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日本?

锢辘


明朝是亡于自身,不是亡于日本。但日本对明朝的国政治理确实是有很大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的三件事情,分别对明朝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一、嘉靖年间:沿海倭盗。

自嘉靖三十一年开始到嘉靖四十三年,这十多年中,倭寇对东南沿海诸如浙江、江苏、福建以及广东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破浙东、杭、嘉、湖、苏、松、常、镇、淮、扬至南通,州诸沿江郡县不下数百处,杀伤人民百余万。守土以丧地被逮,总师以失律受诛者无数”。

倭寇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明政府为平息倭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0年间明政府频繁换将,仅参将以下武职而战死的就达107人,“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天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

影响:倭患不仅使沿海地区城镇经济发展迅速衰败,其他地区的丁壮也因为要为抗倭的军队运送粮草器械,而“停耕废织,稼稽失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也遭到莫大的损失。 明政府为剿灭倭患,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万历中期:援朝逐倭

万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因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朝鲜的重要地理置,明王朝派兵支援朝鲜,共同抗击侵略。

“朝鲜用兵,首尾七年,费帑金七百余万”,是以大明为后勤补给的,明军抗倭损失数十万人,国库一空。 最精锐的辽东铁骑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

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九万余人,至万历二十八年只余下四万多,也就是说减少了60%;这也给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壮大的机会。 可以说,万历朝鲜战争,是引发明朝最终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影响:消耗了明朝巨大的资金和物力,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给了明朝未来劲敌――后金发展壮大的机会。



三、万历晚期:德川统一

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幕府统一了日本的行政管理,从此开始了德川时代。在此期间,德川幕府抑制商业,闭关锁国,禁绝对外贸易。

由于明朝施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而日本有着较为丰富的银矿,明朝的相当大一部分银子都来源于同日本的商贸往来中,德川这样的禁绝政策,对明朝的经济运转和政府的财政造成恶劣的影响。明朝开始逐步地进入了钱荒时代。

影响:主要对明朝的商品流通和政府税收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了张居正改革的财务政策的失败。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日本对于明朝的最终覆灭确实造成了巨大影响。从经济、地区行政和军事几个方面都重创了大明王朝。更可怕的是,后金趁着这个机会,发展壮大了起来,直到后来一统天下。


馋嘴肥猫铲史官


只能说是因素之一,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持有这个看法的一定是认为发生于1592年到1598年之间的万历朝鲜之役对明朝在东北方面的格局影响太大,消耗了明朝在东北方向的军力,以至于只能坐视当时的后金崛起,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万历朝鲜战争的经过。公元1592年日本实际掌控者,太政大臣丰成秀吉调动20万人的部队渡海侵略朝鲜,战事于同年4月正式打响。当时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受敌,大明自然要出兵。于是在朝日战争爆发后,明朝集结四万辽东军支援朝鲜(包括刚刚北上不久的三千戚家军,而也正是这三千人,可以说决定了整场战争的结局)。

万历朝鲜战役一共打了两次,明朝前后投入是12万兵力,历时七年最终以中朝胜利告终,而丰臣秀吉政权也因此彻底被打垮而走入灭亡。但是明朝来说影响同样无疑是巨大的,大明辽东精锐仅此两战损了一半左右,中朝两国的伤亡是远远超过日本的。也是趁这个间隙,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开始大势扩张,并且整合蒙古诸部,面对后院着火,大明不是不管,是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管了。

所以很显然这事一场努尔哈赤和大明赛跑的战争,如果大明能够迅速从万历朝鲜之役中抽身出来,那么自然有能力去扼制不断膨胀的后金,可惜战国后期的日本战力同样是东亚巅峰之态,最终事实证明还是让努尔哈赤跑赢了。

所以说大明亡于日本,并不能讲是错的,没有万历朝鲜之役后金绝对起不来。但是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多种因素结合的体制,日本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不是决定性的。以明朝当时的能力同时对抗后金和日本问题并不大,但是在种种因素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三观粉碎机


这个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个观点是认为万历朝鲜战争,对明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1、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朝鲜之役前后两次,历时七年之久。明朝共计投入12万人入朝参战(第一次4万,第二次8万),调集了宣大、辽东、浙兵等主力部队参战。这些部队,每一支都是明朝军队的精华。而此战,明朝军队伤亡在3-6万之间。这样的损耗,其实是相当惨重的。



除了军队的损失,财政损失同样巨大!据《王德完传》记载:“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

由此可见,万历三大征在短短八年间,就让国家付出了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的军费。其中仅朝鲜之役,开支就达七百八十万两之巨,占了绝大部分。



而明朝的税赋制度是不健全的,因此每年国库的流银本就没多少剩余,要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战事,本就相当困难。一下子支出如此巨大,极大的扩大了明朝的财政赤字,这对明朝的财政打击很巨大。

因此,此战可以说是,为日后明朝末年的财政恶化埋下了深刻的一笔!



2、明朝辽东边军精华损失惨重;

朝鲜之役明朝虽然赢了,但却是惨胜!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朝鲜之役,虽痛击了日本侵略军,杀伤日军十万之众,但明军自身也损失3-6万之巨。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明军的精华,是大明的骨血。如此巨大的损失,无疑是惨痛的。

由于战争中导致明朝边军精锐损失惨重,从而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使得明朝对东北的军事震慑大打折扣。



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就只剩下40000,减员60%。这就为某些野蛮部落提供了扩展势力的绝佳良机,比如努尔哈赤。

由于军事震慑力的削弱,使得明朝在处理东北地区事务的能力大不如前。努尔哈赤伺机壮大,最终建立后金,成为明朝末年的头号外患!


这些历史要读


为什么会说明朝亡于日本呢,有这么一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公元1592年至公元1598年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之一(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是明朝帮助其属国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此战主要原因是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平息国内的矛盾和削弱各个大名(诸侯)的实力于公元1592年而发动的对外战争,在日军登陆釜山并连续攻克汉城和平壤之后,朝鲜宣祖李昖意识到,仅靠朝鲜无法抵挡日军攻势且有灭国之危,于是朝鲜遣使向宗主国大明求援,大明朝廷此时此时完成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还是有几只能打的军队(戚家军),大明朝廷意识到日本侵朝,就是为后期侵略中国做跳板,援助朝鲜就是消除将来的隐患。遂派兵渡过鸭绿江正式援朝(画风是不是和50年代有点像?)。

中朝联军历经7年、两次大战数次战役,最后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副提督邓子龙率领水师联手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在露梁海战中全歼日本主力为结束。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此战后辽镇的战斗力开始下降,精锐损失殆尽。此战后辽东的兵力减少了60%;二是让本就刚有起色的明朝经济又进入了死循环。因此战没有任何战争红利,加上明朝脆弱的财政体系和奇葩的税收制度拖累,辽东兵力根本得不到补充、防御越发单薄。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蛰伏已久的插汉部蒙古开始猖獗骚扰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明朝经历“三大征”之后,人力物力财力均遭受巨大的损失,张居正改革的收益基本败完,巨大的财政赤字使得明中央政府在后期应对天灾人祸能力越发的无力,但这个说法有些片面,明朝灭亡,三大征只是因素之一,还有小冰河时期气候的天灾和明中后期越发激烈的党争,以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后金的不断劫掠。


一念灿若烟华


毛主席说了,内因起主要作用。明王朝之所以亡,一是历史惯性,二是时运不济。封建农耕王朝先天性不具有持久性,人口越多,土地兼并越严重,最终崩盘。崩盘之后王朝组织能力就跟不上了,对内无法镇压内乱,对外无法抵挡入侵。第二则是明朝末年天灾太多,小冰河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