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佳縣高家塄村:“三變”改革引領產業脫貧記

寬敞的道路、整潔的廣場、古樸的房屋、優美的環境……走進佳縣大佛寺便民服務中心高家塄村,全然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很難相信,這個偏遠而又貧瘠的村莊在2015年時還是一個有著47戶貧困戶的典型貧困山村,經過三年的發展,不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還有了產業支撐,通過“三變”改革盤活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今,這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先進村。

開啟“美顏”模式提升顏值

走進高家塄村,映入眼簾的是,陝北窯洞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乾淨的磚砌路連接著各家各戶,村中央的文化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行走在通往田間的道路上,高家塄村村支書高春明介紹,現在全村的村組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並且每座山上的生產道路也實現了互通,農用機動車可以直接開進莊稼地。“從播種到秋收基本可以實現機械化,這樣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高春明說。去年以來,高家塄村以補齊發展短板為重點,先後投入近 290 萬元,磚砌聯戶道路 12 公里,加寬加固淤地壩2座,維修安全飲水井4口,新修飲水工程2處,全村人都吃上了自來水。同時,對整村實行了亮化工程,先後兩批安裝路燈 60 盞,目前通村道路和村組道路全部實現了亮化。美麗鄉村建設既要看“顏值”,更要看“氣質”。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高家塄村在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不只停留在“硬實力”的增強上,還注重“軟實力”的提升,用特色文化引領文明新風“。我們結合環境大整治活動,通過整合資金,先後投資46萬元修建公路擋牆和邊溝,並對外牆牆體進行了塗料繪製,將扶貧政策、黨建知識、道德禮儀等內容融入到文化牆中,寓教於樂、寓教於美,既可以涵養村民的文明素養,又可以促進鄉村的和諧穩定。”大佛寺便民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劉建忠說道。

“三變”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村裡的土地流轉後,我們家改造了低產棗園4畝,又種了4畝柴胡,加上零零碎碎打工賺的錢,去年純收入超過了15000元,苦日子終於熬出了頭。”高家塄村脫貧戶張美蓮樂呵呵地說。高家塄村產業結構單一,以種植紅棗和雜糧為主,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全村共有217戶75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了 47 戶 135 人,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處於貧困線上。高春明說,現在村裡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不單有了集體經濟,脫貧產業也遍地開花,這一切都源於“三變”改革。去年以來,村裡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實在在讓農民享受到實惠”的思路,投入 100 餘萬元,將村裡廢棄多年的17 孔小學窯洞進行翻修改造,建成了集寫生、培訓、就餐等為一體的東方紅扶貧寫生基地,目前村裡已經成功接待了兩批高校師生來此開展寫生活動,並與 33 所院校簽訂了實習寫生協議。“高家塄村建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舊村佈局和古舊窯洞保存比較完整,多年來一直被全國眾多知名畫家所青睞,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打造陝北知名寫生基地。村民以窯洞和資金入股,年底按股分紅,目前已有15戶村民簽訂了入股協議。”劉建忠說,今年8月份高家塄村將啟動寫生基地二期項目建設,屆時日接待能力超過100人,年收入至少也能達到30萬元。

為了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高家塄村還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購置了5臺耕地機和覆膜機,每年負責為全 中 心 11 個 村 覆 膜 種 植 高 粱 近3400 畝。除去成本和人工工資,合作社每年可收益20萬元。除此之外,高家塄村還鼓勵農戶種植柴胡、黃芪、遠志等中藥材 300多畝,並協調鄰村中藥材種植大戶高栓柱與村民簽訂了種植合作協議,由農戶提供土地和勞力,高栓柱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藥材銷售,約定農戶每畝中藥材種植保底收益 1500 元,大大調動了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種植積極性。

(張三林、李志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