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

张伯英(1871-1949),原名启让,字勺圃,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生于徐州,民国著名书法家。他还是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书画文物鉴赏家,方志学家,碑帖理论家,收藏家。九十年代被中国书协评为二十世纪书法一代宗师,其作品被国家列为禁出境文物。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的授业恩师。

2001年,89岁高龄的启功撰文回忆恩师张伯英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先生仙逝已五十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张伯英与《十七帖》的奇缘。​一次他去隆福寺旧书摊闲逛,猛然发现了几页旧纸,有着深厚鉴赏功力的他一眼便发现是宋拓王羲之《十七帖》,乱世年间,谁会去再乎几页旧纸,如不是慧眼如炬的张伯英,恐怕后事难料,这也许是上天眷顾,之所以后来张伯英去世后,齐白石在撰写的碑文中有一首诗:“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张伯英的“夙因”就是书法的因缘,他是为书法来到二十世纪的。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张伯英是前清举人,人生跨度恰恰是北洋政府到新中国成立,他是彻头彻尾的民国人。他有时在书作中署别号“榆庄老农”,那是因为他出生在徐州榆庄的一个书香门第,而非普通的庄稼人。他生在农村一个小村庄,却在长大后生活在北京,他是举人,却赶上清廷倒台,他的学问可以和章世钊对谈,却未入学界,人生轨迹最终向一个方向聚拢——去当书法家。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张伯英发现并影印了《十七帖》,是对我
​​ 国书法帖学的重大贡献。其实《十七帖》原有多种刻本,原藏皇家内府,清未朝廷解体流落民间,帖后有跋语“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字,可知此帖为唐大书法家褚河南审校后藏于唐太宗内府的,是诸刻中时间较早的本子。启功曾盛赞此举:“如此枣本初拓,不遇勺翁真鉴,山阴面目,遂归湮没,如此胜缘,宁不当丈书特书哉?”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清代,碑帖之争,张伯英是尚碑的,​在康有为掀起的晚清崇碑之风的影响下,他对历代古碑做了多年不懈的研摹,形成了自己书法熔铸古碑为筋骨,古帖为肉的独特风格,稳健,平正,大气,具有一种平实中寓奇倔的气派,乍看无甚惊人,然越看越美,愈看愈奇,愈看愈险。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张伯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着不可多得的示范意义,尤其当下以怪,丑为美,胡乱出新,厚颜标榜,已实实在在地演成了一出浮躁轻薄的闹剧时,去看看张伯英。​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
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留客酌莲花白,学书得荔子丹——记启功恩师张伯英

​​​了解更多书法知识,敬请关注肆工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