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还在用这句童年的噩梦伤害你的孩子吗?

前几天加班到很晚回家,一进楼道就听见一个孩子哇哇的哭声。

等到了家门口才发现,邻居家6岁多的男孩儿正面对紧闭的大门哭泣。

我走上去安慰孩子,听见屋里传来妈妈的怒吼:“什么时候不哭了,再进来!”

我敲门把孩子送进屋,男孩的妈妈说:”这孩子就是太倔了,不给他点教训不行。”

说完又转身对孩子说:”下次再哭,就直接去门外哭。”

很心疼这个男孩。我想,他一定经历了一个非常恐惧的心理过程。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还在用这句童年的噩梦伤害你的孩子吗?

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忘记是犯了什么错,被爸爸关在门外思过。

那种被抛弃的恐惧,至今回想起来还那么清晰。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让我进屋,我什么都听你们的。

后来,很怕听到 ”被关在门外” 这样的话,对我来说,那是最严厉的惩罚。

给女儿读过一本绘本印象特别深刻。企鹅妈妈对着企鹅宝宝大吼,把企鹅宝宝的身体震得四分五裂。

后来,妈妈找回了宝宝支离破碎的身体,重新缝在了一起 。企鹅宝宝回来了,可是缝起来的身体还是原来那个吗?

看似完整,却早已伤痕累累。

对孩子的怒和吼,就像是无形的刀,是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伤疤的。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还在用这句童年的噩梦伤害你的孩子吗?

孩子会变得不自信,没底气

上小学时,我有一个女生朋友,胆子很小。在人多的时候从来不敢大声说话,上课被点到名字会吓一跳,回答问题总是结结巴巴。

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节目,妈妈说好了和她一起上台,但是在节目开始前却变卦了,逼朋友自己上去。

在听到妈妈说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后,朋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台了。

已经忘记了是什么节目了,但她那双含泪表演的眼睛,却一直印在了我脑海中。

现在想想,朋友曾经性格中透露的不自信,怕是与妈妈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孩子会无条件地相信妈妈、依赖妈妈。

如果妈妈总是对孩子歇斯底里,孩子很有可能变得没有自我认同感。

父母吼出来的往往不是威严,而是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像大人一样情绪化严重
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还记得那个因为和家人争执而服农药自杀的「杀鱼弟」 吗?

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受到的委屈,这种决绝赴死的心境让人心痛不已。

据说,「杀鱼弟」 的爸爸经常打骂他,最严重的一次,孩子差点摘除眼球。

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这注定了孩子不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而动不动就发脾气打骂孩子的父母,这种「恶」 还可能会遗传给孩子。

最有效的沟通,只需要做到这两点

养育孩子的路很长,也很累。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做不到完全不发脾气,但是起码可以做到把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难沟通,只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掌握对的方法。


听得懂孩子的反话。

很多父母对孩子发火,是因为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男孩总是不听话,爸爸经常会用皮带抽打他。时间久了,孩子习以为常。

见爸爸脸色不对,他会主动拉下裤子:「你打吧。」

小男孩真的希望被打吗?他不怕疼吗?

并不是。

孩子说的是反话,他并不是为了气爸爸,只是他已经不知道如何能够让爸爸消气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冲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时,孩子脑子在想些什么呢?

他可能在盘算:「快吼完了,这就骂完了……」 。

此时如果你再追问一句:「听懂了吗?」

得到的答案肯是:懂了。

但孩子说的不是真的,只有说假话、反话他才能逃过一截。

当我们发火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在用这种形式让孩子屈服。

孩子要么沉默,要么反抗,而这两种结果对孩子来说都已造成伤害。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还在用这句童年的噩梦伤害你的孩子吗?

✓把严肃的批评换一种鼓励的说法

比如,孩子做事非常慢,有的妈妈会说:「快点儿,别磨蹭!」有的妈妈则会说:「你做得不错,要是效率再高点就好了。」

这两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对孩子大发雷霆,换来的,往往是孩子暂时的妥协。

而当你语调轻缓,低声对孩子说话时,收获的可能是孩子发自心理的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也知道吼孩子不对,但真的做不到呀。

“在哭我就不要你了”你还在用这句童年的噩梦伤害你的孩子吗?

错了!

我们不需要压抑情绪,但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为人父母,我们有这个义务。

在每次发脾气之前,先在心里默数30个数,或者直接到另一个房间待上几分钟再回来。这个方法很简单,却真的很管用。

你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你的克制对孩子来说是榜样。

要知道,父母不快乐,孩子也不会快乐。控制情绪,亦是控制人生,愿我们交付给孩子的,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