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導語: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每當品讀明代文學家湯顯祖《茶馬》古詩時,眼前不禁浮現歷史上那一隊隊穿梭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耳邊迴盪著邊疆小調,鼻尖縈繞著濃郁茶香,久散不去。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茶馬古道

一、“茶馬互市”:特定歷史背景下,特殊的貿易形式;

在唐宋時期,中原王朝的內部地區與邊疆地區,產生了“以茶易馬”或者“以馬易茶”的貿易方式,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當時,中原政權最大的敵人為北部及西北部的遊牧民族,而在數次的交手後,發現遊牧民族戰鬥力強悍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騎兵的戰馬。他們的馬匹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好。相同馬齡的馬匹,遊牧民族所在地區品種的馬,速度及耐力等各方面都優於中原地區的馬。於是,中原地區對邊疆地區的優良品種的馬馬就有了極大的購買需求。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邊疆地區的駿馬

恰好當時邊疆地區的人們,常年飲食以牛、羊為主,少青菜,他們逐漸發現中原地區購買過來的茶,喝起來有著分解油脂,增加奶香的功效。於是,邊疆地區的民族,在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後,對中原地區的茶,也產生了大量的購買需求。

於是,兩邊各取所需,邊疆地區民眾用自己手中的“馬匹”來換取中原地區百姓的“茶葉”。而中原地區的百姓用自己家鄉盛產的“茶葉”,換取邊疆地區民眾優良的“馬匹”。這樣的貿易形式,將供求關係的平衡做到了極致,就是最早的“茶馬互市”。

據說邊疆地區民眾喜歡喝茶,這一習慣是文臣公主當時從中原地區帶過去的。她的出現,帶動了邊疆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文化、科技、飲食、農業、飲食等各方面的交流。

“茶文化”也就進入了邊疆地區百姓的生活中,併成為他們離不開的飲食美味。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茶馬互市


二、“茶馬古道”:起於唐宋,興於明清;

1️⃣起於唐宋:

唐高祖時,大唐國力越來越強,周邊的少數地區政權也都陸續開始向大唐臣服。當時,吐谷渾、突厥等西北少數民族,主動向大唐提出貿易交往。而那時的唐朝,經歷過幾次戰爭之後,也是急於休養生息,發展國內經濟。於是,唐王朝陸續出臺了“茶馬互市”的各種政策,並劃定特定的地方進行貿易來往。

之後,唐宋時期“茶馬互市”這樣貿易形式逐步建立了起來,順其自然地就出現了滿足這種貿易形式的貿易通道。古代交通方式有限,“馬幫”就成了為交換“馬匹”和“茶葉”貿易提供服務的運輸商。隨著“茶馬互市”規模的擴大,一條條古道被相繼探索發展出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步將這些道路統稱為了“茶馬古道”,一個聽起來還有點浪漫的名字。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忙碌的茶馬古道

2️⃣興於明清:

到了明清時期,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更加頻繁。其中,崛起了規模比較大的幾個商會,如陝西商會(秦商)、山西商會(晉商)、安徽商會(徽商)等商會,他們的商業軌跡開始踏遍全國。這些商會生意做大後,進出西北、西南、陝甘等地,靠的也是“茶馬古道”。


三、茶馬古道的三條主幹道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其實並不是特定的某一條明確道路,它是陝、滇、藏、甘等地區,進行“茶馬”貿易交往的道路的總稱。我們常說意義上的“茶馬古道”,大致有三條主道,分別是:

1️⃣陝-甘-“茶馬古道”:

這條陝-甘-“茶馬古道”,在唐朝時期就有了,當時陝西商人首先進行

“茶馬互市”,所以開闢出了這條最早意義上的貿易道路。可以說陝-甘-“茶馬古道”,是所有“茶馬古道”最早的一條。有“馬幫”就會有給馬幫提供住宿、休息、補給的小鎮,所以“茶馬古道”還帶動了與之匹配的附帶經濟,使得當時的陝-甘-“產古道”,一時間也是繁榮無比。

陝-甘-“茶馬古道”,具體的路線,大致為從陝西紫陽出發,繼而到達漢中,然後在漢中進行簡單修整停頓,再經過褒斜道抵達秦州( 今甘肅省天水市),最後再由秦州一直到達蘭州、寧夏,還有的繼續向西,到達西域各國。這條道路,其實與“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有重合部分的,兩條道路或重合或並行,都履行著各自的職責,連接著了西北地區和關內中原地區。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陝-甘-“茶馬古道”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茶馬》中就曾對陝-甘-“茶馬古道”有過這樣的描述:

秦晉有茶賈,楚蜀多茶旗。

唐朝統治者們看到這條“茶馬古道”不僅為大唐的軍隊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優良戰馬,還促進了與西域各國的經濟交流,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充盈了國庫。於是,大唐皇帝開始公開支持“以茶易馬”的貿易政策,下令陝西境內以及相鄰的省份大量種植茶葉。

2️⃣滇-藏-“茶馬古道”:

相對於陝-甘-“茶馬古道”的悠久歷史,滇-藏-“茶馬古道”的出現稍微晚一點。在明朝洪武十六年,大明王朝設置了“雅安茶馬司”,總管西南地區的“茶馬貿易”

對於明朝來說,由於其防範重心在於北部的女真部落,所以整個明朝的經濟重點也是北方地區。對於西南地區的“茶馬貿易”,本沒有放太多的精力。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南地區的商人們就有了

更加寬鬆的貿易政策,使得滇-藏-“茶馬古道”上的“茶馬貿易”在相對自由的經濟政策下快速地發展了起來。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滇藏-“茶馬古道”

3️⃣川-藏-“茶馬古道”:

青藏地區的民眾平日吃的最多的就是牛、羊肉,麵食以青稞為主,少青菜。古代關於形容青藏地區民眾飲食特色的記載中,就有這樣的一句:

“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可見,當地民眾對於“茶”的需求之高,可以說是一日三餐“無茶不歡”。

到了清朝時期,中原地區和邊疆地區交流更為頻繁,極大地促進了川-藏-“茶馬古道”的發展。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對原本的川-藏-“茶馬古道”進行了優化,特意在打箭爐(現在的康定)設立了“茶關”,用來監督管理過往的“茶馬”交易。另外,清政府還特意耗費巨大銀兩,開通了可以直達打箭爐的“瓦斯溝路”,這樣川-藏-“茶馬古道”變得更加暢通和快捷。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川藏-“茶馬古道”


四、望不盡的馬幫:險山惡水,也阻擋不住穿梭的馬幫;

陝西秦嶺中的巍峨高山、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冰河、以及滇藏地區的羊腸小路,“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一代又一代地來往於這樣的險山惡水中,完成了“茶與馬”的來往交易。到了後期,“茶馬古道”所交易的不僅僅只有“茶”和“馬”,還有“鹽”、“布匹”、“銀器”等生活物資。

青藏高原,那是被稱之為“人類生命禁區”的地方,是世界第三極,天氣嚴寒空氣稀薄。可以說,經過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是當時世界上海拔最高、行走最艱難的貿易道路。

滇-藏線上,所經地區天氣變化莫測,有時候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內體會到四季的變化。例如早上的天氣還是陽光萬里,中午就冰雹大雨,下午可能又是大雪皚皚。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雨中的“茶馬古道”

但是,縱使有著這般的險山惡水,我們勤勞的勞動人民,為了生計,依然沒有選擇後退。於是,在彎彎曲曲的各條“茶馬古道”上,望不盡的馬幫,交叉相錯,綿延不絕。你從雲南進入藏區,我從藏區進入雲南,用各自所攜帶的貨物,到目的地,換取所需要的貨物,然後再沿路返回。

就這樣,週而復始,代代相傳,久而久之,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馬幫文化”,在多地域、多民族的交流中,綻放出了絢爛的光彩。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行走在雪山之中的“馬幫”


五、聞不夠的茶香:為何說“茶馬古道”是“普洱茶”之魂?

雲南“普洱茶”現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世界級的“名茶”,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有著一批忠實粉絲。從唐代開始,就有馬幫開始馱運“普洱茶”,或入藏區,或進入緬甸、越南等地,“普洱茶”開始聲名遠播,將中國的“茶文化”帶到了全世界。

可以這樣說,沒有“茶馬古道”,就沒有現今聞名世界的“普洱茶”“馬幫文化”“普洱文化”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才讓“普洱茶”的茶香,飄過了雪山,飄過了草地,縈繞在了每個喜歡喝普洱茶的茶客頭頂,久久不能散去。

1️⃣運輸途中的自然發酵:

另外,因為“茶馬古道”上運輸“普洱茶”,靠的就是馬馱人拉,再加上蜿蜒曲折的道路,變化莫測的天氣,導致一趟貨物運送下來,時間少則十幾天,多的可能長達數月。在這個時候,馬背上馱著的“普洱茶”免不了會受潮、受熱,這反而促進了“普洱茶”的陳化發酵,使得“普洱茶”有了它獨特的陳香味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普洱茶香

所以,有茶客將“茶馬古道”稱之為“普洱茶之魂”,這樣看來,似乎也沒有錯,沒有“茶馬古道”,可能雲南地區“普洱茶”,還僅僅是當地民眾自己獨享的小眾茶葉。

2️⃣“渥堆發酵與“熟茶”:

因為運輸路途長、顛簸不已,“馬幫”和茶商們發明了獨特的“渥堆發酵”技術。經過這一發酵技術,熟茶誕生了,並做成了“餅狀”物,更有利於長途運輸了。這就是很多茶客喜愛至極的“普洱熟茶”,喝一口,滿滿的陳香味,讓愛茶人停不下來。這樣的“普洱熟茶”,因其獨特的餅狀外形也被稱為“普洱茶餅”,這樣獨特的包裝方式不僅增加了香味,還更加有利於人們運輸和儲存,極大地促進了“普洱茶”的流通。

“茶馬古道”中,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普洱熟茶-小茶餅


總結:

漫漫歷史長河中,在蜿蜒曲折的“茶馬古道”上,一隊隊或長或短的的“馬幫”,或面迎面交錯而過時寒暄幾句,或前後相接哼幾句曲調,一眼望不到盡頭。“叮噹叮噹”的馬幫鈴聲,迴盪在漫長“茶馬古道”上。那些在遠處等待“馬幫”到來的客人,就等著喝這一口陳香的“普洱茶”。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茶馬古道”,望不盡的是“馬幫”,聞不夠的是“茶香”

備註:

我是頭條【醉觀滄海】,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哦。

本文參考文獻:

1️⃣《茶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