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53代-—南宗绝嗣,孔氏大宗自然归正

孔洙,字景清,孔子第五十三代嫡孙。《阙里文献考·世系》曰:“宋理宗绍定四年袭封衍圣公,通判吉州。宋亡归元,元世祖议孔氏子孙当立者。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冬十一月,召至阙劳问,洙逊于居曲阜者,帝嘉之,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命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与护持林庙玺书,勅给俸禄。秩满,再授奉训大夫、儒学提举。年六十一卒,无嗣。自端友至洙,袭封于衢者盖六世云。”但宋人黄震的《黄氏日抄》则又记载其“尝添差通判平江府”。

孔洙以宋承奉郎的身份袭爵嗣封,奉孔子祀。在任期间,经衢州知州孙子秀所请,正式营建了衢州孔氏家庙。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衢州知州孙子秀上书宋廷,建言正式营建衢州孔氏家庙。理宗准其所请,拨官钱三十六万缗,仿阙里祖庙之制,于衢州城东北菱湖南岸新建南宗孔庙专祠。宋廷在衢州建南宗家庙后,又对孔氏南宗多次赐祭田,免租税,以优礼圣裔,但此庙毁于宋末战火。孔端友时期,宋高宗在绍兴六年仅是以衢州学庙权作孔氏家庙而已,至此,孔氏南宗方始建家庙。然世事陵夷,南宋祥兴二年(1279)、即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左丞相陆秀夫负少帝赵昺于崖山投海而死,宋祚乃亡,元世祖忽必烈也随之统驭中国。而此时的北宗,则由于孔浈被夺爵,一直处于世爵中断的状态,仅由孔子第五十三代孙、曲阜县尹孔治暂时代摄林庙祀事。至元十七年(1280),详议官王恽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立袭封衍圣公事状》,该文收录在元人王恽的《秋涧集·卷八十五》之中,其文曰:

伏见历代尊礼孔圣,世有袭封,以奉祀事。会验国朝,自壬辰(1232)年间,钦奉圣旨,于南京(今河南开封)取到五十一代孙孔元措赴阙,令袭封于鲁。自元措之后,嗣袭遂阙。岁时主祀,止令曲阜令治承权祀事,甚非大宗主祭之义。我国家尊师重道,焜耀百代,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岂惜一人爵位而不议封建。盖未有奉行者,合无闻奏。明考族谱,令宗亲推其贤而有文者,袭其封爵,俾奉祀事,以明风俗之本,实圣代殊常之盛典也。

忽必烈令议孔氏当立者,经过廷议,认为“以端友之孙孔洙当袭封”。至元十九年(1282)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召孔洙赴阙,决定让孔洙“载封归鲁奉祀”,于是“降旨征之”,孔洙于是奉诏北上大都觐见忽必烈。《元史·世祖本纪九》记载道:“至元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江南袭封衍圣公孔洙入觐,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众所周知,《元史》较为粗略,元明两代文人的诗文集和笔记类题材文献,则富含元代历史的重要线索。在《元史》中,有关孔洙的记载,除了《世祖本纪九》该处以外,另外还见于《裕宗传》和《程钜夫传》,这三处均是对孔洙入觐后授官之事的记载,并无有关所谓“让爵”和元世祖夸赞孔洙的只言片语。孔洙朝觐后,由元大都南还衢州,途经过阙里祖庭拜谒林庙并与族人相见。十八年后的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淑在其《阙里世系图题辞》中记曰:“圣朝混一之初,宋故五十三代袭封洙首膺召命,还,谒林庙,与今袭封公暨诸族会。百年之分,一旦复合,实吾族之盛事。”孔淑和衢州南宗的孔楷曾共同参订南、北宗谱,共订孔氏总图。此时距孔洙去世仅八九年时间,这说明,在孔洙去世后,阙里自动归正为大宗已得到当时衢州的认同;而同时孔淑所作该“题辞”的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四年,距孔洙觐见忽必烈也尚不足二十年,作者对至元年间的故实非常熟悉当自属可知,但纵然如此,该《题辞》中也并未提及孔洙让爵故事。而后世所谓孔洙以孔氏南宗历代衍圣公的坟墓均在衢州,难以离弃,且曲阜子孙守护林庙有功于祖,遂“让出”袭封衍圣公世爵,忽必烈也因此对孔洙大加赞赏,遂发出“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之叹的故事,但揆诸史籍,有关孔洙“让爵”的记载,实则早见于元代后期著名的儒臣和史官苏天爵所作《题孔氏家藏宋勅牒后》,其文曰:“建炎南渡,衍圣公亦徙三衢。……尝闻故老云:宋社既墟,廷议以袭封之爵当归三衢,彼固辞曰:‘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呜呼,孔氏居江南者,皆当以斯言为念也。因观学文所藏七世祖毅甫郎中元祐五年赴阙敕,感而为之书。”(《滋溪文稿·卷二九》)苏天爵文中所述的孔学文七世祖毅甫,即宋代著名“清江三孔”之一的孔平仲,孔学文则是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元末曾任经筵官和礼部官。根据此文可知,苏天爵因观孔学文家藏宋代勅牒有感而发,并着重交代其“尝闻故老云”,可知当时也仅是传闻而已,且是孔洙辞去世爵,而非让爵。正史中非但没有对孔洙“让爵”的记载,而有关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其实则又最早出现于明宣宗宣德初年著名文人杨士奇所撰《鲁林怀思图诗后序》中:“吾闻元有天下,诏求曲阜之后,将命为衍圣公,主孔林之祀,议久未决。有言衢孔故世嫡也,征至,力辞曰:‘先人葬衢数世矣,不可以去,请授曲阜之长者。’元君叹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从其志而命为国子祭酒。”(《东里文集·卷三》)此后,孔洙让爵和元世祖赞扬之事,被成书于明景泰七年的史部书籍《寰宇通志》所首次收录,其后的《大明一统志》、明弘治时期衢州知府沈杰的奏疏和《明史·孔彦绳传》又萧规曹随,延续了这个说法,乃至后世部分论著甚至在此基础上更相推演,导致孔洙让爵的故事离历史真实越来越远。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汾在《阙里文献考》中对孔洙的评论显然也是延续了此说:

不有迁者,谁共社稷?不有居者,谁奉蒸尝?衍圣公在宋金元之交,南北各受其封是也。然于四郊多垒之际,而能守其传器,弗坠厥宗,则居者视迁者为尤苦,况世爵原为奉嗣,匪仅为荣我孙子。洙之能让,可谓深知大义者。

但孔洙在朝觐元世祖之后,忽必烈并没有另行选择他人承袭衍圣公,于是自元宪宗二年(1252)北宗孔浈被夺爵起,至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孔治袭封,孔氏世爵中断43年。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53代-—南宗绝嗣,孔氏大宗自然归正

衢州孔氏家庙(图源网络)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孔洙去世,葬于衢州。自孔端友扈跸南渡,衍圣公在衢州传承共六世,至孔洙去世凡一百六十余年。孔洙无子,其身后则以《东家杂记》的作者孔传之后孔思许为嗣(明代孔公璜所著《嫡裔考》云:“彦绳于弘治十一年刊行《家谱》,乃擅移宗祧,将身及子承美等列南渡宗子之后,以继孔洙。”)。自此,因时局动荡和宋高宗南渡而寓居衢州的孔氏大宗自然归正于曲阜。《阙里文献考》卷三十记云:“自端友至洙凡六世皆于南宋时袭衍圣公,后洙归元,让世爵于北宗,卒后无子,而南渡之大宗遂绝。传子端问为奉新县丞,端问子璹漳州录事参军,璹子摅铜陵主簿,摅子应发武宁县令,应发子言兖州府同知,言子津,津子思许,思许子克忠福清学正,克忠子希路福州岳山书院山长,希路子议,议子公诚,公诚子彦绳。彦绳之后世袭五经博士,与端朝、瓒、琯之裔共居衢州,是为南宗。”民国《孔子世家谱》卷二亦曰:“南宗袭封凡六世而罢,至明武宗正德元年,授洙族弟津六世孙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先圣庙祀,别立衢《谱》。”


孔氏南宗自五十三代孔洙之后,直至民国废世爵,改南宗奉祀官,其传承为:五十四代思许、五十五代克忠、五十六代希辂、五十七代仪、五十八代公诚、五十九代彦绳(明正德元年六月十一日,受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南宗由此复爵)、六十代承美、六十一代弘章、六十二代闻音、六十三代贞运、六十四代尚乾、六十五代衍祯、六十六代兴燫、六十七代毓垣、六十八代传锦、六十九代继涛、七十代广杓、七十一代昭烜、七十二代宪坤、七十三代庆仪。(参考《孔氏南宗考略》,(民国)徐镜泉纂辑、孔繁英参订、徐寿昌点校。)


南宗失去爵位后,日趋衰微。至明代中期,“三衢家庙,缺官奉祀”,南宗后裔“猥同氓庶”,衢州知府沈杰以明代尊孔崇儒之精神,拟就《衢州知府沈杰为条陈孔氏家规以彰圣教》及《乞添授衢州孔氏官职及处置祀田疏》,于弘治十八年(1505)上奏孝宗,请求“勅命吏、礼二部详定礼制,合无将衢州孔端友嫡派子孙添授以五经博士一员,以主祭祀,责令洒扫家庙,看守各代圣公坟茔,统领见存子孙。仍乞将本户旧赐田亩照依原税数目,每岁依期上纳本府官仓或儒学仓。按月支给与米二石,以供洒扫祭奠。”同时,乞请减免旧赐祭田赋税,“如此,则家庙不至于堕废,祭田不至于变卖,子孙不至于流移,圣裔不至于湮没。”孝宗准其所奏,但却旋即驾崩,遗勅于后。明武宗继位后,于正德元年(1506),诏授南宗孔子第五十九代孙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并减免祭田赋税,奉衢州庙祀。自此,中断225年之久的南宗袭封得以恢复。但《清史稿·职官志》又载:“自明彦绳授职后,数世未袭。(清)康熙四十一年,始授孔子六十六世孙兴醽主衢州庙祀。”

同时,朝廷再次明确衍圣公为全族宗主,南宗的爵位享受衍圣公次子待遇,与颜、曾、孟三氏翰博相同,秩正八品,代衍圣公管理衢州族务,且与他氏圣裔翰博一样,均受衍圣公之节制。现存南宗《衢州孔氏家规》也正是明正德初年钦准刊行,共分七条。其“遵制典”条云:“窃恐后世两派子孙互相嫌隙,妄起争端,不惟有违圣朝制度盛典,又恐背忘伊祖德让之风,合无严立规戒,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不叙录。”其“责报本”条又规定:“今后其南渡孔氏子孙,每十年一赴阙里,谒拜圣祖家庙,祭扫山林,一展本末水源时思之敬。就令会同南北宗谱,开保历代子孙名讳,居曲阜县者书引于前,居衢州府者书引于后,庶俾流裔清白,不致泮涣分离。”(《孔府档案》0736卷之一八)孔氏大宗主衍圣公对衢州翰林博士拥有绝对管辖权,衢州翰林博士必须随时将情况报明衍圣公府。清代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再次申明严格规定,翰博之承袭,将应袭者的亲供与里邻、亲族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由西安县逐级转呈,经衍圣公批示,方可呈请吏部、礼部选任。吏、礼二部批准后,经予文凭,咨文衍圣公府,再由衍圣公府转发至翰林公署。衢州翰林博士接到文凭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到任,延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并将到任时间上报衍圣公府,以转报吏、礼二部。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在这份《崇圣典例》里,把圣裔分成“世爵”(衍圣公)和“世职”(翰博)两类:“第一条、衍圣公膺受前代荣典,均仍其旧。其公爵按旧制由宗子世袭,报经地方行政长官呈由内务部核请承袭。……第四条、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旧设额置。”北洋政府保留了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世爵之位,而改衢州世袭五经博士孔庆仪为世职“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同时,奉祀官的承袭也须由衍圣公咨文“地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过程中仍需族长、各支房长及邻右出具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相关宗图,印花税洋一圆,付衍圣公府掌书厅监印等手续费三十圆,一并呈衍圣公府,再由衍圣公府将相关文件及印花税交由山东省长转呈内务部。待内务部批准后,发给任命执照,经山东省长交衍圣公府,再札付南宗奉祀官收悉。(参考《孔府档案选编》)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53代-—南宗绝嗣,孔氏大宗自然归正

衢州孔氏家庙(图源网络)


孔浈,字昭度。孔元措之弟元紘之孙,父孔之固。孔元措无子,便以孔浈继嗣。《阙里文献考·世系》:“浈,字昭度。祖元紘,幼孤,不好游戏,及长,敦厚慎默,不谈人之非,粗衣粝食,一无所择。仕金,至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父之固。元宪宗元年袭爵衍圣公,喜校猎,日事鹰犬,不修祖祀。明年,曲阜管民长官治率族人等以不事儒雅攻之,且言浈非孔氏子,遂夺爵。”乾隆《曲阜县志·孔氏宗子》亦载:“元紘仕金,至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生子之固。之固侧室生浈。浈,字昭度,嫡母任氏妒甚,遣浈,随生母嫁驱口李氏长,遂姓李。元措育为嗣,以元宪宗元年袭爵。喜校猎,不修祖祀。族人群以不事儒雅攻之,且讼其为驱口李氏子,非圣裔,遂夺爵。其母任氏悔之,为上疏辩雪,不报。后知潍州,无子。世爵在北者中绝,绝世四十三年。成宗即位始封孔治。”

孔浈为侧室所出,在其父孔之固去世后,母子二人遭到其嫡母的欺凌和驱逐,其生母被嫡母任氏强迫嫁给蒙古驱口(奴隶)李氏,因以为姓。孔浈的伯祖父孔元措后来获悉此事,就把孔浈寻回,养育为嗣孙。但孔元措此举却引起其女婿李天辅的不满,在元朝添造户籍时,李天辅仍将孔浈的户口填报在驱口李氏名下,而此事孔元措却并不知情,这就为后来孔浈被罢爵埋下了伏笔。孔浈在孔元措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元宪宗元年(1251)袭封衍圣公。孔浈幼失怙持,教育不力,袭爵后喜欢校猎之事,日事鹰犬,更有甚者竟然不修祖祀,并且当时身在驱口籍的李氏族人还曾“贿赂衍圣公,求为官属”(《滋溪文稿·卷九》)。而这一切,均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孔氏族人的强烈不满,以孔之全之子孔治为首的族人遂对孔浈进行了指责和攻讦,讼告他不事儒雅,且为驱口贱民李氏之后,并已名列驱口户籍,实非圣人子孙。事起,查对户籍,果然在册,此时,其嫡母任氏方“悔之”。当此情况下,任氏虽紧急上《辨正孔浈表》,称孔浈“乃五十一代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之耳孙”,“虽云庶出,实系长房”(《阙里志·卷二十三》),冀望挽回局面,但为时已晚,元宪宗蒙哥的夺爵命令早已发出,孔浈及任氏终未能如愿,遂于元宪宗二年(1252)被虢夺封爵。后来,孔浈被改任为知潍州(今山东潍坊)。

孔浈被夺爵后,终元世祖忽必烈之世,其间又虽经孔洙之辞爵,但实际上元政府却并没有另选他人承袭封爵,于是遂造成了孔氏世爵中断四十三年之久,也造成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时期,就是在这四十三年的时间内,孔子林庙无人主祀、天下儒门无宗。等到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才由孔治袭封衍圣公而告终。

孔浈乏嗣。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53代-—南宗绝嗣,孔氏大宗自然归正

曲阜孔庙鸟瞰(图源网络)


孔治,字世安,孔元用之孙、孔之全之子。《阙里文献考》载其世系说:“六世祖若愚字公直,四十六代衍圣公宗愿第三子也;五世祖端立字子植,金时权主祀事;高祖琥字西老,曾祖拂字文通,并授进义校尉;祖元用字俊卿,金宣宗贞祐二年岁在甲戌,衍圣公元措赴汴,以元用代摄祀事。壬午年宋收复京东西路,甲申年乃授元用为通直郎。乙酉年宋新复诸州复入于元,丙戌年元郡王带孙攻益都,以元用有将略授以兵,使遣征。丁亥年卒于军;父之全字工叔,元用之随征也,之全以迪功郎为曲阜县尹,权主祀事。癸巳年元克金汴都,取元措还,乃罢主祀事,专尹曲阜县。”

孔子第四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宗愿生四子:若蒙、若虚、若愚、若拙。至孔治之时,除承袭世爵的长支若蒙之后外,二支若虚之后则有乏嗣无传者、有迁居江南者。而三支,即孔宗愿第三子若愚亦四子:端弼、端雅、端禀、端立,端弼、端雅无传,端禀生珵,端立生琥。珵亦无传,琥生拂,拂三子:元直、元孝、元用。金宣宗贞祐时期,孔元措受命赴汴京,嘱元用代守林庙祀事。后来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任命孔元用为曲阜县尹,二十一年又命孔元用带兵随军攻打益都,以其子孔之全代摄祀事兼曲阜县尹。元太宗五年(1233)蒙古军攻克汴京,命孔元措回曲阜奉祀林庙,孔元措因孔之全父子守护林庙有功,遂将曲阜县尹让与孔之全,从此以后衍圣公不再兼任此职。

孔治因其祖孔元用有军功,且战死益都,于元宪宗二年(1252)被任命为曲阜管民长官。是年十二月,衍圣公孔浈被诏夺爵。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即汗位,夏五月仍命孔治袭世职曲阜县尹,中统四年(1263)又兼领权祀林庙之职。至元三年(1266),孔治修复了部分毁坏的孔庙建筑。至元六年,忽必烈罢除孔子林庙洒扫户。孔治在权奉庙祀期间,元政府既已罢免了阙里林庙洒扫户,祭祀更无公帑,每逢祀期,孔治则自出财力以备祭祀,“凡朝廷大祭,维丰维洁,咸备于己。”至元四年(1267),孔治“不忍庙貌残缺”,“权祀之职,匪事功何以塞继述之责”,遂上奏请求修庙。元世祖拨白金五十两,勅令修阙里孔子庙,同时并定首领官朔望谒孔子庙之礼。但此次修缮,仅重修启圣王殿,修葺书阁,增创环廊,以石易木,虽重修了庙墙、杏坛、斋厅、学校等,然“即其旧而新之,礼殿则未遑也。”(元阎复《重建至圣文宣王庙碑》)

孔治在任期间勤于政务,颇具官声,所以《阙里文献考》载其“宰曲阜二十余年,内抚百姓,外给军旅,才干著闻”。元宪宗至元八年(1271),定国号大元。十三年(1276),授孔治承事郎。二十二年(1285),授孔治奉训大夫,升单州(今山东曹县东)防御使,并令其子思诚就任世袭曲阜县尹。孔治赴任单州防御史行前诫其子曰:“毋妄怒,轻笞人。邑长者见如父兄,幼者抚若子弟。毋负乃父训。”(《元赠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公神道碑记》)到任后兴建学校,延聘名师,以成士风。至元二十九年(1292),迁为奉直大夫,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又首创儒学三皇庙,“正彝伦,明礼法,建医学,济斯民,扶仁寿”。

据《阙里志》卷二十四所载的孔治神道碑碑文记载,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孔治赴阙朝贺铁穆耳即位,“元贞改元,公见成宗皇帝于上都,时大臣奏:‘至圣文宣王孔夫子之嫡孙,其祖元用以军功没于王事,实开国立功之臣。治权奉祀事三十余年,有德有文,可袭封爵。’上可其奏,仍赐坐,慰劳甚厚,特授中议大夫、衍圣公。”元成宗并应孔治之请,赐庙田五十顷,复给林庙洒扫戶。至此,中断了四十三年之久的孔氏世爵衍圣公终于恢复。据孔治《神道碑》记载,受封后孔治感荷祖荫,“作堂私第,名以诗礼,亦不忘过庭之教。” 大德四年(1300),铁穆耳又给衍圣公孔治随朝四品官俸。

元成宗铁穆耳虽然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孔氏世爵,并恢复庙田和洒扫户,但其对阙里孔子庙的修缮显然不以为是:

成宗大德元年,济宁路达鲁花赤按檀不花行部至曲阜,睹祠宇荒凉,上言顾自出资修葺。御史台言:“曲阜林庙非他处比,修理盛事当出自朝廷,不可使臣下专其美。”不许所请。四年,工部上言:“本路已收钞两木石,若不修,盖恐日久消费,不能成就。合依已拟间架起盖,有不敷者,官为给降钱物。”遂于秋八月兴工。冬十二月,诏罢不急之役,因而中止。明年,按檀不花以奉诏书时工役已及八分,仍请修建。又明年九月落成。殿宇廊庑凡百二十有六楹,费十万贯有奇。(《阙里文献考·卷十二》)

这一颇具周折的修缮工程,终于在元成宗大德六年九月告竣。同时,这也是元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大德十一年(1307)十一月九日,孔治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祖墓之西。孔治元配任氏,继毕氏、牛氏、冯氏,封鲁郡君。子一孔思诚,袭封衍圣公,后罢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