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常州是个具有冲突感的城市,这里的古老和后进交织在一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格局之争纷纷扰扰。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了淹城,到了隋唐,常州又成为了州府所在地直至近代,地域范围囊括了如今的镇江、无锡等地,清朝时期常州就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称,经济繁盛,声名显赫。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伴随着近代上海的开埠和崛起,无锡人开始积极参与到上海的开发,通过荣、唐、薛、杨等一群民族资本资本家的努力,无锡工商业快速崛起,到抗战前夕,无锡已经跻身中国“六大工业都市”行列,至于后面无锡脱离常州后独立成市,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这次的分手直接形成了苏锡常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最大的转折点来自于1990年。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当年,中央宣布开发浦东,靠近上海的苏州近水楼台先得月,乘势而起,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并从上至下的推下属县级市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苏南乡镇模式开始在此发端,苏州大市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GDP开始神奇的一路飙升。

无锡窥见苏州的崛起后,也开始在高新区抢夺外资的流入,但整体流入量要远少于苏州地区,而常州则没有跟随苏州的道路,始终坚持走着以本地民营为主体的常州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结果早在选择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90年代起,苏州放开手脚全面外资化,常州坚持走民营化之路,无锡介于两者之间,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资本对经济的推力越发明显。苏州始终在无锡前面,无锡始终在常州前面,排位至今从未发生过改变。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当然,看起来弱和真的很弱是两码事。这点如果用来形容常州,就尤为的合适。从本质看,常州看起来的尴尬以及没有存在感是因为对手实在太强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弱小”。

但如果把对比的轴线拉到全国范围看,常州还是有相当大的城市能级的,甚至超过了石家庄、哈尔冰、厦门、温州等我们耳熟能详的重点城市。

常州毗邻苏州、无锡,多年来一直以“苏锡常”作为江苏优质经济体的存在。常州的生活成本和人力成本和这两座二线城市差距不大,但金融、人才、科技资源,相差较远,面临的城市同质化竞争格局较为严重。苏南镇江这些年,人才流失,经济增速下滑等问题,可以成为常州的前车之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常州当下虽然面临资金外流等棘手的问题,可城市的存量资源足够常州维持5年~10年的好日子。但随着城市格局的逐步固化,城市间竞争的白热化,留给常州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大量中高端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才留在常州。有产业,有人才,何愁资金不再回流。希望,常州的未来会绝地反弹。

江苏常州,实际强劲!

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底,常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大幅减少了101.87亿元。这是什么意思?在城市众多经济指标中,“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可以简称为“资金总量”,是所有单项指标中,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GDP。而且这个指标是真实的,它是由人民银行系统统计,不由地方政府统计,不会在统计过程中被“涂脂抹粉”,包装得“美轮美奂”。真金白银的东西,可信度很高!尤其是从2015年6月份开始,这项指标的统计口径,包含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重要程度,可以用来直接衡量一个城市的基本面以及房价走势。说白了,一个城市资金总量净流入越多,它汇聚的资本就越多,说明大家看好它的发展潜力,愿意到这个城市办企业、安家。这个指标既代表过去的成绩,也会严重影响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