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就是好多人明明在大學裡的時候平平無奇,可是為什麼走上了社會以後卻發展神速?
而有些人在大學裡的時候學習、學生工作、創業樣樣拿手,堪稱學校裡的風雲人物,可是走上社會之後,卻跟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10年之後徹底走向平庸?
總結下來,我認為後者起碼有以下幾點沒想明白。
走錯賽道的努力
註定徒勞無功
儘管我們都很看重堅持的可貴,但並不是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努力。
雷軍曾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同樣的道理,找不到風口的人,永遠飛不起來 。
比如馬雲當年在家裡帶著十八羅漢創業,說真的當年這十八羅漢並不算是最頂尖的人才,但是因為押對了阿里巴巴和電商這條船,個人價值得到了火箭般的提升。
如果他們沒有找到對的賽道,那麼即便他們很有成就,可能也不會像現在的成就那麼大。
比如在電氣時代,你再怎麼努力的推銷煤油燈,銷量也不會增長。
所以如果你努力了很久,卻依然沒有收穫,那你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走錯了賽道?
一方面,在這些註定消亡的行業裡,你再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就像我曾經在北京地鐵十號線看到的一位大叔在賣某京報,沒走幾步就跪下,央求乘客說“幫幫忙吧,看看報紙吧。”
但是每天賣出去的報紙仍然寥寥無幾。
如果說一個行業裡的一個優秀產品,在你磕頭下跪央求人的情況下還賣不出去,那麼就說明這個行業已經走上落日大道了,你所有的努力都將成為無效努力,還不如儘快換一個賽道,重新起航。
另一方面,就像李嘉誠說的,真正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你躺著都能賺錢。如果你所在的領域需要經歷血一般的廝殺,才能有小小的成就,說明你很可能選錯了賽道。
因為你對未來的掌控能力實在太低了,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風險太大面就難以突圍。
比如你跟騰訊在社交和遊戲領域競爭,跟阿里在電商領域競爭,跟百度在搜索領域競爭,賽道本身問題不大,但是你卻依然很難超越。當年幾乎BAT所有的追隨者都在這三個領域展開競爭,除了還活下來幾家垂類電商網站,搜索和社交創業公司幾乎都被吃了個毛幹爪淨。
所以前一段時間一個朋友說要找我聊一聊他的一個創業項目,我一聽說是社交類的項目就拒絕了他,因為成功的可能性實在太低了。
選賽道的問題是人生第一大問題,走錯了路,再怎麼努力也註定白費。
缺乏價值導向的努力
註定徒勞無功
曾經有很多讀者跟我抱怨過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我起早貪黑的拼命工作,但既沒有升職,也沒有加薪?
每次碰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反問對方一句,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為你的目標做出了什麼努力?
絕大多數人甚至連目標都沒有,何談目標導向?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全部成了體力勞動,工作十年的人在第一年就已經再無寸進了,後面九年全部都是在重複第一年的工作,這樣的辛苦有什麼意義?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你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而高看你一眼,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就是價值本身。
任何不產生價值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說起來殘酷,但卻是事實。
我之前帶過一個策劃團隊,為東部某縣編制一份產業規劃。地方政府認為當地有幾家婚慶產品製造廠,因此想要依託這幾家公司大力發展婚慶產業,要求我們在制定產業規劃的時候務必將這個產業加入其中。
拋開其他一切外部因素先不談,根據市政府統計局提供的數字,這個縣的婚慶產業的年人均生產總值只有區區6萬元。
作為一個東部經濟大省,假設每個工人月工資3000元,個人年工資就達到了3.6萬元,加上相應的福利保障、稅收(還沒有加入生產成本),均攤到每個人身上的費用就已經遠遠高於每個人生產的價值了。
如果是這個統計數字是真的,那麼這個行業無疑是面臨嚴重的虧損,未來能有多大前途?
忽略了目標的努力沒有價值,不為目標服務的努力也一樣沒有價值。
缺乏規律研究的努力
註定徒勞無功
如果你的行業依然在快速增長,機會數都數不過來,但你拼命工作卻始終抓不住任何機會,那我建議你停下來好好研究一下這個行業運轉的規律。
只要你真正發現了行業運轉的規律,向最要害的地方發起衝擊,那你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這是一條規律從我們讀小學開始,就應該認識到:當你在準備一場考試時,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一定是通過研究答案,發現知識在考試中的價值分佈,看什麼應該學,什麼不應該學,然後思考這些考題是如何運行的,內在的邏輯是什麼。
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是這麼做的,他們進入到一個領域,就進入所謂的“埋頭苦幹”狀態,採取一種大水漫灌的學習和工作模式。他們既不考慮輕重,也不考慮緩急,更不用說思考這個領域的運作方式了。
這種全面出擊的方式事倍而功半,全軍出擊散攻多處的效果就不如就中全力,先攻最重要的要塞。
拼命三郎誰都能做,但是在這之前先動動腦子研究一下行業運行的規律吧。
不懂得止損的努力
註定徒勞無功
如果你所處的行業已經日薄西山,又或者你嘗試過高效工作,但是依然一無所得,那麼我建議你立即止損吧,因為繼續在這個賽道上折騰,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許多國企工人,在意識到企業發展無望的時候趁著企業還有點錢,早早買斷了工齡,拿著這一點補償費下了海,其中好多人致富了或者過上了小康生活,這一部分人相對日子好一些。
而那些等到企業破產被迫下崗的工人,既拿不到多少補償費用,又面臨著大批工友的競爭,很難找到工作,又缺乏其他謀生的手藝,日子就相對難一些。
這就是因為看到了危機,卻沒有想辦法止損,更沒有把“危”變成“機”。
當然止損也是有講究的,既要儘可能的讓你過去的經驗、知識、人脈繼續為你服務,又不能讓這些東西束縛住你,影響到換工作的效果。
我認為阿里巴巴前CEO衛哲說過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那就是“換崗不換行,換行不換崗”。就是如果你要換一個新崗位,那你就不要換行業,如果你要換行業,那就不要變換崗位。
衛哲的經歷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畢業後進入了申銀萬國,後來歷任任萬國證券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普華永道高級經理、東方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這一系列的經歷都是在金融機構擔任要職。後來他藉助自己在金融機構的履歷進入零售行業,但是擔任的職務仍然是跟財務有關的職務,2000年出任百安居(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兼財務總監。
衛哲後來的經歷大家也都知道了,2006年他成為阿里巴巴第一個高級職業經理人,成為阿里巴巴的執行副總裁。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不要浪費自己之前的積累,即使到了新的領域、新的崗位,也能夠迅速地掌握要領,快速崛起 。
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要,看自己是不是需要轉換賽道,繼續借助自己之前的積累發力,而不是盲目的變換,看到那個行業發展好,看到哪個行業賺錢多就投身哪個行業。
----------歡迎評論留言-------------
閱讀更多 領袖之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