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40天拿下伊朗,美國要開始動武?

最近,由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導致美伊關係驟然緊張,美國白宮甚至揚言,一旦美國和伊朗決定開戰,那麼美軍只用40天就可以拿下整個伊朗。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死死咬住伊朗不放,美國真的會對伊朗動武嗎?

點擊閱讀【 】

40天拿下伊朗,美國要開始動武?

美國真的會對伊朗動武嗎?

地緣視角下的美伊關係

美國是一個高度崇拜馬漢“海權論”,並對斯皮克曼“邊緣地帶論”無比推崇的國家。正如美國學者威廉·D·富蘭克林在《美國戰略選擇與歐亞邊緣地帶》一文中所說:“很明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所採取的國家戰略,在骨子裡所代表的也就是斯皮克曼所提倡的‘邊緣地帶’戰略觀念……是以圍堵麥金德所謂‘心臟地帶’的向外擴張為主要目標,而其手段則為增強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歐亞邊緣地帶……”美國所有的對外政策,無不深深烙上地緣戰略的印記。所以,通過地緣戰略思維去分析、思考美國的戰略行動是一個十分有效而正確的方法。

自蘇聯解體後,美國推行“蟒蛇戰略”,即從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向內陸腹地擠壓、推進,不斷壓縮中俄等陸權大國的戰略生存空間,美國對伊朗的戰略也必定要服從這個總戰略。在印度洋(包括波斯灣)北面海岸,從西到東分佈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和泰國。由於印度洋沒有太平洋那樣的島鏈,因此這些沿海國家就成了所謂的“邊緣地帶”,既是海權強國為了遏制陸權大國向外擴張必須控制的關鍵區域,又是其向心髒地帶進攻的前進陣地。可以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持續不斷地建設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陣地。冷戰時期,伊拉克和伊朗一度是美國的親密盟友。

現在,上述沿海國家中伊拉克已經被美國拿下,通過反恐戰爭和有條件的軍事援助,巴基斯坦基本被美國控制或壓制,而印度則是美國的準盟友,並且對孟加拉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通過“果敢”事件可以看出,緬甸正極力向美國示好,而泰國早就是美國長期的軍事盟友。在這長條形區域內,如今惟一還不受美國控制並堅持與美國為敵的就只有伊朗。這就好比一個包圍圈出現了一個缺口。因此,拿下伊朗,補上缺口,很可能是今後美國地緣政治、軍事戰略最為緊要的目標。

到2015年,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終於達成全面協議,但是矛盾並沒有消除,長久的和平並不是真的就降臨了。嚴酷的現實是,在美國和西方的主導下,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越來越碎片化,主權國家一個個被瓦解。顏色革命、恐怖主義、內戰內亂,層出不窮,一浪高過一浪。伊拉克的混亂還遠未結束,敘利亞的內戰又起,“伊斯蘭國”興起,這已經不是碎片化,而是粉末化。相比之下,伊朗已經成了該地區唯一的地緣政治堡壘。如果美國的中東政策真的是使其碎片化,那麼伊朗必然成為其眼中釘、肉中刺。所謂“全面協議”不過是中場休息而已。

如果能夠控制伊朗,美國和西方就能爭奪裡海的油氣開發權,更重要的是還可北上高加索地區,這裡有車臣問題、格魯吉亞問題、油氣管線問題等等,歷來是塊是非之地,是“北極熊”的軟肋所在。到時候要在這裡做點文章是不難的。美國如果能成功整合從伊拉克到泰國這塊長條形區域,那麼向西就能和北約連接(伊拉克和伊朗的鄰國土耳其就是北約成員國),向東也能與以美日同盟為骨幹的太平洋島鏈相銜接,從而實現對歐亞大陸上兩個傳統陸權大國的完全包圍(美國甚至要和俄羅斯爭奪北冰洋的控制權)。從這塊長條形區域北上,是俄羅斯高加索地區、中亞地區和中國西部地區。美國首先突破的是最薄弱的中亞地區,在該地區進行了多年的反恐戰爭,一度屯兵十萬,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

40天拿下伊朗,美國要開始動武?

未來美國如果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很可能會選擇伊朗為目標

在中亞的東西兩側是高加索地區和中國的新疆、西藏自治區。這兩個地區的共同特點就是民族分裂勢力活躍。俄羅斯在車臣進行了兩場戰爭,手段兇狠,但到現在也沒能徹底解決問題。美國如能在中亞站穩腳跟,必定繼續加大對這些分裂勢力的支持和利用。到時即使不能肢解中國和俄羅斯,也能使中俄兩國陷入內亂,疲於應付,被迫將大量精力和武裝力量投入到內陸方向,而忽視海洋和天空,無法對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構成挑戰。到時真正的“美國世紀”就會來臨。

用能量釋放的觀點解釋美伊關係

國家可以看做是一個儲存能量的容器。能量多到一定程度就必須釋放出來,否則就可能帶來負作用。一個大國如何釋放能量,朝哪個方向、什麼目標釋放能量,是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最見智慧和膽略的地方。誰能解決好這個問題,誰就可能崛起,反之就會遭到慘痛的失敗(如二戰時的德國,朝兩個戰略方向釋放能量,結果慘遭失敗)。而地緣戰略正是解決能量釋放問題的有力工具,美國在這方面就有許多成功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美國從越戰陰影走出後綜合國力快速增長,積蓄了巨大的能量。

下一步怎麼走,如何正確、高效地運用好自己的超強實力,繼續在21世紀保持領導地位,成了美國戰略家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就在這時,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橫空出世,為美國的能量釋放找到了目標和出路。《大棋局》告訴美國的政治精英,美國要想控制世界,就必須控制歐亞大陸。如何控制歐亞大陸,方法就是左右開弓,東西對進,會師中亞,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對歐亞大陸做向心突擊,對中俄兩個主要潛在對手形成合圍之勢。因此,北約必須東擴,美日同盟必須加強,並對日本逐漸“鬆綁”,同時還要積極軍事介入中東和中亞地區。

於是,美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能量釋放點,及時發動了三場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美國拔除了阻礙北約東擴的最後一枚“釘子”,敲山震虎;阿富汗戰爭,美國的戰車首次開進中亞地區,在歐亞大陸的軟腹部打下一根堅實的“木樁”,威懾中俄;伊拉克戰爭,成功佔領中東地區的“要害國家”,掐住世界的油管,隨時準備將中東戰區和中亞戰區連成一片。回顧十幾年來美國的軍事行動,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每打一戰,對世界的控制就加深一步,對中俄的遏制鏈條就收緊一節,同時攫取巨大的戰略利益。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美國的能量釋放才告一段落。奧巴馬上臺後,美國改變了布什時期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政策,要從伊拉克撤軍,似乎要戰略收縮,這說明美國可能要重新進入新一輪的能量積蓄過程,等待時機,準備下一次的能量釋放。但是,應當警惕的是,發達國家的能量積蓄週期有可能是很短的,特別是超級大國,他發展兩三年積蓄的能量可能就相當於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一二十年。這是因為發達國家有基礎,該有的都有了,而發展中國家常常要補缺補漏,歷史欠賬太多。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國內狀況好轉,能量積蓄過程完成,看來又要進行新一輪的能量釋放了。

如果美國進行新一輪的能量釋放,目標會是誰?太弱小的國家不行,因為無法完全吸收美國巨大的軍事能量,就像阿富汗一樣,很快打完後美國的能量還遠未釋放完畢,還要繼續打伊拉克,戰略野心表現的太明顯,結果付出很大的政治代價,這個教訓美國一定會吸取;而像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大國也不太合適,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有洲際反擊能力,到時戰爭規模很可能失控,殃及自身,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只有軍事力量中等強大的國家最合適,這樣篩選在歐亞大陸上符合條件的候選者就只有三個:伊朗、巴基斯坦和cx。而後兩個都有核武器,並和中國接壤,和中國保持著特殊的關係,伊朗最為孤立,因此是最佳選擇。

和虛弱的伊拉克相比,伊朗軍隊擁有較為高昂的戰鬥意志和數量龐大的陸海空三軍,海軍還從俄羅斯進口了幾艘先進的常規潛艇,空軍還有一定數量的第三代戰鬥機,特別是其大量的中近程彈道導彈剛好可以測試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性能。伊軍從水下到太空都能和美軍展開一定程度的對抗,擁有相當的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正好可以檢驗美軍最新的“空海一體戰”理論。還可以在戰場上檢驗美國空中力量獵殺機動導彈車的能力,這對威懾中俄兩個核大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據維基解密的文件表明,阿拉伯領導人也敦促美國打擊伊朗,以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這樣理想的敵人真是太難找了。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美國如果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很可能會選擇伊朗為目標。

40天拿下伊朗,美國要開始動武?

美國的戰車開進大中亞地區,在歐亞大陸的軟腹部打下一根堅實的“木樁”

從1999年(這一年科索沃戰爭開始)到2008年,美國整整進行了10年的高強度能量釋放,成功打壓了對手,鞏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為下一輪的大國較量搶佔了先機,打好了基礎。美國的成功,是科學決策、科學方法的成功。能量釋放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現象,人類社會也一樣。每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特點都不盡相同,這就使得不同的國家在釋放能量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方式。像俄羅斯和日本這樣的擴張型國家,能量釋放的主要方式就是發動對外侵略戰爭,進行地理上的擴張。而美國作為綜合型的大國,其能量釋放也是全方位的。因此,除了軍事上,美國在其他領域也有巨大的能量釋放。比如在科技上,美國發明和推廣了互聯網,搞出了全球定位系統,發射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將來還要登陸火星。這些偉大工程的實施使得美國在科學技術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在經濟上,美國的金融戰能力更是令其他強國望塵莫及。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通過金融阻擊戰擊潰了日本的經濟擴張,而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美國在經濟戰領域的一次成功能量釋放,至於2008年發生的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幾乎可以看做是1997年金融危機的升級版,很可能又是美國的一場金融戰。在文化上,好萊塢大片年年席捲全球,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從《泰坦尼克號》到《變形金剛》,再到《阿凡達》,沒看過這些影片的年輕人一定會被朋友們嘲笑落伍了。當然,就像一個人透支體力會影響健康一樣,如果一個國家過度釋放能量、透支國力,同樣會使國力受損,國家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侵越戰爭,耗時十幾年,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終卻是徒勞無功、精疲力竭,險些被戰略對手蘇聯反撲成功。

除此之外,還要警惕身邊的日本。日本已經快速發展了半個多世紀,同樣積蓄了巨大的能量,將來日本如何釋放能量,美國作為日本的盟主如何控制、引導日本釋放能量,都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

美國的戰略突圍和中國的反包圍

儘管美國一度在阿富汗投入巨大,但目前阿富汗對美國而言仍是塊飛地。北面是中亞和俄羅斯,東面是中國,兩個都是美國地緣戰略上的主要對手;南面的巴基斯坦與中國關係密切;西面更不用說,“邪惡國家”伊朗,與俄羅斯還有密切的軍事關係。因此,美國絕不會讓一塊已經到手的戰略要地長期這樣被對手包圍,時間一長,難免有什麼不測。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軍事反擊就為美國敲響了警鐘。美國也要“突圍”。現在的問題是國力需要恢復,軍力需要修整,戰線需要收縮。美國連年征戰,外交資源消耗嚴重,伊拉克戰爭就一度受到“老歐洲”的強烈反對,幸虧有“新歐洲”的鼎力支持美國才不至於成為孤家寡人。

40天拿下伊朗,美國要開始動武?

中國應儘快出臺自己的大中亞戰略

奧巴馬上任後,大搞“和平”外交,倡導“無核世界”,提倡多邊合作,並從伊拉克撤軍,這是美國在積累新的外交資源,以供下一場戰爭使用。若干年過去了,現在美國可能感到積蓄的力量已經足夠,可以進行“突圍”行動了。很顯然,“突圍”方向有兩個:向南和向西。向南就是要控制巴基斯坦,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美國一度在巴南部展開反恐行動,企圖破壞瓜德爾港);向西就是進攻伊朗。如果拿下伊朗,美國及北約就有了一塊進入中亞五國的前進陣地,還能將中東和中亞地區連成一片,形成一塊完整的地緣政治板塊。這一板塊的西面有北約,東面有美日澳同盟,徹底對中俄兩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將他們永遠圍困在大陸腹地。因此,中國應儘快出臺自己的大中亞戰略,積極、靈活地運用外交、軍事、經濟、聯盟等各種手段參與該地區的地緣戰略博弈,進行必要的反擊。

美國通過全球戰略包圍中國,但他的戰線太長,力量不夠,不可能沒有漏洞。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美國在歐亞大陸這個大舞臺上由西向東不斷釋放地緣政治和軍事能量,但是越往東他的力量就越減弱。剛開始的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都頗為順利,給人力量充足之感;到了中東,美軍雖能獲勝,拿下阿富汗,但已經倍感吃力,消化不良;而到了伊拉克,美國的攻擊勢頭明顯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現在人類雖然號稱進入了航天、信息時代,但地理因素對軍事行動的制約作用依然存在。

因此筆者認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最大漏洞就在阿富汗。歷史上的亞歷山大東征曾在中亞地區裹足不前,古波斯帝國的擴張也在此折戟沉沙,如今,超級大國的軍事長矛同樣在此鋒芒鈍挫。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中國應從地緣上對(美國控制的)阿富汗實施“反包圍”——穩定巴基斯坦、扶持伊朗,堅決封閉出海口,阻止美國突圍,將美軍“困死”在阿富汗。一個軍力強大、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巴基斯坦正是中國的重大戰略利益之所在。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重要性就像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一樣。中國應認真評估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地緣戰略價值。美國人通過控制邊緣地帶對中國圍困了半個多世紀,現在我們也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聯合巴、伊這一邊緣地帶國家圍困深入內陸的駐阿美軍,在地緣軍事上反包圍阿富汗。如果中、巴、伊、俄四國能進行戰略配合,甚至可以對中亞五國和阿富汗進行反包圍,使美國的大中亞戰略徹底落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純粹的被動防禦無異於坐以待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