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軍事領域是充滿著恐怖和犧牲的危險而複雜的領域。一部殘酷的軍事史,可以說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史,也是愚敗與智勝的搏殺史。

軍事領域是謀略的發源地之一。謀略的爭鬥,在軍事上表現得最為充分。謀略是將帥頭腦中的思維活動,是無形的東西。但它所起的作用,常是有形的兵力無法相比的,真可謂四兩撥千斤,一謀頂萬兵,一人握毫之力也能勝萬人操槍之勇。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樂毅攻齊功敗垂成就是一例。

公元前315年,燕國因爭奪王位發生內亂。次年,強大的齊國趁機進攻弱小的燕國,僅50天就佔領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城西南),殺了燕王。由於燕國民眾奮起反抗,齊軍被迫撤退。從此,燕齊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後,積極準備報齊國破國之仇。他廣招賢士,改革政治,發展生產,加強國防,並與秦、趙、韓、楚、魏等國結成攻齊聯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認為攻齊條件已經成熟,便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楚、魏等六國軍隊攻齊。濟西一戰,齊軍大敗,只得退守國都臨淄。樂毅看到齊軍主力被殲,便乘勝攻佔了臨淄。這時,樂毅一面休整軍隊,申明軍紀,禁止擄掠;一面展開爭取人心的工作,如用官爵和封地籠絡上層人物歸附,減輕賦稅,廢除齊王的殘暴法令,因而很快收到了“齊民喜悅”的效果。經過這些工作後,樂毅決定分兵取齊國全部領土。燕軍在樂毅指揮下,僅半年時間,就先後攻佔齊國70餘城,只有莒和即墨兩座城未被攻下。正當燕軍圍困莒和即墨的關鍵時刻,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齊將田單知道惠王做太子時與樂毅不合,便施反間計,說樂毅想在齊國為王。新立的燕惠王聽信讒言,解除了樂毅的兵權。樂毅的去職,不僅使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也使燕軍將士憤憤不平,軍心離散。田單見火候到了,準備大舉反攻。他先以種種方法示弱以懈怠燕軍,又用火牛陣破敵,然後乘勝追擊,收復全部失地。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楚漢相爭中,劉邦的弱而取勝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公元前204年,楚漢戰爭仍然是項羽強劉邦弱的形勢。劉邦問陳平:天下大亂,什麼時候能安定呢?陳平建議:項羽手下有本事的忠臣不過是范增、鍾離昧、龍且、周殷這幾個人。大王可多拿出黃金收買項羽軍中的人員,叫他們宣揚大將鍾離昧等隨項王多年,功勞很大,可是得不到分封王侯,他們準備與劉邦合謀滅掉項王,分封土地,各自稱王。項羽聽到這些言語,果真不信任鍾離昧等將士了。項羽懷疑部下,便派使者去劉邦營中探聽真假,劉邦預備了豐盛的筵席。可他見了項羽的使者,一邊故作驚訝地說:我以為說范增大夫的使者,然後一邊命令撤去筵席,換上粗茶淡飯。使者回去報告了項羽,使項羽對范增猜疑心大增,再也不聽從他的計謀。范增氣憤之下辭官還鄉,因背上毒瘡發作死於途中。由於項羽中計,聽信謠言,謀士勇將得不到重用,有的甚至叛離了他,致使他兵敗垓下,數萬大軍僅剩28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尚不明白自己謀略上的失敗。還說:“我起兵八年以來,經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未曾一敗,所以才稱霸天下,然而為今天最終依然被困於此,這是天要亡我,不是為戰略戰術不行。”最後自刎於烏江。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李淵在太原起兵前,謀士劉文靜等人的謀略起了重要作用。劉文靜對李淵說:"今李密長期圍困洛陽,隋煬帝卻跑到淮南,讓勢力強大的叛賊拿下州郡,即便勢力弱小的叛賊,也有數萬人佔山為王。而這些人未來都是我們可以駕馭的對象。”他通過分析當前形勢得出結論,認為只要能順天應人,舉旗大呼,那麼一統天下也只是早晚的事。果然,劉文靜之計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李淵在太原的起兵,而且以後李淵入兵關中,建立大唐王朝,也是以此作為戰略的。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謀士們的謀略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其中有三次最為著名:第一次是謀臣馮國用等向朱元璋面陳奪取天下之計,認為:“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可以攻取下作為根據地,然後再四面出擊,舉起仁義的大旗,籠絡人心,不貪圖人口美女和財帛,那麼就一定能定鼎天下。”這個謀士的說法,指出朱元璋要將金陵定為根據地,吸取歷史上農民起義軍“流寇”主義而導致失敗的經驗教訓。果然,後來朱元璋東征西討,就得益於有了這塊比較牢靠的根據地。而第二次是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招避免了樹大招風、被人群起而攻的局面,暗中發展實力,藏鋒不露,後發制人。第三次是劉基向朱元璋提出了“先陳後張”的重要對策。當時朱元璋的地盤僅有江東數郡,而陳友諒佔據了長江上游,張士誠也是心腹之患,一有警情,他們倆就互相策應,朱元璋夾在他們中間應付,發展局面很是艱難。兩面作戰既然被自身實力限制而不允許,從戰略決策的角度上說也不精明,那麼就只能選擇攻打其中一方。只是,是先向西攻擊陳友諒,還是先向東消滅張士誠呢?對此,劉基精闢地分析道:“張士誠只是個自顧自掃門前雪的庸碌之輩,不足為慮。而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野心勃勃,一直都想滅掉我們,還是應該先攻取陳友諒。到時陳友諒的勢力被消滅,張士誠勢單力孤,一舉就能消滅。然後我們再北上中原討伐殘元,到時一定帝業可成。”在當時,劉基充分分析了陳友諒和張士誠雙方的戰略態勢,認定如先討伐張士誠,那麼陳友諒一定會偷襲朱元璋後方,那麼朱元璋必然要陷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而如果先討伐陳友諒,那麼張士誠目光短淺,一定會偏安一隅而不出兵增援。於是朱元璋採用了劉基這個“先陳後張,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獲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無論是劉邦、李淵、朱元璋,這樣東西他們必不可少……

可以說,軍事謀略是劉邦、李淵、朱元璋賴以成功、奪取天下的關鍵。若是他們沒有軍事謀略,或謀士們為他們提供,那麼中國歷史上必然要失去漢朝、唐朝、明朝等一個個輝煌的皇朝。所以,古往今來的軍事將領,無不終身研究軍事謀略。

謀略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孫子兵法》的謀攻篇中就講得極為深刻:“故上兵伐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處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兵境吳子》說:“勇怯在謀,強弱在勢。謀能勢成,則怯者勇;謀奪勢失,則勇者怯。”

所以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克勞塞維茨說得好:“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戰爭對軍人的要求,那麼就會發現智力說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氣比出眾的勇氣兼普通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