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藝術家簡介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王桂勇(三傑),1969年生於山東兗州。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專職畫家。先後畢業於濟寧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國家二級美術師,法國藝術與多元文化交流協會高級理事,重慶三峽學院兼職教授。

作品鑑賞

三論王桂勇油畫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王桂勇又名三傑。我今之三論對應三傑,也算是一次對話。

我不知他取三傑之名的緣由,但可說明我三論其油畫的三大理由。首先,王桂勇取景觀物有三個視角:一作局部觀,二作全體觀,三作日常觀;其次,王桂勇審美理念有三種傾向:一為平易,二為簡潔,三為內斂;再者,王桂勇油畫品格有三大特徵:一是有趣,二是幽默,三是詼諧。如此三三得九,不得九論?其實,若注意到他的繪畫題材,還會有所分類。我之三論,只論其繪畫的視角、理念及品格,關注其思想、精神及藝術的價值取向。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鐵匠 100x60cm 2016

  • 一論視角

視角指的是畫家觀察事物的角度,這在畫面上顯而易見,不必多言。可問題是,畫家為什麼選取這一視角而非其他?這一視角的意義何在?這是需要討論的。

王桂勇的繪畫視角有著社會學的意義,這與他的人生閱歷有關。他從警10年,風華正茂,從基層派出所到機關刑警隊,還榮立三等功一次。留在紙面上文字,難以呈現其活生生的現實。我們不知有多少故事發生了,但一定知道王桂勇所接觸的人,多處於社會底層,每日為生計而奔波。這麼一個社會群體,承擔著來自各方面的諸多壓力,而這麼一個社會階層,也集聚著許多社會情緒,並分佈在每一個人身上。歲月,刻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每一張臉都是社會的表情。雖說人的個性也反映在形象上,而歲月琢磨的首先是人的個性,其改變其性格,改變其命運,也改變其容貌。我們可以說王桂勇閱人無數,且出於畫家的敏感,更在意於人的形象。可在他的繪畫中有悲憫之心,卻不見人生的悲情,沒有任何負面的情緒,一切都在陽光下,笑對人生——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現象,也是很可貴的情懷。看王桂勇的畫,有時我就想,如果這批畫留存到後世供人研究,最容易被關注的就是他所畫的這批基層社會的人。現在美術史研究流行圖像學的方法,即以圖像證史,因為圖像所承載的各種信息,不是文字所能表述的。王桂勇油畫的價值,最先體現的也就在圖像上,儘管這些圖像都是有選擇的,被他的眼睛和心境所過濾。但在各個細節處,歷史真實都存在,那是被他的眼睛所記錄的,沒有半點含糊。王桂勇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可貴的歷史圖像文本。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胖胖嫂 100x60cm 2017

在人物的表情之外,我還特別在意其構圖上的角度問題。比如人物畫,有兩個不同的視角:一是迫近眼球的大頭像,二是三三兩兩或蹲或坐或立的人物組合,多是全身。全體的印象與局部的觀察結合在一起,相互切換,也相互補充。大頭像從羅中立的《父親》開始流行,雖然他畫的是掏糞工,但被崇高化了。王桂勇沒有這類感覺,他畫的很平實,角度基本上就是平視,有的就與觀者對視,扮個臉相。近距離的觀看,在人的視覺上不容易對焦,特別是有幾幅畫,幾乎就對著鼻尖,像一個人對著鏡子自我觀照。這感覺十分特別,有現象學的東西。王桂勇似乎沒有太多地考慮畫家主體的視覺位置,可能是潛意識的自動心理反應,想回到繪畫上,讓筆觸自由生髮。但我卻想到鏡像的映射問題。過去,我們都將這些作為表現主題的媒介或手段,現在媒介本身就成為表現的主題,如鏡像,又如筆觸。這不是對著照相機的鏡頭問題,而是鏡子,但鏡子並不存在。我很欣賞王桂勇的這類作品,能夠將人物瞬間的表情抓住,那種生動性無以言表。當然,我也猜測他的觀察位置在哪裡?這頗讓人費解。我感覺是一個“貼”字,可中間又有“隔”,似乎什麼東西被抽去了。這不是一個視覺遊戲,其心理層面上的因素更多,會出現許多假設,也讓王桂勇的畫增加許多懸念。轉到全身像上,觀者與對象之間的距離出現了,雖然並不大,可觀看還是變得從容。人物幾乎都是頂天立地,畫面被撐滿了。這體現出事物在王桂勇視野中的一個限度,即由近及遠,不足三步開外。他在《物觀化境》的那本畫冊中,收了不少他畫的胸像與半身像,論觀看距離,都處在這一中間地帶,都作正面觀。這種觀察方式也包括那些山花系列與蔬果繪畫,繪畫的主體迫在眼前,都是近景,沒有中景或遠景,即便出現也是背景。

正面觀看,近距離觀看,不帶審視的眼光,不設主體觀看的屏障,是王桂勇的觀看策略。他的視角並不多變,甚至還比較有限,可納入他視野內的形象卻豐富多樣。他是以不變應萬變,這有點兒像人類學考察,踩住一個觀察點,以觀人生百態,生活萬象。所以,我以為王桂勇的觀看,是一種“日常觀”,淺見深窺,其文化上的攝入意識比較強烈。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司機老劉100x60cm 2016

  • 二論理念

理念與繪畫意圖有關,與繪畫的整體風格有關,因為理念需要用某種語言形式加以闡釋,理念是語言內在的思想與觀念。有個性的繪畫,必然有獨到的藝術理念。所謂獨到,又必然有其侷限性與適應性。王桂勇的繪畫追求什麼,他的藝術理念就在哪裡呈現,而他作品中的審美傾向就成為解讀其藝術理念的重點所在,因為那是他理念的影子與摹本。不過,畢竟理念是從知性產生並超越經驗而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抽象概念,我們如何用一些概念來闡釋王桂勇的繪畫,討論其意義的內涵?

對於一位青年畫家,這樣的問題也許顯得過於沉重。可我們都身處於某一文化傳統,潛意識中都沉積著某種文化的內涵,只不過在具體的人身上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追問其藝術理念,實際上是追尋一種文化傳統,討論其在當下存在的狀態。對於一位當代的中國油畫家,這種詢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油畫是外來的,如何與你發生聯繫就是問題。對於王桂勇,也許他關心的問題並不多,他對油畫創作的理解或者說他的想法,大多處於自覺的狀態,以為其符合自己的心性與趣味即可。而在我們看來,就有了解釋的必要。這是將一個人的創作與時代聯繫起來,在個別與一般的關係中看傳統文化的持續性。

若論王桂勇繪畫的理念,我以為“平易”這一概念較為合適,不知他以為然否。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美麗的腰包,130x115cm 2018

平者,無凸陷起伏,是可無限延展的二維(無深度)狀態,喻其平和淺顯。易者,寒暑易節,陰陽交替,其實也就是辯證轉換的關係,但那是個中間環節。此且不論《易經》中有關易的說法,如變易、簡易或不易,而只談製造衝突並消解衝突的辯證生成觀念。如杜預在注《左傳》時曰:“易,治也”。以易治平。故平易者,指向的是莊子所說的“恬淡”。王桂勇的油畫有恬淡之意,而我更在意於平易之說。因為在他的畫面上,其空間意識趨向於“平”,即保持二維關係,一切景物無論前後都被並置了,畫面的深度被竭力消除。另外,其力求於簡,除了一些必要的道具外,王桂勇不添加他認為是多餘的東西,而“易”的概念著突出顯示在用筆方面,即以中國畫特有的筆法介入油畫,以正反互補的方式求得變化多端,豐富繪畫的語言,並形成他的繪畫個性。在畫室裡,他很興奮地對我說,現在畫畫就想一筆成型,或者說,要見筆,爭取一次性完成。可見他的注意力都在用筆上,而所謂“一次性完成”的說法,又讓我注意到目前他的幾張油畫人物,畫布的白底子不斷地從筆觸間隙中透露出來,其星星點點分佈在畫面,構成特別的效果。這種露白的畫法最有利於彰顯筆觸的力量,實際上也在拉平畫面的空間意識,而且顯“薄”。當時我有些不解,認為油畫講究色層關係,在用筆上多是反覆塗抹,多次完成,即便是印象派繪畫,或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莫不如此。王桂勇不是不知道這些,只是他的這種繪畫意識及觀念,更接近於中國繪畫的傳統,尤其是文人畫的筆墨傳統,以一支筆貫通繪畫之道,而畫面布白或用筆飛白的意趣,幾近一致。虛薄與平易的繪畫理念,來自於老莊玄學,在當代藝術中也頗受青睞。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暖冬200x200cm 2018年

王桂勇不是守成的藝術家,他的創新性理念重在繪畫內涵的演化,不做表面文章。但他也有時尚的一面,而通俗的大眾的審美意趣與其心性的表述結合在一起,更成就了他那“平易近人”的風格與做派。如魯迅所言:“平易地講述學術文藝的書,往往夾雜些閒話或笑談,使文章增添活氣。”(《華蓋集·忽然想到(二)》)這時,閱讀王桂勇的油畫,人們的眼光就不再停留在筆觸上,轉而關注其表現的題材與內容,看那些畫中人物或花卉蔬果,體會王桂勇筆下的“閒話”與“笑談”,其平易之心,躍然而出。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他山之石160x60cm 2017

  • 三論品格

品格,也稱之為格調,指的是事物內在的精神特質,也指某種評判的標準,故有高下之分。如果不做比較,只論品格,實則為找尋個性,亦可稱之為品性。人有品性,畫有品性,王桂勇的油畫也不例外。

王桂勇油畫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什麼?難以一言道盡。可畫面形象還是挺吸人眼球,其中透露出一種氣質與品性,爾後才顧及形式。我與王桂勇並無深交,不好以人品論畫品,若反其道而行之,以畫品論人品,固是揣測,亦無不可。在近距離觀察與平易近人的繪畫理念下,王桂勇的油畫品格顯然也屬於同一類型,讓人感到“有趣”,即生動有趣,幽默詼諧。他畫中的人物都有一種豁達的心理狀態,一舉一動,不掩飾,很盡興。而王桂勇的畫,一筆一劃,似乎都在調侃與戲謔,用現在的流行語,叫搞笑,但不平庸。因為其不僅沒有解構繪畫的思想深度,還呈現出某種力度,直入人心。如何評價這類創作,就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對於基層社會生活,人的精神面貌如何表達,直接關聯繪畫主題與創作思想。比如忻東旺畫的農民工,整體情緒比較低沉,表情更為內斂,用筆也比較含蓄,形象表現得更為厚實。有人說,忻東旺的一顆白菜,都畫得人心震撼。而王桂勇筆下的農民工或城市邊緣人物,整體情緒就比較高揚,用筆比較顯露,形象表現得更為淋漓暢快。他也畫白菜,但不是一顆顆地畫,而是一堆堆地畫;畫花,也是一叢一叢地畫,全都平鋪直敘,都有一個群體的集合性的概念貫穿其中,而筆觸又遊離其上,解構形體又拼合畫面。王桂勇將對象物的細節通過筆觸解脫出來,在敘事的流程中將其碎片化,事物的整體性被破壞,突出了人的視覺感受,其心理效應則變得難以描述,讓人不知所以。這一方面,王桂勇似乎又受王玉平與申玲的“壞畫”影響,不過沒有走向極端,破壞到底。兩者之間,王桂勇取的是中間路線。他沒有忻東旺那般嚴肅,也沒有王玉平那般戲謔,他是在輕鬆與平和的狀態中捉摸著“有趣”的繪畫。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公交司機的快樂 布面油畫 2017年 195X95CM

王桂勇的畫之“有趣”,甚至還有點兒天真,表現為“稚趣”。他畫得放鬆,有文氣,絲毫沒有讓人緊張的地方,這也是王桂勇的畫能夠雅俗共賞的原因。應該說,有趣、幽默、詼諧,這三個關鍵詞的綜合意象,才是王桂勇油畫的品質所在。他的筆法與情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題材本身的嚴肅性,使繪畫回到原初的遊戲狀態。有趣,是遊戲的原動力,也是無功利藝術活動的精神支撐。當我們重新思考“有趣”是否能成為藝術的品質時,就意味著要做許多清理工作,清除歷史給藝術所添加的各種負荷乃至於矇蔽的許多塵埃,包括我們自己在學畫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添加上去的東西。因為那樣,藝術的童貞真的不見了,藝術家的天真也沒有了。王桂勇最近這十幾年的繪畫實踐似乎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所以他在做減法。他想讓自己輕鬆起來,塗塗抹抹,寫寫畫畫,尋求天真浪漫的品質,尋求一片自由的天空。沒有天真,何來有趣?天真是本性,而有趣可成為一種品質。不過,關於“趣味”的解釋因人而異,評價的空間還很大。論王桂勇油畫之有趣,僅僅說明他正在努力,正在清理自己,並有了明確的方向。

中國藝術公社推薦——“三論”王桂勇油畫

▲山裡娃 亞麻布 油彩150X100CM 2016

王桂勇的畫室在西四環邊上,面積不算大,不是豪華版的那種大工作室,卻有一種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即溫馨與親切,沒有絲毫的做作。人一進入,便被畫作所包圍,空間的區域劃分,也是用畫來隔斷。更重要的是,這種環境與他的畫面十分和諧,其實,與他的為人做事的風格也十分合拍。他的畫樸實卻也好看,畫的輕鬆又很耐看。他的畫,沒有面孔沒有腔調,自然隨和,見心見性。對於這樣的畫與畫家,技術性的評價指標已逐漸失效。

2018年5月16日於北京


藝術公社

藝術公社,有形於陝西成名於京都,其內臥虎藏龍,薈萃人文,臻藝術界振聾發聵之地。社中藝術大家群星燦燦,雲蒸霞蔚,地傑人靈,茲樹旗立杆者王茂也,此人天性率真、獷達憨厚、樸素純正、人情練達,天高境遠,心怡胸寬。

他主宰媒體報導及策劃,心靈智圓,每每使從藝者福祉於此。他徒走大道,盡心竭力為畫家窮盡己責,集其所有,不求聞達褒貶之名。

他遇因緣、觀自然,體悟業務真言,妙湛圓鏡。(他深知學藝者乾坤宇宙如芥子,卓然而立者鳳毛麟角,所以須獨具慧眼方可。)

他參悟立身之秘籍需“以功德之心,渡善人之事”而為。曰:吾時與公社神思常聚,靈感不絕,對人對事各有其法,各盡其責,全力以赴,終達其心意為止。

故做事行雲流水,隨緣起用,道契此身,其長思:“沒有厚積,難能妙得;沒有長年,哪有瞬間;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積雄。天覆地載,萬殊一象,輒復其理。”

王茂為藝術界嘖嘖稱讚,這是他文化智慧的體現“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