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原创丨秋养收,学会“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


原创丨秋养收,学会“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眼下,随着立秋和几场秋雨的到来,“秋冻”的季节又来到脚下了。那么,为什么要秋冻?究竟该如何秋冻才能更好的维持自身的健康呢?

秋冻是什么理儿

有关“秋冻”,并不是秋天挨冻的意思,而是指在初秋季节,天气稍显微凉之时,无需过早的增加衣物来“御寒”,秋季到来之后,气温是一点点变低的,而人体的温度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并降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需通过一定的体育运动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来适应逐渐下降的温度,同时还能增强身体对即将到来的寒冬低温的应对能力。如果,在初秋季节到来之时,过早的增加衣服,不但会影响身体新陈代谢的水平,还会降低冬季抵御寒冷的能力,于身体的健康并无益处。

虽然适度“秋冻”有益于身体健康,但也要讲求一个“尺度”,因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秋冻”,并不是整个秋天都适合“秋冻”,更不是身体所有的部位都适合“秋冻”。

“秋冻”应顺应天时

立秋之后,天气会逐渐变凉,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天气也会一天比一天冷,在这样的初秋季节,温度较夏季低了许多,但仍未到“冷”的程度,这样的环境下,是“秋冻”的最佳时间。但到了晚秋时节,即温度下降明显,早晚温差加剧,户外早晚气温甚至降低到了10℃左右时,“秋冻”则应该停止,并应及时、适量的增加衣物进行保暖,否则很可能会引发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四个部位要捂好

人体有的部位是并不适合“秋冻”的,在秋天到来后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如双足、腹部、肩膀和颈部。民间一直有“脚冷冷全身”的说法,双脚若受冷,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也会使得疾病有机可乘。当人的腹部受凉,则易引起胃的不适,甚至会有疼痛感,尤其是有胃部疾病或胃功能本来就低的人,更需多加注意。而对于女性而言,腹部受凉还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状,尤以经期女性更为明显;人的颈部如果受凉,不但会引起颈部血管收缩,从而容易诱发脑部疾病,还可能会引发带有肺部症状的流感;而又因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比较脆弱,若受凉则很可能会导致其受伤。

 五类人群不宜“秋冻”

慢性胃病患者:人的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不但稍有不慎就会着凉,还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复发,严重者还可能会引发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呼吸道疾病患者: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患者不宜“秋冻”,因为人的气管对于低温极为敏感,气温微变就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刺激,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气管、支气管炎或小气道痉挛等疾病。

关节炎患者:患有关节炎等疾病的人,关节受寒后,不但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还会加重原有的关节疾病的病情,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走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体的血管对于寒冷的感应非常敏感,受其刺激后,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加速收缩,使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从而引发血压升高、心脑符合加重等症状的出现,严重的可能还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有血管神经病变,如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等,而低温的刺激不但可能会加重糖尿病自身的病情,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微循环障碍,从而加深患者的血管神经病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