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隋煬帝楊廣?

Y616388166



這是一段苦難而有輝煌的歷史,這是一段偉大與罪惡並存的人,他短暫的人生,匆匆而逝的王朝如此生動而不可思議,如此輝煌而又傷痕累累。


在歷史上,最短暫的王朝都是因為天災人禍,他們如湍急的激流一樣匆匆流過,留下的確是石頭上的深深的印痕,這印痕為什麼能被無形無色的水能在短暫一瞬間激打成這樣,肯定有股無名的力量,那力量是被無形間驅使用集中所有力量一招致命,到頭來成果有了,可所有力量最終用完了。 它急於求成,氣力耗盡最終毀了自己,那就是不知名的楊廣,他有雄心,卻被後世人以罄竹難書,不論在影視劇還是課本都說他是個陰險狡詐的人物,殺父除兄,急功近利,貪婪好色,大用民力致使國力耗竭。


在中國歷史上暴君滿大街都是,一面比一面殘忍,像紂王,周幽王一樣,整天圍著女人轉,貪色誤國。楊廣在人們印象中確實也有這一面,花花綠綠的絲綢圍著沉醉的他轉,滿嘴大鬍子,戴著華麗的寶石的美女用石榴裙淹沒了他。但他最後萬萬沒想到這種最終結局確實逼宮自盡。 一大群叛將瞬時間包圍了他的宮殿,楊廣從夢中醒來,用手捋開禮冠上的珠簾,喊:“你們想幹什麼?” 宇文化及走出來說:“為民除害,只有殺了你這個誤國的皇帝,天下百姓才能平息心中的憤怒!” 楊廣說:“可我是皇帝,天下的主宰,誰敢動我。” 宇文化及說:“是讓我賜你死,還是我自己解決。”


楊廣沒辦法,感慨自己一生,賦詩一首,草草了之。 一位生前輝煌,卻死後一切從簡,簡的連口棺材也沒有,葬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就是楊廣的最後旅程。


最近在揚州工地發現了一座普通墓,據說就是大名鼎鼎隋煬帝的墓,可惜只剩下幾顆牙齒。 作為臭名遠揚的他卻沒有像後來唐太宗一樣妻子一大堆兒子一大堆,而他卻只有兩個妻子,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暴君這麼好色不如明君的多。後來又被唐朝冠以貶之意追封為隋煬帝。

真正的隋煬帝難道是被後人杜撰錯誤嗎?唐人惡意抹黑前朝皇帝? 歷史上,隋唐帝國兩個深深的黏在一塊,一提起唐朝就知道有個隋朝,而且國都都在長安,隋朝雖然滅亡了,等於沒有滅亡,隋朝貴族奪取了政權,繼承了隋朝家產,家族換了,那一幫子人仍還在。


唐太宗和隋煬帝母親都姓獨孤氏,姐妹關係,屬曾經大漠鮮卑族後代。按道理,唐太宗應將隋煬帝叫堂哥。兩個人經歷相似,兩個在兄弟群裡出類拔萃。首提楊廣吧! 他父親也很偉大,隋文帝,最近許多人對他有不錯評價,世界歷史一代偉人。

開皇之治一統天下,還有先進的改革措施,而他的兒子卻要超過老父親,卻很難,楊廣年少就懷才華,寫詩對他來說就是他的生活養料,知識方面雄厚往往讓他永遠不滿足眼前現狀,他的太子哥哥一直擋著他的路,青年時的楊廣指揮大軍率領五十萬大軍消滅江南的陳國,活捉另一個曠世奇才陳後主。


楊廣還在江南的舉措也效益不錯,按理說像這樣功績卓越精明強幹的人應該繼承帝國大統,而為什麼昏庸的楊勇是太子呢?他於是在宇文述(後來殺楊廣的主將宇文化及的父親)的煽動下,栽贓陷害他的哥哥,自己做了太子,本身生活不簡事情怕敗露被父親楊堅發現廢了他,於是先下手為強,提前登基做皇帝。


一當皇帝后,他不聽勸阻首先將父親那一幫子女人有的納入妃子,玩起了母妃。 從那時開始,他的暴政漸漸顯露。可在他眼裡,他要超越秦始皇一統,漢武帝定邊,做千古一帝,他自稱要做鴻鵠而不是燕雀,那些燕雀哪安知鴻鵠之志。

楊廣於是是年創立科舉,放開門閥制度,就是延續後世一千年科舉。大修運河,南北相通又是一創舉,從這兩件大事可以看出他不論如何也不是暴君,而成了雄主。接著他又開始極度對外擴張,親自率軍攻陷青海數城,青海納入隋版圖還有西南控制檯灣,這也是創舉。接著親遊西域和大漠,歷史上只有三位君王去過新疆算他一個,還有後來的鐵木真和以前的周穆王似有非有的西遊崑崙玉柱,這又是創舉。

在東北,為了搗毀這個稱霸東北亞的高麗國,楊廣動用了舉國百萬大軍,幾徵高麗,殺入朝鮮半島,但都未奪回遼東,經過這一次,隋帝國病了,滿目瘡痍,農民揭竿而起,隋煬帝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在位這些年出了一件又一件奴役百姓的活兒,百姓累的叫苦連天,最終紙包不住火,燒到了自己。

楊廣雖然是一個極具野心的政治家,為了很快達成目標事不敗休的他一時間拼命的完成,遲早也會拖垮自己的大廈。沒有做到輕重緩急,反而急政變成暴政。


龍文說史


楊廣(569—618),一名英,隋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文帝楊堅的次子,隋朝的第二個皇帝。

開皇元年(581),楊堅在登上帝位之初,就按照歷代帝王的慣例,立長子楊勇為太子。隨著年歲的推移,楊勇奢侈的毛病越來越顯露出來。而楊堅崇尚節儉,對楊勇的奢侈很看不慣。

楊廣比楊勇有心計得多。儘管楊廣非常奢侈,妃子眾多,但他很會掩飾自己。在公眾場合,善於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在父母面前,裝得儉樸忠誠,討取歡心。凡是楊堅派到楊廣府上來辦事的人員,楊廣都熱情款待,盡心接納,贈送厚禮。這些人回到宮中,都向楊堅稱讚楊廣。

開皇二十年(600)十月,楊堅下詔廢除楊勇的太子地位。同年十一月,立晉王楊廣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楊堅在仁壽宮去世,楊廣矯詔賜楊勇死,不幾天,登上皇帝寶座。

楊廣即位之初,就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因為這裡位置適中,有利於進一步鞏固朝廷對全國的統治。在營建東都之前,他令調發男丁數十萬,自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渡黃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襄城(今屬河南),達於上洛(今陝西商縣),挖了一條長達兩千裡的弧形壕溝,沿溝設置關防,作為保護長安、洛陽地區的重要防線。接著在大業元年(605)春天,命尚書令楊素領營東京大監,於洛陽城西18裡處另建新城,名為“東都”。新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橫貫城中,周長有七十三里多。每月徵發民夫200萬人,星夜趕修,十個月就建成了。煬帝把舊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遷到那裡居住,自己也常住洛陽。洛陽雖然不是國都,卻已成了全國政治、經濟的中心。

隔了一年,到大業三年(607),隋煬帝為鞏固邊防,發男丁百萬築長城,西至榆林(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兩岸),東至紫河(在今內蒙右清水河縣境),二旬告成。第二年,又發男丁20萬築長城,自榆谷而東,至榆林郡治。

大業二年(606),隋煬帝命在隋文帝《開皇律》的基礎上,除去“十惡”之條,適當放寬,進行修訂。次年,頒佈新律《大業律》,共18篇,500條。在一些方面,較《開皇律》有所減輕。雖然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法律上對人民放寬、減輕的部分並沒有得到落實,只是徒具空文而已,但在法律建設的發展史上,《大業律》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隋煬帝也很重視教育事業。他在即位之初的大業元年(605),就詔令恢復了被隋文帝撤銷的國子監(最高學府),依舊置國子祭酒(長官),並加置司業一人。同時把被隋文帝撤銷的四門學(小學)和州學、縣學也恢復了。

隨著南北經濟特別是江淮、河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南北物資的交流成為迫切的需要;同時在軍事上為加強對東南和東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一條貫通南北的運輸線。隋煬帝遂下詔,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給全國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大業十四年(618)三月,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和監門直裴虔通等,利用驍果的不滿情緒,推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用褲帶把隋煬帝勒死,時年50歲。諡號“煬帝”。葬於江都雷塘。

隋煬帝楊廣上馬可揮刀殺敵,曾三徵高麗;下馬可賦詩作文,絕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隋煬帝殘暴的統治,加上連年戰亂,不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還要了自己的小命兒,最終成了亡國之君。


書房記


隋煬帝只能說是一個暴君,不能完全的就說是一個昏君。當然也是有昏的時候。

現在對於隋煬帝的功績無非就是幾點,開鑿運河,開創科舉,率軍滅陳,建立朝貢體系等等。這幾件事卻是楊廣做的,但是也不要吹得太厲害了,開鑿運河,其實楊廣當時開鑿的運河大部分就是把之前的運河連起來,而且我們現在所說的運河其實主要的還是元朝時開鑿的。

再說科舉,其實在北周的時候已經有科舉制度的雛形了,在隋文帝時期已經有科舉制度了,不過楊廣也確實是發展穩固了科舉制度,而且開創進士科。

滅陳確實是楊廣領軍的,不過這個時候的南陳已經是一搜破敗不堪的大船了,當時大隋完全是碾壓南陳。

我們看到新版的《隋唐演義》裡,楊廣在裡面說了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了自己一生的功績,裡面就說到了萬國來朝,被人稱為聖人可汗。這個確實是的。隋文帝和隋煬帝時期,這個時候的大隋確實是萬國來朝。建立起了朝貢體系。可以說的大唐完全就是依賴隋朝留下來的朝貢體系。而且中華文化真正開始走向世界就是在隋朝。這個也是為什麼現在外國研究隋朝,特別是隋文帝比較多的原因。

楊廣的功績確實是有的,不光是上面的這些,還有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親征吐谷渾,統一和更改度量衡,平林邑等等。但是他的過也是有的,可以看到上面楊廣的功績基本上都是功在千秋的,楊廣最大的錯就在濫用民力,好大喜功,所以楊廣的錯就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三徵高句麗,消耗了大隋百萬大軍,徵調民夫兩百萬。修建運河,又是數十萬的徭役。老百姓也是不得不造反,楊廣在位僅僅十四年,大隋就滅亡了,但是在這十四年的時間裡,楊廣的軍事行動太多了,徵調民夫過度,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到了隋朝末年基本上天下都反了。公元618年,大隋滅亡!

所以楊廣只能說是暴君,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昏君,昏君的意思是昏庸無能,楊廣並不是昏庸無能,相反是能力太強了,導致了大隋的滅亡。


中國歷史研究所


隋煬帝這個稱呼本來就是唐朝人起的,煬這個字的意思是又昏又暴,一無是處。單論褒貶程度,煬這個字在古代和桀紂幾乎是同等分量,唐人用極力貶低隋煬帝的方式來論證唐朝政權的合法性。但實際上,楊廣還有另一個稱號,那就是明帝,這個諡號是楊廣死後,留在洛陽的隋朝留守政權給的,顯然是個褒義的好詞。

唐人因為是隋朝的敵人而極力貶低,隋人則因是自己的皇帝而極力褒揚,真實的隋煬帝其實就介於這兩種評價之間,那就是他既是個擁有雄才大略和戰略眼光的明君,又是個濫使民力、好大喜功、偏執虛榮的暴君。楊廣,是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正因他天才,所以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正因他沉溺於理想,所以忽視了百姓的“平凡”和臣子的“庸俗”,這樣脫離於現實世界的人,最後被最忠誠的驍果殺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營建洛陽,修大運河、分化突厥,具有戰略眼光的決策

平心而論,楊廣這個人,還是有些才能的,至少不是秦二世這種又蠢又暴的昏君可比。楊廣天資聰穎,富有戰略眼光,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弊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宏圖偉業,你像營建洛陽、修大運河、徵高句麗,通西域,都是極富戰略眼光的大事,隋煬帝做的這些事,繼承隋的唐朝做的是一個也沒少,他們在隋煬帝的基礎上完成了這些未完成的政策,進而造就了大唐盛世。

先說營建洛陽,楊廣剛剛辦完父親的喪事,就開始準備營建洛陽,登基第二年,他就下令楊素、楊達和宇文愷等人開始建城規劃。為什麼楊廣這麼急著要修洛陽?因為楊廣急著想要擺脫關隴集團的影響,關隴集團是自南北朝以來最大的軍事集團,自北朝以來,基本上就是誰得到關隴集團的支持誰就能坐穩天下,楊廣的老爹楊堅也是靠著關隴集團的支持才得以篡位成功,但楊廣恰好不是代表關隴集團的人,代表這一軍事集團的是楊廣的哥哥楊勇,楊廣本人代表的則是南方系,與關中十分不對路。

因此,為了擺脫不支持自己的關隴集團對朝政的影響,楊廣立即開始了修建東都的過程,從而削弱利益團體對朝政的影響,這件事後世的唐朝也是這麼做的,李治和武則天遷都洛陽也是為此,武則天的殘酷殺伐也跟清除這一利益集團有關,李治和武則天,實際上完成了楊廣未竟的事業。

還有就是大運河,楊廣下詔開鑿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打算打通從洛陽到江都的河運,楊廣修建大運河,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享樂,楊廣很喜歡江南,打通河道可以直接讓他順流而下,輕舟已過萬重山,舒舒服服到江南度假。二還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楊廣在隋統一天下前一直治理江南,因此其人脈都紮根於江南,到了關中反而人生地不熟。實際上,江南也確實是最忠於楊廣的地方,後來楊廣倒行逆施,全國紛紛造反,盜賊蜂起,唯有江南沒有造反,楊廣因此逃到江都,最後被自己來自關中的禁衛軍所殺。

楊廣開通大運河,雖然並沒有為百姓考慮的意思,但是卻間接為後人做了貢獻,有了大運河,中國的南北就被連接在了一起,繁榮了南北貿易,鞏固了南北統一,而到了今天,大運河還起到了南水北調的功能,不得不說,大運河,實在是一個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好事。

另一件有長遠眼光的事就是通西域和分化突厥,楊廣在的時候,軍容強盛,於是他經常北巡突厥,史料記載楊廣為此命人專門製造了千人大帳和觀風行殿,前者用於宴席,後者則是行走的宮殿,能容納數百人,楊廣將他們裝上輪子,隨著大軍移動,突厥人一見到這龐然大物和護衛的強大軍隊,立即嚇得跪伏在地,楊廣進而恩威並施,大舉宴請東突厥可汗,並答應東突厥對付其競爭對手西突厥,進而換得了東突厥的忠心。楊廣用恩威並施的方式激化了東西突厥的矛盾,扶一方打一方,從而穩定了北疆,而他定期的北巡也給予了東突厥極大的震懾,使其不敢有二心。

除了這三大功績,楊廣還有徵伐高句麗、通西域等,但由於他過分好大喜功,鮮有功績,因此暫且不算,但這兩項依然是具有戰略眼光的決策,之後由唐朝完成。

二、楊廣敗亡的原因,好大喜功與急功近利

但為何隋煬帝的政策如此高瞻遠矚卻反而遭遇了身死國滅的下場呢?答案是隋煬帝的這些政策沒有錯,錯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短短十幾年裡同時開展五項偉業,這遠遠超出了隋朝百姓的承受能力,以至於隋末盜賊蜂起,十人九盜,遍地起義。這些大事,如果花個30年、50年去做,那肯定是利大於弊,天下稱頌,但只可惜有著致命人格缺陷的楊廣無法控制住自己的異想天開和虛榮心,急促的想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這才使得原本利在千秋的好事變為了亡國滅種的導火索。

楊廣到底有多麼虛榮,從幾件事例我們就能看出來,如果說修建大運河可以說利國利民,但是楊廣為了自己的面子大建用於遊玩的龍舟艦隊就是勞民傷財了,據史料記載,楊廣的龍舟艦隊至少有五千之多,楊廣乘坐的龍舟更是巨大無比,足以堵塞江面,就算是隋朝全部的水師,恐怕都沒楊廣的龍舟多。

再比如楊廣的通西域,與西域聯結、互通有無本是好事,但是楊廣為了顯示自己的慷慨,居然下令所有外國人到隋朝吃飯一律免費,另外楊廣為了顯示排場,還大肆搜刮民間的綢緞,將皇宮鋪滿了金銀綢緞,以讓外國人開開眼界。但外國人也不傻,當即就問,中國號稱富庶,皇宮裡的樹都纏滿了綢緞,可為什麼街上還有很多挨餓受凍的人呢?隋人不能答。可見,楊廣完全沒有考慮黎民疾苦,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虛榮,為此老百姓餓死多少都不在乎。

再比如徵高句麗,明明十萬人就能搞定的事(唐朝兩次征伐高句麗都10萬人左右),偏偏要動員百萬人征伐,使得後勤遭受巨大壓力,冬天以來,後勤斷絕,導致隋軍大批餓死凍死,三次征伐高句麗,徵一次國內一批人起義,最後直接把隋朝搞完了。更可氣的一點是,楊廣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居然下令一旦高句麗人宣佈投降,隋軍就要立即停止進攻,出城以迎接投降,結果高句麗人知道後,多次假投降,使得隋軍辛苦拼殺的結果付諸東流,搞得隋軍士氣大跌。

從這幾個事例可以看出,楊廣這個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可謂是極其的好大喜功和極其的虛榮,這樣的人,只會考慮自己的名譽,是斷不會考慮其他人的,在短短十五年裡同時開始大運河、建洛陽、徵高句麗、北巡突厥、江都遊玩、通西域這麼多大事,百姓怎能承受?再加上楊廣本人的虛榮,總是濫發錢財,使得百姓更加痛苦。

楊廣的功業背後,是成千上萬百姓的屍骨,以至於楊廣在臨死前也向叛軍承認自己對不起老百姓,不管楊廣多麼天才,多麼具有戰略眼光,他這種以一人之私為天下之大公的行為都不值得任何同情,人類是群居動物,楊廣這種連基本同理心都沒有的人不配成為一個明君。

對於楊廣的評價,應該介於秦二世和他父親楊堅之間,基本上功過相抵,他不過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產生的一個慣於意淫和幻想的偏執天才罷了。


沉思的托克維爾


千秋功過說煬帝 。

一說到隋煬帝,人們總認為他是一個淫亂喪國的無道昏君。其實,隋煬帝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歷史功績比起來毫不遜色,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得從隋煬帝的諡號說起。 魯迅說過:一個封建王朝年代長,作史的是本朝人,說的好話就多;年代短,作史的詩下朝人,說的好話就少。

隋朝共歷27年,就被唐朝推翻,而撰寫《隋書》的人是唐朝名相魏徵。隋煬帝的政敵為他寫歷史,還有好話說嗎?

在古代,名人死後一般會給他加上一個諡號。“隋煬帝”是楊廣死後的諡號,按照《逸周書》的諡法解釋:“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依現在的說法:就是不守禮法,脫離群眾,貪戀女色,荒廢政事,死後即加“煬”這樣一個稱號。

其實,隋煬帝活著的時候,大權在握,誰敢稱他“煬帝”,不是滅族之禍,也是殺頭之罪,這還了得。一旦被推翻,就只好任人擺佈了。

諡號的好壞,與他生平做事的好壞並無必然的聯繫,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喪權辱國,幹了不少壞事,她死後的諡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共計16個字,無一字為惡諡,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

武則天死後不過諡為:則天大皇太后,比比慈禧太后,武則天太委屈了。

而就是這個被諡為“隋煬帝”僅做了14年皇帝的楊廣,卻幹了兩件功垂千古的大事,歷代皇帝和他一比都會黯然失色,只不過由於生活作風不檢點,被後人抓住小辮子,攻其一點不計其餘。


有的史學家明白隋煬帝冤枉,也不敢為他說好話,生怕落個同流合汙的下場,只好沉默不語,隋煬帝的千秋功過,便無人評說了。

隋煬帝偉大的歷史貢獻之一是建立科舉制度。

隋朝繼承魏晉南北朝的政治體制,實行門閥士族制度。華胄世業,講究門閥,區別出身,守護極嚴,官場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老百姓中縱有俊才,也不能與高第大戶子弟一樣進入仕途。高第大戶子弟儘管是草包一個,但靠祖宗的蔭庇,依然青雲直上。

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便瞄準了高門大戶子弟賴以飛黃騰達的血統,“最先發明瞭一句 他媽的 ,削去了前後一個動詞一個名詞,確要算一個天才-----然而是一個卑劣的天才”(魯迅語)。

針對這種社會矛盾,隋煬帝於公元609年下詔:“方今宇宙統一,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內,豈無奇秀,國子等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依令開科舉人,併為廊廟只用”。

從此創立了中國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創立彌合了貴族知識分子與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鴻溝,開通了平民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的渠道。與歐洲政教合一的用人制度相比,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用人制度。這種制度以廣大知識分子為載體,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只是到了明清,科舉制度流入僵化,顯出弊端,這另做別論。

隋煬帝偉大的歷史貢獻之二是開鑿大運河。

大運河是可與萬里長城媲美的古代偉大的工程。萬里長城自清軍入關後就失去了他的防禦作用,到今天它雖然只有觀賞價值旅遊功能,但它仍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而大運河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直到今天它仍發揮著南北航運功能。它綿延數千裡,溝通五大水系,為兩岸提供舟楫之利,澆灌兩岸土地。現在,我們實施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仍然靠大運河輸水。

隋煬帝自公元605年下詔開鑿大運河至公元610年全線通航,歷時6年,全長四千餘里。南起餘杭,中經江都、洛陽,北到郡(今北京),將南北連成一氣,鞏固了統一局面,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成為貫通南北大動脈。

是隋煬帝的偉大創舉。至於有人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巡幸揚州,觀賞瓊花,以致命喪揚州,那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

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云: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華山老奴


首先肯定隋煬帝楊廣是一個善於偽裝的人。為了奪楊勇的太子之位,一有機會就陷害,詆譭楊勇,在父母面前說楊勇壞話,令獨孤皇后對楊勇心生厭惡;另一方面楊廣千方百計地討好獨孤皇后,扮孝順,說話也是專揀好聽順耳的話來說;在父親楊堅面前扮勤儉,做事小心謹慎。來騙取父母的歡心,從而獲得了太子之位。然而在楊堅病重期間調戲楊堅寵妃宣華夫人。事情敗露撕下偽裝,殺死自已的父兄,靠篡位等上九五之位。在歷史上留下弒父,縊號,欺娘惡名。

其次,楊廣即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一個好大喜功,極好面子的暴君。他在位期間,他平定陳朝,統一天下;他修建東都,遷都洛陽;他修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開疆擴土,平定吐谷渾,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重視教育。種種措施,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然而楊廣在位期間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大興木土,建江州,御果園,下令廣徵天下美女供其淫樂。而三徵高麗,勞而無功,耗盡隋朝國力。

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對生產民生遭到嚴重破壞。最終農民起義暴發,各地軍閥乘機起事割據稱王,中華大地在一統三十七年後又陷入分裂混亂。

楊廣雖然亡國,但他的舉措卻令後世受益。如隋朝國庫集攢下的錢糧,足夠唐朝使用三十餘年。而他所開鑿的大運河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隋煬帝楊廣,罪在當代,利在千秋!


鋒楓2016


從宏圖大業到千古昏君,隋煬帝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開鑿了大運河,有這兩項豐功偉績,本該彪炳史冊的他,在主流歷史觀裡面,卻成了一個千古昏君,一個反面例子。

楊廣剛登基時,是有宏圖大志,一心成為千古一帝的,從他給自己定的年號“大業”上,就可以看出他的這種抱負來。

他那麼多荒淫無道、弒父淫母等等罪名,正史上並沒有實據,多半是後世強加給他的。楊廣失敗的起因,恰恰就是他想建立宏圖偉業的行動,三徵高麗。

三徵高句麗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大隋的資深老員工——隴右軍事貴族的支持,把皇帝的位子做安穩。

隴右軍事貴族從北魏時代就主宰著中原的政權,後來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其實都是他們操弄的。這個集團的首領是八柱國十二將軍,隋文帝楊堅,以及李淵、長孫無忌、宇文家族等等,都是集團裡的人物。

楊廣繼承楊堅的皇帝位子,為什麼得不到隴右集團真正的支持?原因比較複雜,簡單地說有兩點。

其一,是因為楊廣原本排行老二,不是太子。

隋文帝廢了太子楊勇後,才得以上位的。從個人秉性上講,楊廣是個文化修養很高的才子,長相俊美、彬彬有禮、一副儒生的派頭。而原來的太子楊勇粗魯豪氣。兩廂對比,隴右貴族更喜歡的是楊勇,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對楊廣這樣純粹的漢人,有著天生的警惕。

其二,是因為楊廣不會打仗,至少沒有證明他會。

楊廣滅掉南陳,更象是武裝大遊行,50萬隋軍一到,腐朽入骨的南陳,連象樣的抵抗也沒有,傳檄而定。後來出征吐谷渾也是如此,還沒開打敵人就嚇跑了,怎麼能算打仗呢。以實力為尊的民族只尊敬戰場上的強者。

楊廣對於這一點很清楚,但是他前半生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難,南陳、吐谷渾、帝位一個個都被拿下,備胎都能轉正,還有什麼能難倒他的。

當他發現老爸給他留下的國庫裡,堆滿了銅錢和糧食時,一個億的小目標已經無法滿足他了。於是,特意把年號定為“大業”,告訴所有人,宏圖大業捨我其誰!

作為新任的領導,要想快速擺平老員工,最好的辦法就是搞個團建,增進一下感情,更主要的是讓大家看看自己的實力,楊廣把團建的目標對準了高句麗。

楊堅也曾攻打過高句麗,但失敗了,楊廣如果能征服高句麗,就是他比楊廣更強的證明,不怕那些隴右老頭子們不服氣。楊廣徵調了113萬大軍,號稱200萬,分為24路從長安出發,浩浩蕩蕩,綿延一千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閱兵隊伍。

既然是團建,楊廣當然要把大量隴右子弟帶在軍中,讓他們體驗一下自己運籌帷幄的能力。楊廣要求各軍都要向他彙報,作戰命令也必須由自己發出。等到他把一條一條戰報讀完的時候,已經脫離戰場實況好幾個時辰了,命令發佈出去,換來的卻是遼東城下的慘敗,渡過遼河的35萬人,只逃回來2700人。

把領軍的將領斬的斬、擼的擼,楊廣一咬牙把團建繼續下去,發起了第二次遠征。這一次順利很多,總算攻到遼東城下,眼看再堅持一下就能大功告成時,後方突然傳來消息:楊玄感反了。

楊廣大為震驚,下令即刻撤軍,到手的勝利也不要了,為什麼如此著急?這個楊玄感是世襲楚國公,前宰相楊素之子,徵高句麗的後勤總管,正是他想靠團建收服的隴右貴族之一。團建起了反作用,會不會有人學他樣,楊廣當然心急火燎。

好在楊玄感的起義只一個多月,就被鎮壓下去了。但隋朝的統治集團已經分裂,好多貴族加入到楊玄感陣營。楊廣意識到自己的團建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把自己推到了絕境。

第三次徵高句麗,連他自己沒了興致,不撐下又不行。高句麗隨便認個錯,便收兵回去誇耀勝利了。他招高句麗入朝,結果人家根本不理他,勝利成了笑話。楊廣的畫皮被貴族們看破,現在就等有人起個頭,大家便可以逐鹿中原了。

接下來的楊廣完全沒有了成大業的心氣,和剛登基時判若兩人。只顧著四處滅火,農民軍、突厥,都讓他頭疼。

公元615年,楊廣北巡代州,被突厥騎兵圍困。危在旦夕之時,楊廣抱住受驚嚇的兒子號啕大哭。大臣們驚呆了,這個還是曾經氣吞天下的大業皇帝嗎?到此,楊廣的人設徹底坍塌。

楊廣崩潰了,自暴自棄地跑到南方,放棄了他已經無法掌控的中原和大隋朝堂,寄情于山水宮殿之中。直到宇文化及取了他的性命,宇文化及是他的衛隊長,更是隴右集團開創者宇文泰的遠親,楊廣還是死在了他們手裡。

像楊廣這樣野心大於能力的領導,就是一枚定時炸彈,一不留神就會把自己和身邊的一切炸個粉碎。作為皇帝,楊廣炸碎的是原本大有希望的帝國。他本來完全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要知道,楊堅在世時,隋朝的人口和富裕程度,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都沒能超過。

如果楊廣能夠等科舉制慢慢顯現威力,寒門出身的士子佔據朝堂的主要位置後,同樣能解除掉隴右貴族對自己的威脅,宋明兩代都做到了這一點。三徵高麗也就不用這樣急吼吼的,把楊堅留給他的精銳之師全部折騰進去,結果被他人奪了江山。

害死楊廣的是爭於成就大業的功利心,畢其功於一役,還有遭遇挫折後的放棄。千古一帝做不成,當個普通皇帝也行啊,只要保持住自己做皇帝之前的水準就行,光憑科舉制和大運河,他在歷史上的排名也不會太靠後。

前半生的過於順利,讓他沒有練就一顆足夠堅強的心。這一點上,他和那些從富士康樓頂跳下來的年輕人,沒有本質的區別。


海佑講史


楊廣有能有才,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昏庸不堪!

楊廣自出生就是個天才,自由聰慧,過目不忘,隨著年齡變大,不但勇武過人,而且才華橫溢。

十八歲之時,親率大軍踏平南陳,自此全國統一。而後安撫戰後百姓,使人有吃有穿,嚴令士卒不得肆擾百姓,違者斬之;並命人保護祠堂廟宇,整理皇家典籍,優待南陳士族降將,令這些起初看不起北方大老粗的名流士族對楊廣刮目相看,五體投地。

稱帝之後,修大運河,重開絲綢之路,廣開貿易之渠;修復長城,抵禦外夷;打破封建制度,立科舉,優待知識分子;開疆擴土,三徵高麗,大破突厥,這些都是楊廣有作為的地方。

但是歷史都是後人寫的,唐滅隋,自然要把楊廣寫成個混蛋加三級的貨色,要不然不好封民眾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很多地方就是效仿楊廣,後來繼續修建運河、建東都,徵高麗.....做的跟楊廣幾乎一樣的事情。而且李世民喜歡楊廣寫下的詩詞,文獻記載他在朝堂上很多時候對群臣吟詠楊廣的詩詞。

至於楊廣的昏庸方面,我想肯定也是多少有些的,但真如有些野史記載的那樣,宰了自己老子,霸佔自己親妹,連自己母親都不放過之類的齷齪事,應該都是用來黑他的。


大獅


給楊廣直接定刑或者翻案的說法還是挺多的,其實把視角拉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性化的東西。

楊廣生在帝王之家,爭奪皇位自然是他的首要任務,歷史記載中的楊廣也比他的大哥更有智謀和財氣。當他登上九五至尊後,志向遠大的楊廣自然要幹一番大事業,為了便於南北漕運,開鑿了大運河;為了給平民提供晉升階梯,設立了科舉制。如果楊廣是一般容易滿足的帝王,幹這兩件大事就夠他滿足的了。按照當時大隋王朝的財力物力,再搞點基礎建設也不算什麼大事,更不會搞出那麼多起義軍。



可是,楊廣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他要以千古一帝的標準要求自己,他要開疆拓土。三次攻打高句麗無功而返,第一次,戰略指揮失誤,輸了;第二次,楊玄感反叛,撤軍了;第三次,補給跟不上了。他還想來第四次的時候,突然發現,帝國已經被拖垮了。



這個時候的楊廣才發現,千古一帝徹底當不成了,心灰意冷的楊廣就好像我們當今社會的很多經不起大挫折的進步青年一樣,萬念俱灰,既然無法進步了,就醉生夢死、紙醉金迷吧,什麼朝政,什麼帝國,楊廣想做的只有像鴕鳥一樣,看不見,聽不見,最終一手好牌玩爛了。



縱觀楊廣的一生,既不是荒淫無度的昏君,自然也不能算是事事洞達的明君。他有理想,有抱負,但是不會審時度勢,在錯誤的時間挑起了不必要的戰爭,輸掉了全副身家。在今時今日,我還無法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只能說他在眾多的歷史帝王之中更像一個真實的人。


水一白聊歷史


楊廣,不世之奇才,一時之罪魁,卻留下千秋功業,能遺惠於萬世。因此是中國歷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談及隋唐盛世時永遠繞不過去的名字。

楊廣的正確廟號諡號,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簡稱隋世祖或隋明帝。”隋煬帝“不過是反隋起家的李唐王朝對他的貶稱。他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這幾人一樣,同屬於在政治、軍事、文學、詩詞、領域,均分別達到當世一流水準,同時配得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幾萬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詩,也能勉強冠以“詩人”之名。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次子,初封晉王,美資儀,性敏慧,才華橫溢,得其父皇楊堅和其母獨孤皇后寵愛,二十歲時為南征伐大軍主帥,揮軍滅陳朝,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
之後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混一,終於取代其兄楊勇為太子,即位登基。
作為政治家,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營造東都洛陽,修建大運河,開拓絲綢之路;每一項都是功在後世千秋的偉績;
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胡曾: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
李利: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作為軍事戰略家,楊廣遣將出兵,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更親自率軍遠涉海拔數千米的高原,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至大業五年,隋朝國勢達到華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時期,戶口數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始超過。
作為文學家和詩人,楊廣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繞不過去的人物;所謂「起六朝敝,風骨凝然一洗頹風;新聲競作,為後世戲曲之萌芽;律體大進,又有以導唐人之先路」;《煬帝集》55卷,《全隋詩》今存40多首,實為閎麗壯闊的唐音前奏,在整個中國文學佔有重要地位,足可與曹操曹丕曹植這”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比擬。
歷代名家對楊廣在詩文領域的成就亦評價甚高,並不以其身死國滅、揹負惡名而淹沒。
《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一篇,雄邁高遠,千古佳句。

然而,也正是這種骨子裡的文人浪漫,要了楊廣的命,葬送了煌煌大隋盛世。

三徵高句麗之役,隋軍與其說是輸在戰場上,倒不如說是明明已幾次將敵方打得幾近亡國,卻輸在楊廣的虛榮心與荒唐決策上,才會屢中高句麗拙劣的詐降計,貽誤寶貴戰機。三十萬府軍精兵九軍盡陷,僅奔還二千七百騎,如此巨大的損失幾乎打斷了帝國軍隊的脊樑,才讓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楊廣的責任是怎麼也逃不掉的。

當隋朝國內民怨沸騰再難壓制,天下皆反,聲討其罪狀“罄竹難書”時,楊廣卻帶著大軍躲到揚州去看風景,更是骨子裡傷春悲秋的文人秉性爆發出來,再無從前徵青海越朔漠的膽氣和魄力,“大好頭顱,任誰斬之”,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怯懦、和苟延殘喘的絕望。

有為其此舉辯護者,說北方不可收拾,才力圖割據江南,坐觀群雄成敗,其亦不然。
莫忘記長安洛陽兩大都城、無數庫存府藏積累尚在帝國手中,李淵和王世充皆得之而為一方強豪。

楊廣將這些寶貴資源交於兩個年幼的孺子幼兒,猶如令小兒持重金於鬧市,直接放棄了自己身為帝國君主的尊嚴,甚至可說喪失了身為一個父親和祖父起碼的責任,沒有作為一個男人起碼的鬥志與毅力,眾叛親離為寵臣側近所殺,又何足道?

雖然秦隋一貫並稱,但兩朝實際情況大不相同。即使沒有秦二世胡作非為,換了扶蘇即位,離開了秦始皇的高壓,關東六國群豪一樣會反。秦朝中樞操作得好,也無非是將有生力量退回函谷關,回到戰國時期;
而隋王朝根本不該是個短命王朝,之所以二世即亡,與楊廣個人的施政缺失干係太大。隋文帝楊堅的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已經給隋明帝楊廣留下了足夠豐厚的遺產。
他接手了一個本該成就巔峰盛世的帝國,卻讓其短短十幾年便亡國,天下離亂,人口銳減四分之三。
【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通典卷第七·食貨七》
古往今來敗家到這種程度,雖胡亥趙高亦不能及。從這個角度說,楊廣因此被史官加以種種汙名、成為古今昏君暴君的著名代言人,亦絲毫不冤枉。帝王的祭臺正是如此無情和殘酷,若非自己治國無方,國破身亡,又怎麼會給後朝史官以修史汙衊的機會呢? 就如宋朝若也是二世而亡,所謂趙光義“斧聲燭影”殺兄篡位說也必會成為被廣泛認同的正史。
史官或許黑了楊廣如何弒父篡位,或許黑了他如何荒淫無道,卻絕沒有黑他如何喪師辱國,如何面對天下大亂束手無策,如何接手一個盛世卻令天下戶口四減其三。
他的水殿龍舟貫通南北的千古功業,又是如何急於求成透支民力國力,如何建立在千千萬萬黎民百姓的屍骨之上。只因這些皆是鐵一般的事實。
當然,為楊廣的才華橫溢卻謗滿天下的一生唏噓不已時,亦不得不感嘆,

若其在徵高句麗前便英年早逝,那該當是如彗星劃過歷史長空,短暫光芒無以倫比,留給後人無限遐想追思的何等天才帝王啊……

蒙曼《大隋風雲》:【文質彬彬,威風凜凜。只道是併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

眼看著,如畫的江山都喪盡,好頭顱也與那肝膽分。只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幾行煙柳掩孤墳。這才是,運河悠悠連今古,載舟覆舟俱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