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課後四個方面來評價教師的課

課後四個方面來評價教師的課

問題一: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麼,獲得多少?

這是明確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雖然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全國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樣,但課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當然,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並不是機械照搬。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目標。另外,國家課程標準是最低標準,是基本的門檻,不同學校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高於這一標準。如上海格致中學提出“國家課標校本化”,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把課程標準具體化,變成學校的標準、各班的標準、教師的個人標準,這樣才能把課標落到實處。

另外,教師不僅要清楚讓學生獲得什麼,還要明確獲得多少,學到什麼程度,只有這樣。教學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如學習英語單詞,就不能籠統地說要學會本課的10個英語單詞。什麼叫“學會”,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有的單詞要“四會”(聽說讀寫)。有的單詞要“三會”(聽說讀),教師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哪幾個要達到“四會”要求,哪幾個要達到“三會”要求。在下課前要根據這個目標來檢測學生。

問題二: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這是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課堂效率是與時間掛鉤的,離開了時間就無所謂效率高低。高效課堂是向45分鐘或40分鐘要效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應是當堂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是24小時要完成的任務。有的老師說我這節課的任務還需要課後兩個自習或幾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才能完成,那就不是當堂達標,而是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目前,在課堂教學效率和時間的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課前無預習。課後無作業。

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學方式。北京22中的數學特級教師孫維剛,就是用這種方式使一個普通中學的實驗班學生全部考入大學。在從初一到高三的6年大循環中,他從來不佈置課外作業,所有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

也許有人會說特級教師水平高,普通教師難以做到。現在,部分農村初中也在嘗試“課後零作業”:課前沒有預習任務、課後沒有書面作業、沒有傳統的作業本,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如明確要求:①各年級一律不準佈置任何形式的課下書面作業,不準課下發成套書面試題。課上完不成的作業不準留在課下做,更不準留隱性作業。②推行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制度。教師要做到“定目標、快節奏、大容量、講練結合,當堂訓練”。突出體現“學一點、記一點、會一點、知識當堂消化”的原則。③自習課上,提倡學生進行“自助餐”式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可以選擇想要補充學習的科目,或預習新課,或複習舊知,或練習提高,都由學生自定,不受教師干涉。作為一所農村學校,由於花溝初中教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課業負擔明顯減輕,而教學質量卻大幅攀升。為了增加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他們還把每節課減少為40分鐘,課間延長為15分鐘,每天的課時數不變,真正體現了“把健康還給學生”。

需要強調的是,課後零作業必須以課堂高效率做保證。幾所初中主要是抓課堂教學效率.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做到當堂教當堂會,當堂作業當堂批改,不留尾巴。當然,課前沒有預習任務不等於不讓學生預習,只是不硬性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作業,課堂上不檢查預習結果。課後不佈置作業不等於學生課後不學習,而是不留與課本直接相關的書面作業。如自習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由選擇預習或複習的內容,老師不能給學生硬性規定書面作業。這樣,學校就可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時政播報、影視教育、書法繪畫、自由閱讀等。

2.課前有預習。課後無作業。

有的學校在課前給學生髮預習學案.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書面的預習作業,在上課時教師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已經會了的教師就不再講,學生不會的教師加以點撥。在課堂上完成必要的練習題,課後不再佈置鞏固性的作業,但要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實際上,每節課後仍有作業,只是把鞏固性的作業變成了預習作業。有的老師說預習不是作業。當然,預習有多種形式。如果學生自由看書,沒有書面的硬性規定.就不是作業;如果老師打印了學案練習題並且讓學生必須完成還要檢查.就是作業。如果每門課都佈置大量的課前預習作業。學生的負擔自然就會加重。

3.課前有預習。課後有作業。

目前,大部分學校是課前有預習學案。課後有鞏固作業,可以說一堂課前後夾擊,學生沒有輕鬆的時間。有的學校甚至搞循環式教學。不分課上課下,課堂無邊界,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大打折扣,學生的負擔就會大大加重。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基本沒有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在一些同課異構活動中,同樣上一節課。有的教師提前讓學生用了3~4課時預習課文,並與學生進行反覆演練,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展示表演,聽課的人都為之驚歎,但這樣的課並沒有效率可言。而有的教師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10分鐘就開始上課,雖然課堂不熱鬧,但學生學得很紮實。這就如同賽跑,當發令槍響的時候,運動員都應該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有的卻提前站到了60米處。這就沒有可比性了。因此,公開課或同課異構活動應該是當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提前與學生見面或佈置預習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一堂課效率的高低。

問題三:讓學生怎樣獲得?

這是教學方法的問題。目前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先學後教”和“先教後練”。

“先學後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只要學生自己看書能解決的就要讓學生看書。教師不急於講,學生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學生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後一步。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這個機會。

“先教後練”是一開始就由教師講,講概念、講例題,講完之後讓學生練習、鞏固。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有一個基本假設:今天是新授課,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我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起。難道學生真的是一無所知嗎?教師讓學生自己看書了嗎,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自學的機會怎麼就知道學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數學例題時,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講例題,講完了就出幾道題讓學生練,上完了課學生也沒有翻開書。我問這位教師為什麼不讓學生看書?他說書上的例題每一步都很清楚,連答案都有,學生看會了就不認真聽講了,有的學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什麼是“會”?學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會。能夠寫出來、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教師先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自己看書,看完後合上書,把例題的每一步都寫出來,並且講給同桌聽,說明每一步為什麼這麼做,根據是什麼。如果每個學生能夠給別人講明白,就是真會了。課堂上不要怕學生看書.不要怕學生浮躁、不認真,而應跟上檢查措施。“三分教學、七分管理”,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管理做保證就落不到實處。

衡量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還要看學生是怎樣掌握的,是教師灌輸給他的。還是他通過自學掌握的,這有本質的不同。

問題四: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達標率。如果目標合理而適度,學生就應當堂達標且要人人達標,只有少部分學生達標的課不能算是好課。有些教師在“達標測試”環節上往往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①只檢查好學生。教師隨便提問幾個好學生,這幾個學生會了教師就以為全班學生都達標了。這種檢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儘量檢查到每類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單靠教師的提問很難做到這一點,可通過合作小組相互檢查的做法來實現。②雖然全部檢查,但對落後學生沒有補救措施。有些教師在下課前也搞全班檢測.做對的舉手,但對沒有舉手的同學教師沒有問錯在什麼地方,課後誰來給他補課,何時彙報結果。沒有具體的補救措施,這些學生就會逐步變成落後生。

雖然對於需要拓展和提升的問題以及能力訓練和價值觀的問題,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對於每堂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核心概念,應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掌握。這既是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我們一定要把課堂教學提高到促進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要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學。第一步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熟讀,這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熟練程度等。不要只檢查幾個好學生,而是分組讓每個學生都要讀,同學相互檢查、相互幫助,向老師彙報.大家都過關了就是“步步清”了。然後是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不看課本註釋、不看參考資料、不能相互討論,能夠獨立翻譯出來,這才是真會了。只有把課堂教學的每一步都夯實了,每個學生都檢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這樣做看似耽誤時間,其實是節省了重複勞動的時間和課後大量作業的時間。不然僅靠下課前的幾分鐘搞一個達標測試,不會的學生也沒有時間“清”了,只能放到課後,又加重了學生的課後負擔。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有的學校讓學生當堂練習,教師逐一批改。這樣做,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也不能全部看完。另一種辦法就是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2人一小組、8人一大組,先由小組的兩個人相互檢查,大組長複查,教師巡迴檢查。這樣一個少不了,能夠覆蓋到全體學生,班額大點也不怕。2人小組不能解決的8人大組解決.大組不能解決的由教師來解決。個別不會的由本組同學幫助補課並向教師彙報。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教師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能力。魏書生說的“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教師在下課時才能自豪地說:“這節課所學的基本知識我班內的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就是一堂好課,一堂高效率的課。

如果一名教師在課後能對以上四個問題做出明確回答,就知道自己的課是否高效,也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評價其他教師的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