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皇帝收复新疆军威正盛,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西伯利亚?

曹修兵


主要是觉得西伯利亚太冷,没啥用处。

很多关注历史的朋友会疑惑,明明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中国距离西伯利亚更近一些,为什么却是沙俄翻山越岭来到远东占领了它呢?近百年来无数人从历史、科技、人口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对此做出过分析,但很少有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或许出现这个结果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但是气候、技术和历史大势却是无法回避的三个因素。

如果仅从地理上分析的话,很多人会说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苦寒的西伯利亚寸草不生,实在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所以中国的农民对这片不毛之地没有欲望,久而久之让沙俄钻了空子。然而事实情况是,在中国农民看来没有价值的西伯利亚对于俄国农民来说同样没有价值,让中国人难以忍受的极寒天气对俄国人来说同样冰冷刺骨,导致俄罗斯捷足先登的原因绝非如此草率和肤浅。

从亚欧大陆整体来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抗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尽管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但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却长久以来地对华夏文明和斯拉夫文明保持着进攻态势。在火器问世之前,这些马背上的民族用弓矢和弯刀鞭打着依靠农业立国的中华和俄罗斯,这个时候无论中国还是俄国能在匈奴人或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苟且偷生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奢望挺进西伯利亚,占据对手的核心区域了。

但火药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形势发生了逆转,农耕民族转守为攻开始剿灭来自草原的强盗。热兵器不同于冷兵器,精密的工艺要求制造者具备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原料,而这些都是草原人不具备的,如果强行定居下来又会失去骑兵独有的战略机动性,所以几个回合下来,游牧民族败下阵来。其实纵观整个18世纪,都是满清和沙俄两个火器大国对游牧民族的联合打击,脱胎于莫斯科公国的沙俄为金帐汗国画上了句号,携带火铳和鸟枪的清军把准噶尔汗国赶下了历史舞台。

解决了游牧民族的威胁之后,西伯利亚留下的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呢?那要看俄罗斯和满清谁的实力更强,优势更明显。从地势上看,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把中国和亚欧的其余部分分隔开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只要在东亚地区赢得小组赛冠军就可以一劳永逸,而俄罗斯却需要跟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进行大赛区循环赛,长此以往其军力水平必然要高出中国一大截。

再者,从东欧平原向东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辽阔的西伯利亚,虽然距离大西洋沿岸越来越远,但是气候的变化却是逐渐递变的,俄国人沿这条路线进入远东虽然也会感到不适,但远不如中国人自南向北突然进入严寒干燥的极地气候那般不适应。最终双方在外兴安岭和黑龙江形成对峙线,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地缘格局的大致框架。


地图帝


对于这个问题先分析当时的局势,再分析原因。可以这样说如果现在的俄国没有了西伯利亚,那它将是一个二流国家。俄罗斯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面积大国,人口1.4亿多。而西伯利亚(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三部分)的面积约1283万平方公里,除了西南端外,整个西伯利亚几乎全部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人口约4000多万。对于俄罗斯而言,西伯利亚可谓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这里还没有被完全开发,这里的石油储量占俄国的一半以上,各种矿产资源、木材等极其丰富,有大片待开发的肥沃的黑钙土、褐钙土土地,淡水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在古代,西伯利亚并不是无主土地,这里生活着各种民族,北部有汉特人、开特人、曼西人、萨莫耶德人等,西伯利亚东北部主要有古亚细亚人等,西部和南部主要有突厥人和蒙古人,中部主要是雅库特人,东部则主要是通古斯人(属于满洲语族),等等吧,很多民族。古代的西伯利亚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更为紧密,唐代在边疆地区多设立羁縻府州,唐朝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很多地区都建立了有效统治,封这里的部落酋长唐朝的官职,这些部落则对唐中央政府进贡,唐朝皆“厚礼其使”。元朝时统治西伯利亚大部分,15世纪的明朝时,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和东北以北的广大地区,而西伯利亚南部则为蒙古游牧部族地。

而直到15世纪,俄国人对西伯利亚还是知之甚少的。俄罗斯人起源于东斯拉夫人中的罗斯部落,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主要受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所建立的钦察汗国所控制,到15世纪时,钦察汗国先后分裂出了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钦察汗国的汗王所统治的范围成为了大帐汗国。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大帐汗国获得了独立,结束了受蒙古人238年的统治历史。在此之后,莫斯科公国陆续合并周边其他公国,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俄国逐渐形成。沙皇伊凡四世(1547年—1584年)在位期间先后攻灭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重创克里木三个汗国。

1581年,俄国终于越过乌拉尔山脉,派出840人的队伍去进攻西伯利亚汗国,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最终灭亡。当时的西伯利亚汗国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最强大的政权,总人口大约有20万,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俄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铺平了道路。此后俄国人稳站稳打,在1637年,俄国人的身影到达了太平洋的鄂霍次海沿岸。

清朝与西伯利亚南部接壤,而俄国与西伯利亚隔着个乌拉尔山脉,为什么最后是俄国取得了西伯利亚而不是清朝呢?第一,这和后金(1616年—1636年)以及后来的清朝的基本方略有关。后金是明朝的女真族建立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本身就是明朝的指挥使,精通汉语。女真族本来就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其生活的东北及更北的地方在中国大一统王朝时期基本都是由中国的大一统王朝所统治。清朝人称西伯利亚为“雅库”,清人将雅库特部落游猎的贝加尔湖、勒拿河及叶尼塞河流域地区都称作雅库(今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为俄罗斯联邦面积第一个行政区)。对于雅库地区,其古代生活的民族为黄种人,其旧石器晚期的很多遗址与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很多共同点。在新石器晚期,中原地区的很多玉石制品及技术已经传播到了西伯利亚的雅库特地区。雅库地区很多民族的图腾与中原地区的图腾甚至很相似。后金以及清朝初期,通过招抚和战争的形式对雅库地区进行管辖,通过对蒙古部落的控制继而管辖西伯利亚南部,1636年,后金政府第一次对外宣布:后金国,“东渐于海,西柢汤古忒 ,北至北海,各国归附”。然而后金政权的统治者和历代中原政权的统治者一样,对当时苦寒的西伯利亚并不感兴趣,他的目标并不是苦寒的北方,而是南方,是要取代明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国中央王朝,后金政权(清朝)对全国的有效管辖是逐步建立的,蒙古、中原地区、江南、西藏、新疆都是其统一的目标,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

1636年以后,原本并不搭界的俄国与清朝开始发生冲突,俄国人对黑龙江流域开始侵袭,1685年终于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清朝取得胜利。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地区,当时清朝的实力要大于俄国,因为在当时的地理和交通条件下,俄国在西伯利亚的驻军很少,以当时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人口与生产条件,根本就养活不了很多军人,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也无法通过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地运送粮食。并且俄国人也是刚刚到达西伯利亚,而东北本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可谓近水楼台。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承认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然而在谈判过程中,清政府多次提出以“雅库”为界,清朝谈判代表索额图要求以勒拿河到贝加尔湖一线为界,以西属于俄罗斯,以东属于清朝,这本来就是清朝的势力范围。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当时最急迫的事情是对付准格尔部的葛尔丹,所以最后清朝做出了让步,条约三种文字版本(拉丁、俄文、满文)在表述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果清朝当时的战略是“南北并进”,坚决不丢弃清朝在西伯利亚的传统势力范围和管辖区的话,以当时双方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实力来衡量的话,清朝是能够保住其传统势力范围的,但是历史没有假如,不能苛求古人。

1759年,乾隆皇帝彻底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自此清军平定天山南麓,清朝统一的天山南北,此地在当时是清王朝最新得的土地,取名“新疆”。自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就一直飘荡在中原之外,1000年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王旗再次插上了天山之巅,此时清王朝的国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此时的清朝国力正盛,军力正猛,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西伯利亚?乾隆皇帝和其祖宗努尔哈赤以及其祖父康熙帝的方略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不会为了当时中国人所认为的苦寒之地西伯利亚而兴师动众的。

再看俄国,当时西伯利亚对俄国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西伯利亚的皮毛,其次就是西伯利亚南部狭长走廊的农业土地,其实西伯利亚并非印象中那般寒冷,西伯利亚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区气候相对温和,这里适合游牧和农耕,而西伯利亚最广大的北部和东北部则非常寒冷,很多都是永久冻土地带,这里人烟非常稀少,在古代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从事捕鱼和狩猎。现在西伯利亚的人口就主要集中在其南部狭长地带。当西欧的列强忙于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时,当时的俄国实力还比较稚嫩,不足以与英法等国在海外争锋。当时的俄国西部就是欧洲列强,南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越过乌拉尔山脉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就是其最佳的殖民地,仅仅在1586年,俄国在刚夺取的西伯利亚西部地区就取得了20多万张貂皮、1万张黑狐皮、50万张灰鼠皮,以及很多银鼠皮和海狸皮等,通过些高档皮毛俄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为逐渐成为欧洲列强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积累。

第二,统辖力的问题。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西伯利亚的严寒程度,往西伯利亚运粮食基本很难,而当时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人口极其稀少,当地所产的粮食十分有限,所以当时俄国在西伯利亚的驻军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俄国把西伯利亚东边的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原因之一。直到1891年始建,1916年全线通车的全长9332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后,俄国移民才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假如是清朝,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以当时的条件也无法大规模驻军。如果当时的西方列强对西伯利亚感兴趣的话,估计当时俄国很难完全守得住,估计会出现列强分割西伯利亚的局面,但是当时的西方列强对这一苦寒之地并不敢兴趣,俄国当年出卖阿拉斯加时,基本没人问津,最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

第三,民族的问题。女真人虽然是以渔猎为生,但是却深受中原的农耕文明影响,特别是在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并逐步建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农耕文明的影响也开始深入其骨髓。农耕文明在土地扩张方面具有保守性,对于不适合农耕的土地不感兴趣。当时的沙皇俄国是一个主体民族政权,扩张就是历代俄国沙皇的目标。而清朝则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女真人在全国所占的数量有限,当时的清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大一统王朝内部。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古人,不能苛求古人,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欢迎指正评论与关注


十三叔看历史


谈到清朝前期,没人能够否定它的功绩。前清时代一直是锐意进取的,在继承明朝原有疆域的情况下不仅收复内外蒙古,西羌,西藏之地,到乾隆时期连带着西域也给收复了,武功军威之盛可以说是自安史之乱千年来所未有,既然清朝大军势如破竹,武功天下无敌,为什么乾隆不乘机北伐收复西伯利亚呢?



(清朝全盛时期地图)

一劳师远征,军疲民乏。

西域是从汉朝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领土的,一直到安史之乱因为唐朝的中衰才独立出去,再到清朝收回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其间历经宋元明三朝,不是没有能力收回,而是实在太不划算,因为西域之地实在距离中原太远,中央集权难以到达,所以历朝历代都不愿意触及。也就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想要超越前朝才做出如此举动,虽然说西域是收回了,可清朝本身也是惨胜,光粮食补给线都已经拉扯了几千里,可以说是惨胜如败,如果这个时候去远征西伯利亚,胜利还好,如果一旦失败就会把天山南北的内外西域也丢失掉,乾隆皇帝考虑到实际情况才下令撤军,不染指西伯利亚。


割据新疆首领葛尔丹像

二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利用价值不大。

中国古代一直就是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所生活繁衍的区域也就是限制于长城内外的汉地,西域以及内外蒙古之地都已经是普通百姓无法想象的地方,更别说西伯利亚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心中观念是认为:只有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才是有用的,漠北和西域之地都只能用来放牧了,西伯利亚更是冷的人都活不下去,因此乾隆皇帝考虑仔细后也认为那片土地可有可无,反正地盘已经那么大了,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不少,更何况那种地方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呢?


乾隆皇帝戎装图像

三中国人自古爱好和平,仁义为先。

兵者,国之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从先秦时代的儒家开始,中国人就是不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更多的读书人认为对待四方蛮夷应该用怀柔归化的手段使他们臣服,而不是一味的杀伐,乾隆皇帝的西征本就已经遭到了许多读书人的反对,更别说放任皇帝北伐西伯利亚了,因此,广大儒生的反对使得乾隆皇帝暂停了对北方的征伐。

今天的我们看待古人犹如古代的人看待更古。他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们替他们惋惜,但这也是于事无补,虽然说失去西伯利亚是一个心结,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使得国家强大起来,未来收复西伯利亚未尝不可。


无根树花正孤


一,不值得;二,打不起。

清朝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吏治”帝国,并不真正热衷于开疆扩土,维持自己政权财富中心地带的“安全区”建构,以及在意识形态上寻求合理性的“万邦来朝”,是他们对于边疆战争的最大动力,其核心关注点,永远是对内的,因为帝国庞大的体量,能够推翻帝国王朝的,只能是内部的反对者。

对西域准部的长期战争,与其说是清朝的主动扩张,不如说是对于皇太极时代建立起的北方蒙古诸部“安全区”的巩固,准部的东来,让清朝皇帝这个蒙古诸部的共主大汗,感到了蒙古帝国再兴的威胁,而以帮助抵御西来者的名义,将原本只是松散臣服的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整个帝国的北边防御体系,才是真正的目标。

所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打时停的西方战争过程中,清王朝完成了在漠北驻军、派官等一系列的实质性统治布局。

而当漠北的篱笆扎完,北方的沙俄、西方的准部,就成为新的防御目标,而为了将帝国从隔三差五的防御战争中解脱出来,一举消灭准部,也就成为乾隆君臣一个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所以,到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终于消灭了准部,准格尔部的首领阿睦尔撒纳只身逃亡沙俄在哈萨克的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并死在那里。

此时的清政府内部有大臣就提出不可因一人的缘故导致与俄罗斯的开战,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驳斥,勒令俄国交还,而俄国也就范了。

这之后的的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则一直进行平定天山南麓的战争。

到乾隆二十五年,俄罗斯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俄驻兵和宁岭等四路,声称要与清廷分界,乾隆的对策就是派兵驱逐,之后,对于屡屡挑衅的俄罗斯祭出了杀手锏:

贸易禁运,关闭互市。

雍正六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市场。后来因为俄罗斯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罗斯人在边境抢劫,乾隆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为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五十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这总共15年间,清朝对俄罗斯在恰克图、广州,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的手段,逼迫俄罗斯就范,获得了成功。

也就是说,对于漠北蒙古和东北地区老巢的“安全区”,清朝已经“自认为”摸到了俄罗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无穷无尽地占地盘,而是靠贸易就能打发,保持和平,也就不需要搞什么“防御性进攻”。

至于说打不起,是因为清朝曾在康雍乾三代,三次派遣八旗亲贵的专使使团去莫斯科、圣彼得堡面见沙皇,通过各国的传教士,也能够了解到俄国的武备情况以及疆域,也就是说,明白对于这样一个地跨万里的大国而言,清政府没有像准格尔战争一样犁庭扫穴的可能性,面对的就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比如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就说过:

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俄罗斯不是一个小国,要对它动手,清朝就要做好在中亚、蒙古和东北三线出击的准备,而通往西域本身还有沿路的州县、人口、贸易线可以依托,一旦战场外推,无论是新疆还是蒙古、东北,全都是人口稀少的贫瘠之地,相当于要从前进后勤基地再跨越几千里之遥才能到达战场,这个运输线的维持,就是海量的成本,而如果前方军力不足,则战败反复,成本更大。

所以,本质上,无论清朝想不想对西伯利亚用兵,都没有什么卵用,打不动,也打不起。

更何况康熙时代面对的只是一群哥萨克冒险家,这个时候,俄国已经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到乾隆晚年时,沙俄的统治者已经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女皇的眼中,乾隆不过是一个野蛮的鞑靼人首领,对于那支让欧洲震撼、几乎灭亡奥斯曼土耳其的俄军,清军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


刘三解


从军力分析,从努尔哈赤在辽东起步,一直到乾隆收复新疆,满洲经过100多年的扩张,已经到达了军力极限。

清朝正如后来的英国马戛尔尼勋爵所说的那样,除了在鞑靼军队以外,其他军队都担负着警察,狱卒,收税,管理仓库,甚至是管理船闸,在河流,路边站岗等等任务。“一句话,这些士兵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民兵。”

马戛尔尼勋爵称,他们更像农民而不像军人。他们更多是在和平时期起作用,但缺乏战争要求的勇气和纪律。”

清朝远征的主力还是八旗军,以及一部分精锐的绿营兵,比如陕甘绿营。其他绝大部分清军,都是类似民兵这样的组织,没有多少实战能力。清史稿统计,八旗军的实际兵力,包括包衣佐领,为士兵12万人。

驻防在北京,杭州,成都,西安,南京的禁卫和驻防八旗,一是难以长时间调动作战的,二是战斗力下降比较快。唯一的机动部队,就是驻防在东北和北方长城附近的2万八旗军,还有1万蒙古军。马戛尔尼勋爵称,打仗时,皇帝并不指望这些平庸的“钉子”(绿营),而指望他的满族的“旗”。

在乾隆时期收复新疆以后,又将3万机动部队当中的,1.5万八旗军部署到新疆驻防。也就导致,八旗和蒙古机动兵力已经降低到了一万多人,这些部队是不能再动的,毕竟是唯一的机动野战力量。从军事角度来说,满清的军力已经到了极限,已经不可能对任何大目标进行远征。


深度军事


错.恰恰是因为那一仗胜了,但是康熙心里比谁都清楚,那是惨胜如败,那么多的军队打几百个劫匪毛子兵都费了两年多费时费力费钱粮.正因为如此按常理更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倘若有一天沙俄撕毁条约大军南下,那整个大清帝国不是要亡国灭种了吗.但是这个所谓康熙大帝并没有这么想,康乾祖孙三代都没有这么想,这些恰恰是让人瞧不起的地方,皇帝却丧权辱国,那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还不就也跟着丧权辱国了吗.连与沙俄一较高低的胆量都没有,这能让人服吗.即便签条约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也得应该知会自己子孙知会满朝文武知会整个民族国家,让大家铭记于心努力奋进积蓄力量待机一雪国耻.但是我们这位尊敬的可爱的圣祖仁皇帝康熙大帝及康乾祖孙三代都没有这么做.充分体现了康乾祖孙治国其实还欠火候,尚未彻彻底底的把自己把整个家族整个满族溶入溶进整个华夏民族大家族之中.这些需要一定的悟性,有了这个悟性可以让你平添豪气和胆量,尤其是当你君临天下那一刻..


东东抢夺高地


这个问题和之前有人问的,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一样,都是过高的估计了满清的能力,过低的看了沙俄了。


自从康熙和沙俄签订了将贝加尔湖区域让给沙俄的《尼布楚条约》后,满清认识到了,自己基本是没有和沙俄作战的能力的。

在前边的雅克萨之战中,康熙以五千八旗精锐(有资料说是20000人)围剿几百个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内的土匪兵和一个匆匆建立的小城堡足足打了两年,以此时尚未衰落的满清军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备了大将军炮(射程远于俄军火炮)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令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损失。

当时的沙俄,兴办西式大学,出版份报纸,改组了保守落后的东正教,大力倡导文化、科研的言论自由。拥有众多的世界水准的文化和科技人才。沙俄军队和西方各国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其舰队拥有先进的战船,陆军配置近代火枪和火炮,向西败了军事强国瑞典,向东,沙俄逐渐的将触角扩展到了中国的边境,其军事实力真的不是所谓兵威正盛的乾隆可以应付的了。

之所以当时没有爆发中俄战争,只是因为沙俄当时的重心在欧洲,所以当时并没有举国朝着满清南下,在他稳定了欧洲边境之后,沙俄已经拥有了光靠着输送到远东军力就能席卷东北,兵临山海关实力,事实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国之心正在实施,这支力量一旦和满清遭遇,恐怕胜负很难预料。


而乾隆收复了新疆,是集他父,祖三代共同努力的,而他之所以能收复新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准格尔内乱,否则凭他的能力能不能收回,还是很难说的。当新疆平定以后,朝野上下对其的认识就是,偏远地带,是在是不好控制,甚至还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又怎么会去打西伯利亚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


满清对统治着的汉地十八省事实上已经心满意足了,这是全世界都数的着的肥沃土地,而他们之前居住的地方已经很是寒冷不堪了,再往北去,满清是没力量,也没有兴趣去打,就算打了也不一定打的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满清不去西伯利亚的原因。


关河南望


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太不切合实际了,西伯利亚这块土地好像只有元朝的时候才纳入中国版图吧?


照这个意思顺势说下去的话,满清是不是就应该将当初横跨欧亚的元朝曾经统治过的疆域悉数尽收自己囊中了?另外,“收复”这个字眼放在这里的确是个极不严谨的词汇,西伯利亚地区貌似也不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啊,那么既然如此,“收复西伯利亚”又从何谈起呢?


综合对题目剖析开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来理解题主内涵之意:百年前乾隆皇帝为何不乘着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胜利气焰而一并将西伯利亚攻占下来,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1757年,正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率军亲征最终以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为标志,宣布了对新疆的主权收复。


众所周知,新疆西北部与西伯利亚地区隔山而望,而且西伯利亚之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类资源。西伯利亚的存在,简直就是供养国家的宝库的存在,那为什么乾隆帝当时不选择跨越群山、攻占西伯利亚呢?在此,我说句题外话:如果如今的俄罗斯丧失了西伯利亚,那么根本称不上一个发达国家!


其一:满清“汉化”,扩张不利


这一点主要所提即为民族文明的因素,虽然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是满族人,而且满族历史上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游牧民族,但是自公元1644年入关统一全国后,满族的汉化程度那是相当高的,因为满清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要深入分布于全国各地去控制,所以说原本游牧文明的习性要泯灭许多。


另外,农耕文明重新植入了满人的骨髓,而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就十分保守,根本不具备对外扩张的“天赋异禀”。反观西伯利亚地区,说它是极北、极寒之地丝毫不为过,根本就不值得满清去接手!


其二:沙俄盘踞,国力消耗


这点原因总共包含了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当时的西伯利亚已经为沙俄所盘踞占领,如果乾隆帝誓要跨越天山南麓,转而攻占西伯利亚的话,那么势必会引起沙俄和满清的枪炮相向;


另一方面,当时的清军虽然刚刚收复新疆,具备士气上的优势,但是战之所耗也是和异常棘手的难题。


公元1581年,沙俄开始跨越乌拉尔山去进攻西伯利亚汗国。公元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最终被沙俄所攻占。当时的西伯利亚大约盛有人口20多万人,伴随着贪婪沙俄的入驻和稳扎稳打,西伯利亚当时已经成为了沙俄“西南扩张”和“向南扩张”的前沿阵地了,实力绝不可小觑,如果清军冒然进犯,势必会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公元1689年,康熙帝为了北方边境的安稳,不得已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竟主动退步让地于贪婪成性的沙俄;公元1727年,雍正帝同沙俄再次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宁愿丧失贝加尔湖以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谋求边境和平。



这两次条约同晚清的丧权辱国的性质并不同,之所以清帝会同沙俄签署这些条约,那就是迫于清朝国力和天下民生的影响,才主动退步,以谋求和平。康熙如此、雍正如此,如今乾隆造成了收复新疆、收复台湾的领土问题,面对北方雄踞的沙俄,乾隆帝依旧秉持着“和善、和平”的态度去对待。


历史总探长


在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相比,哪个更加厉害呢?我想大家会回答康熙比较厉害。为什么呢?因为康熙八岁登基乾隆25岁才登基,康熙十几岁就从权臣鳌拜手里夺得大权,开始了清政,康熙做了很多稳定大清帝国强盛的事情。首先是平定三潘,消灭新疆的噶尔丹强大分裂势力,收复台湾一统天下。大清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一中原。康熙时期的清朝正在走向强盛时期与乾隆时期相比。康熙皇帝都没有从俄国人的手里收回西伯利亚,乾隆皇帝能超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能力吗?乾隆皇帝时期中国已经落后了沙皇俄国,虽然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但是清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何况有康熙时期的尼布楚条约以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作为十全老人居功自傲的乾隆皇帝,不可能做出违背条约的事情。因为这是他祖父与父亲跟沙皇俄国签订的两国之间的边界条约。在她看来祖父与父亲放弃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一块不毛之地。不值得大清国拼尽全力以沙皇俄国力战到底,划不来。因为大清国的版图已经够大了。治理起来的难度也很大。在乾隆皇帝的眼里能平定新疆叛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做出有为祖父与父亲签订条约的事情,我想乾隆皇帝不可能去做的。因为他要做到十全十美。再加上中原王朝,以农业为本,西伯利亚地区属于寒冷地带。不适农业发展,弃之又何妨?就是我们太重视的农业忽视了战略的眼光。才造成我们有机会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变成沙皇俄国的口中肉盘中餐。就是因为以农为本的封建王朝目光短浅。


铁木真165163663


乾隆皇帝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他从登基开始就一直过得十分惬意,和清朝入关时的景象不同,在乾隆时期,清朝的政局和边关战事等都趋于稳定,所以乾隆皇帝才有大把的时间吟诗作对,还经常去江南玩玩。但是也不能说乾隆一直都安于现状他,他曾经将新疆收复回来,算是他在位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那么在乾隆时期国力鼎盛,为什么不趁机去收复西伯利亚呢?


一、乾隆时期的朝廷军队鱼龙混杂

其实在清朝入关时,八旗军队的实力还是十分强悍的,也为满人入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位皇帝登基后,八旗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已经无法和入关时相比了,而且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也可以用鱼龙混杂来形容。这是为什么呢,当时有一位来自英国的勋爵就道明了实情,在他看来,虽然当时大清对外宣称兵力强悍,但是对于这些士兵有一定了解后就会对此嗤之以鼻,虽然朝廷军队不缺人,可是这些士兵不仅负责打仗,他们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有的担任狱卒,有的担任库管等职位。也就说,平时没事的时候士兵所作的事情和打仗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需要他们上战场时倒是可以充一下人数,但是战斗力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二、乾隆皇帝的朝廷军队过于分散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由于当时很多军队都被派到各处去驻扎,所以即便当时朝廷有十二万大军,可是在关键时候能顶用的只有两万而已。乾隆皇帝一直都以八旗军作为朝廷的骄傲,当然也有部分精锐绿营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士兵都缺乏战斗力,他们更像是兵民,在上战场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当时十二万大军分别位于杭州、成都等地,所以如果朝廷想要动用兵力作战,需要临时调派,将士兵抽调走之后边关就失守了,就算这些军队可以成功收复西伯利亚,但是边关也容易陷入到战乱中,到了那个时候只会给朝廷带来更多危机。


不仅如此,后来乾隆皇帝在完成新疆的收复工作后,还将八旗军队缩减到一半,让其中一部分八旗军队驻扎在新疆,这样也导致兵力缩减严重,想要对外征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