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關於入帖的問題,無非是通過讀,臨,較,背,反覆交替,直到把一本帖能基本準確的的寫出來。入帖的方法和路徑,各種書法資料,網上文章很多,觀點和方法基本趨於一致,再說無非是重複。

入帖是學習書法的前提,只有入帖,方可論以出帖;出帖是學習書法的終極目的,是建立個人書法風格的必由之路。只有出帖,入帖才有意義。只講入帖,不講出帖,是食古不化,為書匠,為書奴。但一味強調出帖而忽視入帖,則是進退無據的信手胡來。只有先求入帖,後求出帖,二者緊密聯繫,接續遞進,才是學習書法的王道。

在出帖這個關鍵的問題上,一些文獻和書法名家大家的說法,都在顧左右而言他,提不出什麼明確的路徑和方法,更沒有什麼快速通道和方便之門。

必須老老實實的臨這個,臨好這個再臨那個。甚至強調遍臨百家,博涉古今。這些看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基本上都是正確的廢話,不但是無用的,甚至是妄語欺人的鑿空讕言。這隻說明一些人的隨眾附和,也說明其目光的短淺,思想的空乏,思考的缺失,理念的陳舊,方法的老套。這些故作高明的陳詞濫調,出自前輩名家之口,就會影響甚大,讓人學用無所適從,更使人將出帖視為畏途。

“快樂書法營”在多年的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對如何出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體認和方法,實踐證明也是非常實用快捷的方法,願與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分享。識見淺薄,謬誤難免。但作為一個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不揣淺陋,願與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分享。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歡迎討論留言。

一、選擇好入帖的法源,與出帖的關係至關重要

在書法入門的法源選擇上,在將來的長遠發展上,正確的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

1.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皆可直接取法學習。

書法實踐證明,五種書體,各有其不同點和難點,學會一種書體,不可能通會另一種書體。即使人盡皆知的所謂唐楷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但學會歐陽詢,仍然不會顏真卿;會寫三五種唐楷,還不會寫行書,草書,也不會寫篆隸的人,比比皆是。這裡,我們不展開討論這個問題。只說明一點,喜歡什麼書體,就直接學習這一書體,不要受世俗的影響,非得人人去學習楷書不可。這樣可以直奔主題,少走彎路。

2.儘量選擇動態的,開放型書體,慎選靜態的,閉合性書體。

楷書,尤其是唐楷,入帖就是出帖。寫準確就到頭了,也就等於出帖了,不存在出不出帖的問題。尤其是歐陽詢,柳公權楷書,是完完全全的閉合性書體。在筆法,字形上,他們把自己創立的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使後學沒有一絲一毫改動,創造,發揮的餘地。學習這類書體,必然會亦步亦趨走向複製古人之路。從學成起,如果不想大破大立,就終生當古人的肉體複印機。

但同是靜態字體的楷書,褚遂良,顏真卿,智永,趙孟頫以及千姿百態的魏楷,就皆可為範。其他書體類推。如篆書的鐵線篆,隸書的《曹全碑》等等,皆應慎選。

3.晉唐宋為基,秦漢與明清為用,遠近基因的雜交優勢才是真正意義上出帖的首選路徑。

事實證明,在同一種東西里生變出新的東西,可能性極小。在書法遺存中,較遠的秦漢和相近的明清是兩個富礦。在出帖的路徑選擇上,取其兩頭,融會中間是個好辦法。

選擇晉,唐,宋任意名家的法書為基,基本掌握了他的技法,再以自己的審美好尚和趣味,或遠追秦漢的雄渾博大,重穩質厚,近接明清的無拘無束,放情任性。

如果獨尊一家,再沒有新的追求和變革的方向,而有目的的學習另一家,要麼就會形成單調簡陋,要麼就只能等而下之。“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是一個魔咒,誰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這種教訓非常之多。許多人到老年才明白這個道理,但已為時已晚。

二、出帖的初級訓練和實踐

選擇突破方向是關鍵,而出帖的具體操作手段更加重要。

1.邊臨邊創,臨創要緊密結合

入帖和出帖是學習書法過程中密切接續相連的兩個階段。

上手學習臨摹,也就是入帖,要從筆法,字法,墨法,章法四個方面系統的下功夫。當掌握該帖的基本規律後,必須以所臨學原帖的基調開始創作。在創作中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以補短板的目的再研究,再臨摹,再創作。比如筆法仍不能準確的表現,就有目的 ,有重點的訓練一段筆法,直至問題得到解決。其它類推。

集字練習創作:

集字法是書寫者在入帖實踐的基礎上,將字帖中的單字或偏旁部首集字為新的文辭進行書寫。由集短句到對聯、名言、詩、詞、文等。內容逐漸增多,不斷提高學書者的出帖能力。這是出帖的最初級方法。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很多集字字帖,直接借用這樣的字帖書寫作品,極為方便。

集字練習不能過久,更不能形成依賴,只作為從臨摹到創作的過渡。因為集字帖的章法都不自然,是人為擺字,排字而成的。

代入性練習創作:

不再刻意利用字帖的範字,而是藉助字帖的風格特點來進行書寫實踐。就是憑藉入帖過程中對字帖的筆法、結構、章法、墨法等特徵,熟練掌握後而進行的創造性書寫。已學已知,在創作中能代入多少就代入多少,在創作中發現學習的不足,察問題,補短板,這種方法最能鍛鍊習字者的出帖能力。

週而復始的練習創作:

反覆從臨摹到創作 ,從創作到臨摹,一本帖就基本學到手了。

三、以古為師,永不過時

到了上述這一步,才僅僅是象某某人而已,還遠遠不是出帖。而真正意義上的出帖,還要另尋門徑。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優良的母本,但需要嫁接新的品種並使之健康成長 ,才算有了我們自己培育的新品種。

學習書法最核心的終極目標,是創造自己的風格。

縱觀歷史上大家的成功之路,我們會發現,他們都只是突出了書法表現形式的某一兩個點。比如顏真卿突出了字法的寬博和筆法的以篆入行,米芾突出了筆法的的勁厲和字法的攲側傾斜,黃庭堅草書突出了點線對比及筆畫中段的扭動,王鐸突出了漲墨和章法上字的組合等等。

大道至簡。這些歷代大家成功的路徑和經驗,給我們一個最大的啟示是:尋找自己的突破點,明確掘進的方向,在另一個法帖上獲取一兩個點,引入不同的基因,通過兩種以上不同表現手段和形式的相互取捨,化合,變成既不象某甲,又不象某乙,而具有二者以上優秀表現形式的新作品。

書法史告訴我們,書法上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四法,都有出帖的突破點。

有了掘進方向和操作手段,出帖就不難了。路徑和手段,無非如下述:

1.誇張原作風貌。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學書當長肥加倍,盡其筆勢而縱之。蓋凡書經刻石,摹拓必有瘦損,加倍臨之,乃得古人原書之意”。

通過“長肥加倍,盡其筆勢而縱之”的誇張來追求原書的氣度,放大原書特點,是出帖的有效手段。如徐渭學米芾,米芾的用筆提按動作強烈,結體不作正局,徐渭有過之而無不及,大起大落,左右搖曳,激越跳蕩,強化了原作的視覺效果。郭沫若學米芾和徐渭,取其二者的中和,也自成一家。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米芾《復官帖》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徐渭《大草千字文》局部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郭沫若書法毛澤東詞句

2.弱化原作特點。

對原作過於強烈的筆勢,字的體勢,章法佈局作中性化,弱化處理,是出帖的又一路徑。比如八大山人學王羲之,把王書所有的豐富表現一律剔除,只留下王書的骨力和形質。又如郭沫若學米芾,徐渭,是二者的中和。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八大山人手札

3.發揮自己的理解,體認和想象,在四法中尋求突破。

遍臨百家,是一句空話。如果沒有目標和方向,為多臨而臨,臨萬家都沒有用。

古今書法在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上的不同表現手段,是學習書法出帖的無窮無盡的法源。在原已學習掌握母本書法的基礎上,選擇另一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四法的任意一兩個點上下功夫,求突破,達極致,就能出帖,就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有人問齊白石,你為什麼連古代許多大畫家的名字都不知道?齊白石的回答是:他們與我的畫沒關係,我知道他們有什麼用?

徐悲鴻曾經說過:“獨持己見,一意孤行。”這是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感,擁有超於常人的眼光和自信的豪言。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選準了目標和方向,堅持朝著自己認準的方向和目標掘進,成功就是一定的。

4.從相反的風格中尋找出路。

如取法清晚期的碑帖結合。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不是以名的上為上,而是以法的上為上。古今名家,無論遠近,都有上法。不然豈能名家。只知道幾個人盡皆知的名家,是一種隨俗和短視。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盡世事的真諦。此語足通書法之理。

晉唐雖好,但人人習學,就會因熟而俗,見慣不驚;千人一面,在所難免。而從明清至民國許多大家的書法中探尋我們出帖的消息,未嘗不是一條出路。對碑帖結合的技術問題,他們已經為我們解決了,我們來個拿來主義,取其一兩個點,直接化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很快就出帖了。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以科學的手段學習書法,入帖出帖都不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