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八卦掌的由来

武术拳种之一。一种将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亦称“游身八卦”、“龙形八卦”、“形意八卦”、“阴阳八盘掌”等。由于传习者多以转掌走圈似循八卦八个方位的连线,加之其技法讲求纵横交错,随走随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惯称之为“八卦掌”。

关于此拳的起源,其说不一。孙禄堂在《八卦拳学》(1916)自序中说:“八卦掌不知创于何时何人”。据《蓝簃外史》“靖逆记”载:“嘉庆丁巳,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文中所提冯克善、牛亮臣均为当时天理教起义的领导人,双方通过“八方步”互识了拳法。据此,有人认为他们所习拳法即为八卦掌的雏形。由于此拳法来源于秘密抗清组织,故而,拳法最早的师承关系未公开。其源流亦不可考。(文中所提嘉庆丁巳,即嘉庆二年,1797;庚午春,即嘉庆十五年,1810)。

另据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所立董海川碑文记:“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临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技,遂精于拳勇。……”光绪三十年(1904)春上浣的碑文记:“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未闻未睹者……。”故孙禄堂《八卦拳学》云:“闻有董海川者……涉迹江皖遇异人传以此技。”据此,亦有人认为八卦掌是董海川自南方习而传之。《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认为:八卦掌创始于董海川,其流派形成于1866~1894年间。很可能是董海川将自身掌握的各种拳术与南方道士的“转天尊”绕圆走圈导引术相结合,创编成为八卦掌的雏形——“转掌”。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

八卦掌的传人以河北人居多,有的是谨遵师承,有的带艺投师。在长期的传习中,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练法。

八卦掌以站桩与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走转的足迹路线分为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九宫等。它充分发挥掌比拳和勾长的优势,以掌代拳施击打之能,以掌代勾行拨掳之巧。该拳系之手法以掌为主。其掌型分为龙爪掌、牛舌掌。八卦掌基本掌法有:八大式(定势八掌),老八掌,或称八母掌(变势八掌),六十四掌;还有八卦暗腿、截腿与连环腿等练法。腿法内容丰富,讲求磨、拉、撑、败、转、裸、窜、钩、垫、盘、扫、碎等。单练套路有龙形八卦掌、连环八卦掌等。对练组合与套路有八卦掌使用法,八卦对子、八卦掌对练。八卦掌系的器械套路有子午鸳鸯钺,鸡爪阴阳镋和判官笔等独特短小的双兵器,内灌水银的七星杆以及以械大而重著称的八卦刀、八卦枪、八卦剑等。

八卦掌动作姿势要求:顺项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搿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趟泥步沿圆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讲求一走(凝视转圈走);二视(在转行或转身换掌时,双眼始终注视两掌,谓之手眼相随);三坐(转行时两腿不得伸直,采用屈腿坐胯,在转身换掌时的一瞬间,要有“坐桩”的动作);四翻(转身动作采取鹰旋翻身降落时的那种灵敏洒脱之势)。另外手法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十六法;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趟泥,前行如坐桥,出脚要磨胫,走圈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为: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整体讲求能进能退,能生能化;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以腰为轴,周身一体。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表现为:轻灵敏捷,拧旋钻翻;掌随步换,随走随变;圆中有圆,如环无端;前探后坐,上伸下缩;形如游龙,坐如踞虎;视若猿守,转如鹰盘。八卦掌系“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为技击要诀。强调通过不停的走转变招避开对手的正面攻击,以我的正面(顺势)打击对方的斜面(背势),充分体现了动中求变,迂回进攻,以巧取胜的战术原则。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也是一门健身术。据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八卦掌练习,能全面改善人体各系统的机能状况,取得强身延年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