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在自然界中人類好像不怎麼吃“食肉的哺乳動物”,比如獅子、老虎,就連雜食性的狗都不經常吃,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解釋一下。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熱力學第二定律

其實,越是簡單的問題,越能觸及到科學的本質,比如:人類為什麼要通過吃飯攝入能量?

可能我們會說:不吃飯會餓,而且會餓死人。但在科學角度上,人吃飯並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對抗增熵。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孤立的系統總混亂程度(熵)不會減少, 這就是增熵過程

那什麼是熵增呢?實際上,我們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如果你的房間原本整理得整整齊齊,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房間越來越亂。其實不止房間,任何的系統都有這個特點,也就是混亂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混亂。而這裡的“熵”其實具體指的就是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是混亂,熵就越大。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在自然界中,一個蘋果會在時間的流逝下,慢慢的變得腐爛,這個過程就是增熵。

動植物對抗增熵的辦法,就是通過攝入熵比較小的食物,再排出熵比較大的廢物,從而對抗增熵,抵抗死亡。當你想要讓房間從凌亂變得整齊,其實就是要給房間這個系統額外輸入能量,也就是你整理的過程。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根據這個定律,自然界的生物們演化出了一套生物鏈。

食物鏈

咱們中學時學過,食物鏈是由消費者、生產者、分解者組成。其中生產者是指通過光合作用生成能量,以供自己生命需要的生物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消費者指的是自身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生成能量,但可以通過捕食他人來獲取能量,比如:牛吃草,牛就是通過草來獲取能量;而老虎捕食牛,也是通過牛來獲取能量的。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分解者指得是微生物,細菌或者真菌把動物的殘骸、植物的枯萎部分分解,化成養分重新流入大地,以供植物再次循環利用。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如果不是分解者的存在,或許現在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森白骨,各種物種的屍體已經堆砌的容不下人類生存了。

我們人類是這三者之中的消費者,而且是頂級消費者。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已經位於食物鏈的頂端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以食肉動物的肉類為食呢?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有人說不好吃,還有人說捕食食肉動物很危險,其實都不是,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根本原因是能量在傳遞的過程中會造成大量耗費。

能量傳遞的效率

如果你對食物鏈比較熟悉,你會發現食物鏈中都存在著頂級消費者,人類就是頂級消費者。那麼,為什麼沒有比頂級更高一級的消費者呢?

其實這和能量的傳遞有關。科學家研究發現,能量在每一次傳遞的過程中,僅僅能傳遞自身10%-20%的能量,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假如說你有100畝土地,你在這100畝土地中種植的牧草可供100只羊生存,如果你直接吃這100只羊,你可以獲得100只羊*10%(或20%)的能量。

但是如果你以食肉動物為食,比如說獅子,那麼當你把一隻小獅子養到可供吃肉的時候,可能需要100只羊來餵飽它,而最後

你可以獲得1只獅子*10%(或20%)的能量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吃掉100只羊獲取的能量要遠遠大於吃1只獅子所耗費的能量,因此,人類沒有捕食食肉動物,這也是為什麼自然界沒有出現比頂級消費者,更高一級食肉動物的原因了。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捕食獵物的安全性

其實,在遠古的時候,人類不僅沒有捕食過食肉動物,反而是食肉動物的小跟班,靠撿拾食肉動物吃剩的殘骸為生。

雖然人類不捕獵食肉動物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能量的傳遞,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捕食食肉動物太過於危險。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在遠古時,可能幾個人的小團隊就可以捕食一隻牛,但捕食獅子或者老虎的危險程度要比捕食牛的危險程度多得多,而且消耗的能量也遠比捕食一致牛要大得多。從安全性上來講,人類捕食食肉動物太不安全,同時也是十分耗費能量的。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富集效應

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富集效應。富集效應是從食物鏈低端慢慢富集到食物鏈頂端的物種上。比如:重金屬,一隻蝦所含有微量的重金屬元素,但魚捕食了大量的蝦,每隻蝦體內的重金屬元素都會富集到魚身上,並且無法隨新陳代謝排出體外。(除了重金屬,還有塑料等無機物)

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體內富集的重金屬以及其他物質就越多,人類如果長期以這些物種為食,就會造成食物中毒,甚至會造成死亡。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

總結

人類不吃哺乳類食肉動物的主要原因是能量的傳遞效率不高, 以及捕食獵物更加兇險。富集效應雖然也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人類會吃食肉的魚類或者鳥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