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这样逼孩子有教养,实际上是在伤害他

有人说:“穷养富养,不如教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养是我们最不能忽略的一点,为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父母也最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孩子,所以在很多问题面前,我们过于强调要礼貌、忍让和克制,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一、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不懂事


不打招呼的孩子,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

说到底还是父母跨不过去自己的面子。

我曾在饭局上遇到过一个孩子,一进门就被父母催着打招呼,接着被一群大人围着问:你叫什么呀?多大了?几年级了?

孩子一边往后缩,一边戒备地看着,父母顿时觉得十分没面子,开始指责孩子:“这孩子,叔叔阿姨问你话呢!没礼貌!”

孩子低着头半天也不说话,等大人话题不在围绕自己,才抬起头。

像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不像嘴甜的孩子那么受人欢迎,即使有个温柔细腻的心,也常常被误解成不懂事、没礼貌,他们屈服于这样的标签,变得更加内向和自卑。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有意无意地逼着孩子外向。

在大人看来,打招呼能有多难?动动嘴皮子而已。但是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场合,遇到陌生人,本能地感到害怕和退缩。

打招呼固然是一件很礼貌的事,但也要给孩子时间。


这样逼孩子有教养,实际上是在伤害他


二、不会分享就是自私小气


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小区里,有个孩子拿着一小袋糖果,有个老奶奶过来逗孩子:"能不能给奶奶吃一个啊?"孩子撇过脸,不理。

旁边的妈妈说:”宝宝,分奶奶一颗!”

“不要!”

“会分享才是好孩子”

“妈妈讨厌!奶奶讨厌!”

“怎么这么小气!”

孩子急得哭了起来。

这样逼孩子有教养,实际上是在伤害他


孩子懂得分享,所有大人都喜闻乐见,似乎这能反应孩子有教养,家长教得好。

然而事实上,孩子6岁前,会不会分享主要是由年龄特征决定,而非品德问题,更不是大人口中的自私、小气。

对3、4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很困难的,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来说就是珍宝,也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迫他分享,就和抢夺一样,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分享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它的前提应该是自愿和快乐的。我们日常可以多鼓励孩子分享,但这个决定权在孩子,而不在大人手上。


三、哭就是脆弱不禁逗


很多大人都执着于逗孩子。

典型的是:

“妈妈不要你了!”

“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喜欢你了。”

“去打你妈妈一下, 我就给你糖吃!”

结果,孩子被逗得哇哇大哭,这还不是结束:

“哟,还哭了?你怎么这么较真?”

“阿姨逗你玩呢,这孩子真不禁逗!”

“你还说不得了?”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简单来说,我吓唬你、骗你、羞辱你,但你不能哭。

中国的父母好面子,怕伤感情,即使知道逗孩子不好,也碍于情面沉默不言,甚至有的父母也认为:经不起玩笑的孩子,太脆弱,太娇气。

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在这过程中所承受的愤怒、不安和绝望。

武志红曾说: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很多人都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有灵魂的生命,平等地对待和尊重他们。


这样逼孩子有教养,实际上是在伤害他


我们希望孩子落落大方,嘴巴甜,有教养,这样的孩子更能受欢迎,这本身没有错。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长期的引导和以身作则。

千万别为了所谓的礼貌,而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