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西安读书会』为古西楼书屋旗下读书活动平台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出阎良城区向东转关中环线继续前行,大约3公里左右,就来到了位于阎良区东南部的武屯镇

仿汉代建筑的牌坊式镇大门右侧,耸立着商鞅雕像,他左手持法律木简,右手食指似乎点向木简,双目坚毅地远视前方,凛然慷慨的形象呼之欲出。雕像的底座上,篆体的商鞅二字刚劲有力,显示着这位变法强人的果敢与坚毅。

雕像背后雕刻着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因战功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力推变法,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在距雕像不远处有一面雕塑墙,黑底金字(或图案)介绍了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孝公纳贤;三献国策;徙木立信;收复河西;忠义千秋。透过这些简短精炼的文字,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错综复杂、利益交织、波诡云谲、发愤图强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徙木立信”这一典故是卫鞅变法开始时树立秦国政权公信力的试金石,它就发生在现在的武屯镇核心区域。武屯镇在战国时期是秦国都城所在地,时称栎阳。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据历史资料记载,古栎阳城即秦汉栎阳故城,又称万年城,筑于秦献公(赢师隰)二年(前383年),秦孝公(赢渠梁)在此任用卫鞅变法图强,秦孝公12年(前350年)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共二世35年,东汉末年废弃,故址位于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和御宝村一带。

据考证,古栎阳城地处关中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战乱加上岁月的磨砺,现在地表上已无遗迹可寻,但地下时有秦砖汉瓦出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神秘之心。

据陕西省文管所1964年调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80——1981年勘探和试掘,古栎阳城在今武屯镇东,石川河西的区域内,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城中有道路13条,南北7条,3条东西向干路横贯全城,东西城墙相应各辟三个城门,南北各辟二个城门。

一个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都城,依现在的眼光看,的确比不上有些乡镇。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秦国财力捉襟见肘,国力不够强大,同时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卫鞅实施变法提供了前提条件。

查阅历史资料,我们看一下当时秦国的窘况: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秦厉公之后的几代君王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镇),其中蕴含有天子戍边的意思。秦献公休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

前362年秋,秦献公亲自统帅大军与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展开了大战,其嫡子赢渠梁率死士三百直突敌阵中心,一举俘获魏军统帅公叔痤,谁料秦献公断后狙击时被魏军毒箭射中背心,含恨而亡。

这场奇特的战争,没有胜负,两败俱伤,魏国统帅被俘,秦国国君殒命疆场。秦孝公(赢渠梁)继位时年方21岁,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在动荡的战国初期,秦国勉强算是七雄之一。

但因地处偏远,国力羸弱,不参加中原诸侯国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并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说白了,中原诸侯根本瞧不起远在西部的弱小秦国,近邻赵、韩、魏、楚、晋等对秦国肆意蹂躏,秦国只能忍气吞声,割地媾和。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此时,周王室势力衰微,根本无法号令诸侯,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帝道王道已失,强权霸道横行。

只有富国强兵才是自保并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秦孝公继位不久,魏、楚、齐、燕、赵、韩六大诸侯于魏国逢泽会盟,盟主魏惠王,会盟主辞是六国定天下。更重要地是六国订立了三条盟约:其一,六国互不用兵。

其二,划定吞并小诸侯的势力圈。其三,六国分秦,共灭秦国,而后对齐国转补土地二百里。

逢泽会盟既把秦国排除在外,进而又确定了共灭秦国,可见,当时的诸侯争霸根本没把秦国当一回事。

虽说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主地位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等法令,但成效甚微。现在闻说六国订立了三条盟约,秦孝公的确感到了被灭国之危险。

有志青年秦孝公先进行国耻刻石,再发昭告天下的求贤令,逐步拉开了变法图强的序幕。即使现在阅读《史记•秦本纪》中秦孝公的求贤令,仍然能使人感到其博大胸怀。

秦孝公求贤令原文如下: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历、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篇求贤令风格独特,胸襟开阔,足以引起有志者的共鸣。据孙浩辉先生所著《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记载,当时卫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激动地作了三个方面的精准评价:“其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

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鄙视,却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今往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也!”

我想正因为如此,才打动了卫鞅的心,促使他从魏国来到贫弱的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商鞅变法。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在经过是否变法的激烈争论之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卫鞅在秦国颁布《恳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消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为了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做到言而有信,有令必行,卫鞅在当时的秦都栎阳亲自导演了一场“徙木立信”的游戏,借此宣布秦国开始变法,守法有功者赏,违法有罪者刑,这就是强秦变法!

经过两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富裕充足,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繁荣景象,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赢驷率领西戎诸国朝见周显王,确立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卫鞅进攻魏国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卫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言称以私情邀请公子卬见面,订立盟约。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公子卬赴会时被卫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卫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卫鞅因战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后人称商鞅。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其子秦惠文王(赢驷)继位。同年,公子赢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反抗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

对于商鞅变法,历史上持正面评价的较多,非议的也不少。贾谊在《过秦论》上篇中如此评价商鞅变法:“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商鞅变法:“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贾思勰评价商鞅:“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评价说:“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这些评价都从正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强盛所起的作用,甚至连带到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也离不开商鞅变法所奠定的经济、法制、军功等基础。但从曾国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我们也许会窥探出一代大家对此事的不同反响。

曾国藩说:“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仔细琢磨曾国藩的言语,不难发现他对商鞅变法实行的奖励军功不以为然,更对秦国“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变法强盛,最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更不认同。

其实,对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持异议的历代大有人在,曾国藩并不是第一人。

秦因变法而变强大是不争的事实,用王道结束战国纷争,可能遥遥无期。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从栎阳起步,励精图治,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走向,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帝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正因如此,栎阳这个地方也随着这对君臣名垂青史。

作者简介:黄天顺,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长篇小说《三秦儒商》,历史文化散文集《三十六记:用脚步丈量历史文化》。

栎阳古城与商鞅变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