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三教九流中,三教指:道教,儒教,佛教。在中国道教为本土教,源于巫教,就好像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一样,集百家之精,自成一派,传下道统。世人眼里道教多是捉鬼,其实他们更多是推演,测算,相面看风水,我曾询问过爱好道教文化及道教人员,现在说的捉鬼只是一部分,严肃说道教更多是渡,可能有该说渡不是佛教的? 听我慢慢道来。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中国惊奇先生里的黄九叔

道教经典,在很多捉鬼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的确,里面有一些虚构成分,但更多是真实存在的。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最基础的法坛文化。

法坛,需要专业人根据天时地利和自己的人合推演位置,而道教每个宗派不同,对法坛要求也不同,它不单单一个祭坛,需要布置屋顶或者房间天花板,这叫混天图,一般装饰二十八星宿。地面也需要布置太极八卦图,这是覆地图;这两个都要推算,然后点穴。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中国惊奇先生里面的左道人

法坛需要的桌子多为八仙桌,四四方方,代表四平八稳。桌面铺着坛布,各个宗派纹饰也有不同,一般是图案和道场名称,底色多是黄色。摆上就是三清和祖师爷的神像或牌位(其他看法事需要摆放),香炉、酒杯、供盘、烛台。到了最后,桌面还需要放一盘开光五谷,因为大地孕育的五谷是最好的法器。

下面介绍法器。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表文。表文又名文疏,是道士们用来祈求神仙的章表文函。多用来吟唱,诵念,然后叩拜,焚化送呈天上神仙。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僵哥

桃木剑或青铜剑之类的法器 。 用来降服妖邪,其中最厉害是杀生刃(比如屠夫的屠刀,武将的佩刀等)。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印章。 古人的信物,上门会雕刻一些神兽用来震慑,印章多数是盖在符文上的,就好像现在的签名。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笏。 电影里大臣上朝拿的那块,又称作朝板;(八仙里曹国舅的法器就是笏。)用来记录一些重要事物。而道士通常是诵念表文时,才双手捧笏。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镜子。一般背面有神兽或者星宿纹,用术法催动,用来震慑邪祟。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玉器。道教向来喜欢玉器,据说好的玉器蕴含纯净之力,可辟邪,有时也可用来收纳一些邪祟污秽。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令牌。各宗派不同,一般是圆顶平底木牌,刻有神兽或者二十八星宿名称,天圆地方的造型也是蕴含道教文化。令牌一般是请神用的,《西游记》中的车迟国,孙悟空和虎力大仙斗法,虎力大仙请神下雨就是用令牌。

镇坛木。郭德纲老师说过:皇上皇后有一块叫龙肝凤髓。官府大堂有一块叫惊堂木。和尚老道有一块叫镇坛木……长方体,顶面圆弧微微隆起,底面平。这是道士做法用来拍击桌面的,有威吓的作用。

清水碗。诸多道士称作甘露碗,一般用来盛放雨水或者井水的碗,黄铜制品,像茶杯。上门有一些道场纹饰的图案,做法事时,左手持碗,右手用柳木沾法碗里的水,四处蘸洒净场。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拷鬼棒。用来打鬼,驱赶鬼的法器,用雷击木制成圆柱体,类似擀面杖,帮上刻神仙的名讳或者一些符文。(雷击木难找,现在据说用樟木的居多)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令旗。道士做法发号施令的旗子,三角形,一般为双色。旗面一个颜色,镶嵌齿状条纹又一个颜色(如八旗的旗帜),旗上会了绣着一些符咒。

法尺和天蓬尺。两者不同,法尺刻有刻度,多为铁制,雕刻纹饰图案。传说上古神仙用它丈量天地,后道教弟子将它作为法器。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法鞭。一般鞭子木柄部分多用蛇纹,看上去像一条蛇(也有其他的神兽)。法鞭在请神做法时用来净坛,有鞭打邪祟,祛邪避凶之用。

三清铃铛。铃和铛不一样,铃多为青铜制,有木柄,铃内有舌,摇动声音清脆,柄端有一个叉子形状,象征祖师爷三清。在《上清灵宝法》记载:振动法铃,神鬼咸钦。一般摇铃时需配合经文,有的还需要其他法器。铛,形如饼铛,一个小铜锣配上木柄,用拨子击打。 现在会说铃铛,就是需要用来配合击打,搭配经文,舞蹈,用来沟通神明。(据说还有用木鱼、磬、钟、鼓、钹配合一套)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权迎升老师的禅画小和尚

道教作法严谨,其中法器的搭配都蕴含很多文化,就好像我上面说的“捉鬼”最终目的不是驱赶,捉拿或者灭杀,从法器上就可以看出,多为震慑,更多是引导劝善渡化。

跟着国漫长见识,为你揭秘道士们做法驱鬼的那些趣闻趣事

(图片大多取材于国漫《中国惊奇先生》以及权迎升老师的其他作品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