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苏童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至今,李健吾先生的译本,在豆瓣被20395人打出8.0的高分。也有读者说:“这是一本堪比《红楼梦》的小说。”

在初读完《包法利夫人》时,自认为这部小说比之《红楼梦》还有些欠缺。结构没有那么庞大,人物角色也没有纷繁,交错,内容相对平淡,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包法利夫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全书所蕴含着的悲剧色彩,让读者能够在书中人物身上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而在读完以后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思考。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小说讲述的是叫爱玛的女主人公在不幸的婚姻中,逐渐堕落的故事。《包法利夫人》就像一面镜子,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现实,如同包法利医生一般淳朴、普通、平凡;有人则在包法利夫人身上看到浪漫、幻想和刺激。最后爱玛在自己的欲望中沉沦,偷情,并成为高利贷者的盘剥对象,只好服毒自杀。

爱玛的命运,不光光是作者福楼拜在爱玛身上寻求一种悲剧性的根源,更是在向我们敲醒警钟。福楼拜用细致、冷静的手笔解剖了包法利夫人。而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个人性格悲剧;也看到了一个社会和时代对于人的扭曲和压迫。那么今天,我就从个人和社会时代两条线,来浅析一下“爱玛为何必须死”。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爱玛的个人悲剧——“幻想和落地”的现实碰撞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原本是个农村的女儿。在十三岁时,被父亲送到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而这段修道院的生活,可以说对爱玛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爱玛在修道院中学习着花卉,高贵的音乐和浪漫主义小说的故事熏陶,她无时无刻沉浸在Romantic的缅想中。

于是,在她父亲把她许配给包法利医生时,她期待着能够过上那样浪漫、缠绵的生活。然而,婚后,爱玛就发现,她的丈夫是个又庸俗、又无趣的男人。现实和心理的落差,令爱玛无比失望,于是她开始对周遭的一切都变得尖锐、苛刻。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其实,单从故事内容看,读者尚可理解爱玛的心境。一个从小接受贵族小姐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典型的代表。她心比天高,期待着上层社会精致、繁华的生活;而眼前粗俗、平淡的一地鸡毛,打破了爱玛内心所有的旖旎想法。

所以她开始寻求刺激,并被罗多夫诱惑利用,成了他的情妇。而最终将爱玛推入火坑的也正是她心中的“浮华一梦”,她利用借高利贷的钱维持着表面的精致生活,与她的第二任情人莱昂两人,纸醉金迷,最终破产殒命。

其实,看到这里,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会说,“爱玛落得这个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但就因为丈夫平庸无趣,所以爱玛就偷情,寻找刺激,继而借高利贷走上不归路。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爱玛的悲剧从她父亲送她进去修道院学习就开始了。在那里,她认识到了自己的美貌、学习了她对情感的倾向和诉求、也见识了上层社会的繁华、喧嚣。如此这般的输入和熏陶,导致爱玛在情感上有了根深蒂固的个性化是非判断,却没人告诉她:这些都是不对的!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 美貌原罪:爱玛的父亲卢奥自认女儿有这样的才貌,不应该被农村的生活所埋没。所以,农民的女儿爱玛开始浸染贵族的生活,并单纯地认为自己的美貌会给她一段浪漫的爱情。

爱玛一流的才貌令包法利医生心生向往,并对她言听计从。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红颜祸水”。美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爱玛的美貌令丈夫对她“俯首帖耳”;令一方面,正因为出众的才貌,她变得不满足,容易受到其他男人的诱惑。

  • 情感盲目:爱玛的每一段感情,可以说都非常“感性”,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所以爱玛的内心认为,她的爱情会像话本中那样甜蜜梦幻。和包法利医生的婚姻,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促成的;和罗多夫以及莱昂的婚外情,更是在这样盲目的自信中进行着。

或许,情感是激情彭拜,但是谁的生活到最后,不是归于平淡呢?然而,在爱玛的心中,她的生活,她的爱情,就应该如同浪漫主义小说中那样永远充满激情,这才导致她不断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天作地”,最终自食其果。

  • 无知拜金:巴菲特曾说:“金钱很有用,但它买不了两样东西:时间和爱。”爱玛有着小资产阶级最稳定的生活,丈夫很爱她,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她的内心无视这些,无视她所拥有的自由和爱,她向往奢靡,繁华的生活。她偷情、她借贷,无不是为了满足内心对金钱的虚荣心。

所以,作家苏童才说:“《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爱玛或许有着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人性弱点。寻求美貌,浪漫的爱情和金钱,是我们根植于内心的诉求,也是一切恶行的原罪。在我看来,福楼拜借包法利夫人的形象,更像是在剖析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将笔触放在人性中对美好、对爱、对金钱的欲望的刻画,更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的石子,让我们在内心有所震荡,有所体悟。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爱玛的社会性悲剧——资产阶级崛起的推波助澜

《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正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洲确立的时期。而该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正是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以后的社会风貌。小说更是取材于真人真事,所以说爱玛的悲剧,其实就是资产阶级社会和时代性的悲剧。

首先:资本主义虚伪的道德观,使爱玛迷失了头脑和方向

爱玛是农村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被父亲送到了修道院,开始接受插花,茶道,浪漫主义文学等的思想渲染。对于一个农民的女儿来说,这些生活是爱玛从未体验过的,而在没落贵族的颓废文学里,爱玛接触到了虚伪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在生活中不断吸收着这些糟粕的思想,乃至最后被同化而不自知。

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

这句话套用在爱玛身上也同样适用。对于我们来说,13岁的爱玛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她的三观还未成型,但是父亲一个决定,就让这个农家的女儿暴露在了与她身份格格不入的世界。这直接导致了爱玛最终的迷失和堕落。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其次:旧时代的包办婚姻,让爱玛走入了婚姻坟墓

爱玛被父亲从修道院接回来以后,不久就嫁给了乡村医生包法利先生。在当时的环境下,包法利先生是爱玛唯一能够攀附上的理想男人。照爱玛父亲的说法,包法利现实有身份,有一定的财产,为人老实,是个体面人。而爱玛答应这门婚事,一是旧时代包办婚姻的鼓动;另一方面则是爱玛对婚姻生活的新奇。可以说,两人的婚姻是在稀里糊涂中促成的。

而婚后,爱玛本性中对于浪漫、刺激生活的渴求,反映出了包法利先生的庸俗和平凡。两人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最后,爱玛禁不住诱惑,开始出轨。

黑格尔曾说:“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然而,在爱玛看来,婚姻更多是一场刺激和新奇的游戏。就如同许多未经过思考,盲目步入婚姻的年轻人一样,没有清醒的思想觉悟,婚姻只可能是一个牢笼。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最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是爱玛走向深渊的最直接原因

读过《包法利夫人》的读者应该都清楚,最终使得爱玛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高利贷中无法偿还的债务。因为爱玛的无知,她在出轨的过程中,不断借贷,最后债台高筑,受到法院传票的那一刻,爱玛才知道这一经济纠纷的严重性。

对于一个乡村妇人来说,爱玛对于资本主义借贷资产的关系可谓一窍不通,为了满足一时情感的快慰而借贷;同样也是因为无知而借贷。

小说的现实是残酷的,也是福楼拜利用小说在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所不可推卸的责任。爱玛的命运是自甘堕落,但同样也是当时社会的逼迫和残害。


《包法利夫人》现身说法:虚荣的女人——没好命

小说给我们的总结和思考

01 认清自己的定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权利,但是前提是,我们能够脚踏实地去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我至今记得男主人公在股市交易所前看着别人幸福的笑容,他羡慕他们每一个人。但他明白也只有通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他才有资格成为幸福的一员。毕竟,梦想不是幻想,努力才有奇迹。

02 认清婚姻的真相,在平淡中寻找“爱”

E・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中说:“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可以说,爱玛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一个人,她只是在寻找新鲜的东西。不管是她的婚姻中,还是在她的出轨史。从来没有人敢打包票说,婚姻里全都是“爱情”。更多的婚姻,是在经营中,学会爱别人和爱自己,在平淡中,细品那份细水长流的感情。

03 对“金钱”有正确的认知,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写一个视钱如命的老商人——葛朗台。最终,葛朗台去世, 没能带走他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分钱。老话说: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对钱的渴望,我们始终都要有一把标尺。因为稍有不慎,它就会延伸为贪婪、罪恶和永不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