山麓綠洲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來看看,這些綠洲到底重要在什麼地方,這些綠洲相互之間的地緣關係又具有怎麼樣的價值。根據“風與水”的關係來看,尋找綠洲的關鍵在於河流在山麓的位置。即每一個從山脈腹地流出的河流,基本在山前沖積扇地區都會形成一個人類的聚落區,當然聚落的規模與河流水量的大小呈正相關。所以解讀興都庫什山脈也就有了清晰的脈絡,這個脈絡就是呈葉狀輪廓的興都庫什山脈間那些縱橫的河流,扮演了這片土地“經脈”的角色。當然既然是葉狀“經脈”,那就無可避免的會分為南北兩部分,即興都庫什山脈北麓和南麓河流與綠洲。如今阿富汗內部的地緣結構也完全是受制於南北兩片“經脈”的影響。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地理上,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綠洲屬於吐火羅盆地,為阿姆河南岸地區

既然興都庫什山脈是中亞阿姆河流域與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分水嶺,那麼從地理角度而言,興都庫什山脈北麓,也相當於阿姆河上游所在的吐火羅盆地的一部分,地緣結構上屬於阿姆河南岸部分的單元。當然考慮到前面已對吐火羅盆地進行過解讀,那麼就不再重複吐火羅盆地在阿姆河西北岸的蘇爾汗河谷(屬烏茲別克)和東北岸的塔吉克斯坦南部谷地,單論阿姆河南岸河谷也就是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綠洲。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巴克特臘即為藍氏城(可放大)

要弄清楚北麓綠洲在整個興都庫什山脈的地緣結構中所起到的價值,我們不妨先來追溯一下曾經在此建立國都藍氏城(今阿富汗巴爾赫)的大夏國(即巴克特利亞王國)。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東征,打敗了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隨之也征服了此地區,但一年後亞歷山大突然得瘧疾暴斃,死後歸塞琉古王朝統治,但統轄此地的總督狄奧多特最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利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大夏國”),國都為藍氏城,極盛時一度佔領阿富汗的喀布爾、以及印度河流域的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當然後來被第二次西遷而來的大月氏人征服,大月氏人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大月氏人二次西遷後以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的藍氏城為根基發展成為貴霜帝國

當然這片土地上的王朝更迭並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更看重的是大夏國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將統治中心藍氏城設於興都庫什山脈北麓,這對我們瞭解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綠洲的地緣價值至關重要。而藍氏城的位置,就是如今阿富汗巴爾赫省會馬紮裡沙里夫,位於阿姆河西側,與吐火羅盆地的著名古城鐵爾梅茲幾乎隔河相對,恰好就是在阿姆河的中、下游分割點上。如果將藍氏城放在吐火羅盆地的整體格局中,就會發現藍氏城與阿賴山脈中的鐵門關,兩點之間一旦連一條直線,就可以輕鬆封堵吐火羅盆地通往波斯、中亞方向的通道。當然鑑於中亞乾旱的氣候環境,在實際操作中,當地的政權並不會費心在二者之間修築一道長城,而是隻要控制住那些在東南卡拉庫姆沙漠中呈點狀分佈的綠洲就可以了。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馬扎爾謝里夫即為藍氏城所在的巴爾赫河山前綠洲

藍氏城正是處在這些點狀綠洲中最核心的位置,其依附存在的是一條發源於興都庫什山脈中段的河流—巴爾赫河。藍氏城所在的綠洲,是巴爾赫河的山前沖積扇平原。這一點與隔河相對的鐵爾梅茲有所不同,後者的位置是在蘇爾漢河匯入阿姆河的三角洲平原上。藍氏城之所以沒有在巴爾赫河匯入阿姆河的三角洲地帶,根源還是在於興都庫什山脈的葉狀輪廓,雖然圓潤卻缺乏突出部分,不同於阿姆河北岸的南天山支脈(阿賴山)在靠近阿姆河時突出一段高大山體,即能阻擋卡拉庫姆沙漠對吐火羅盆地的侵襲,又能增加阿姆河上游北岸的補水區。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缺少延伸突出,使得卡拉庫姆沙漠得以侵襲北麓綠洲

興都庫什山脈圓潤的葉狀輪廓,不僅沒能延伸出一條支脈為吐火羅盆地南部地區封口,形成類似於費爾幹納盆地的地理結構,而且也沒有像阿姆河北岸那樣,延伸出其他山地來幫助滋潤南岸,索性讓阿姆河南岸地區一覽無餘的暴露在卡拉庫姆沙漠面前。造成的最終後果就是卡拉庫姆沙漠得以深入侵襲吐火羅盆地南部,在興都庫什山脈北麓與阿姆河之間衍生出一片低地荒漠,也使得發源於興都庫什山中段的河流沒有一條能夠跨越荒漠注入阿姆河,藍氏城所在的巴爾赫河即是其中之一。正是如此阿姆河南岸的綠洲和定居點基本都分佈在興都庫什山山麓地帶。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黃色為伊朗高原侵入勢力,綠色為中亞侵入勢力,藍氏城即為馬扎爾謝里夫

至於藍氏城所屬的巴爾赫山前綠洲,如何在興都庫什山北麓的點狀線性連接的綠洲帶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夏國的國都,還要著眼於藍氏城的地緣位置。前面我們說過,興都庫什山脈是亞農耕板塊、伊朗高原板塊和南亞次大陸板塊(特別印度河文明的西北部)的地緣區域核心,那麼如果來自伊朗高原板塊的波斯人或馬其頓人選擇沿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東行進入吐火羅盆地時,在盆地的入口處便會發現巴爾赫綠洲,而在這些征服者入主藍氏城之後,便會發現掌控藍氏城後可以有多重戰略選擇:一是翻越藍氏城至阿姆河之間狹窄的低地荒漠和阿姆河,控制北岸的蘇爾漢河谷,進而完成對吐火羅盆地的戰略封鎖,迫使盆地內其他綠洲的土著歸附。當控制全部吐火羅盆地時,便可以北上進入中亞農耕區的精華部分—河中地區和費爾幹納盆地,也可以南下通過昆都士河谷溯源進入喀布爾,甚至是興都庫什山脈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中亞勢力南下南亞的通道,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均需要經過吐火羅盆地的藍氏城

而對於從中亞農耕區而來的勢力而言,其控制方向與伊朗高原方向來的勢力相反,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如第二次西遷的大月氏人,即是通過鐵門關南下蘇爾漢河谷,控制鐵爾梅茲(又稱泰爾梅茲)後,渡過阿姆河攻入藍氏城,再沿興都庫什山北麓綠洲東進昆都士,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喀布爾河谷,最後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步建立起橫跨中亞和南亞的貴霜帝國。當然這個路線也是古絲綢之路從中亞進入南亞的主幹路線。

興都庫什山脈:溝通中亞、南亞和西亞的地緣通道,註定引人垂涎

興都庫什山脈是帕米爾山結的西南延續,也是中亞阿姆河與南亞印度河的分水嶺

一言蔽之,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沿線的綠洲對整個中亞農耕板塊、伊朗高原板塊以及南亞板塊所起到的正是“承上啟下”的作用,而這個作用通過吐火羅盆地這一更高一級的板塊加以放大和倍增,成為亞歐大陸中部這三個地緣板塊之間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時,必須邁過去的“坎兒”。

補充:對於葉狀輪廓的興都庫什山脈,其南麓綠洲和河流在中亞、西亞和南亞板塊間的地緣價值,維達下期再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