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近日,中國足協召集中超俱樂部投資人進行會議,商討新賽季中國足球各級聯賽的相關政策。根據有關報道,除了限薪之外,足協還提出了中乙球隊單賽季只能報名3名年齡30歲以上的球員等政策,引起廣泛討論。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事實上,中國足協早有拍腦袋做決定的傳統,下面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那些年中國足協的“經典”政策,看看哪些順應民意,哪些又令人忍無可忍。

1、頭球一個算倆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足協受新西蘭足球影響,推崇簡單粗暴的身體流路線,並制定了一條“前無古人”的規定——頭球進球算兩分。一時間,國內賽場湧現各路頭球隊,更有球員單刀不射,把球帶到了球門口再挑起來頭球攻門,甚為滑稽。不僅如此,重身體輕技術的選拔標準更是成了青訓的標配,影響至今。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2、禁止球員出國留洋

為了所謂的“更好地備戰世界盃預選賽”,2001年足協祭出國家集訓隊模式,並下令十強賽前任何國內球員都不能去海外聯賽效力,而這紙禁令讓當時的中國國腳張恩華成為了最大的犧牲品。

2000年底到2001年初,張恩華曾短暫租借英甲格林斯比隊,而他的出色表現也成功地征服了格林斯比。不過由於足協的留洋禁令,張恩華只能無奈地返回國內,但可惜最後他也未得到米盧的重用,白白錯失了留洋良機。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3、聯賽取消升降級

為了全力衝擊世界盃,在20世紀之初,中國足協曾兩次取消頂級聯賽的升降級制度,美其名曰“一年練進攻,一年練防守”。儘管該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證大國家隊利益,但由於沒有了升級慾望和降級危險,聯賽質量下降明顯,並且成為了假賭黑瘋狂生長的沃土。足協此舉,不僅險些摧毀了整個職業聯賽根基,也讓中國足球陷入了長時期的低迷。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4、輸球才能保級進中超

甲A末年,中國足協為首箇中超賽季制定了特殊的准入制度——2002賽季的積分乘以0.5加上2003年的排名來決定中超名額。結果2003賽季甲A末輪,當時重慶力帆必須輸給青島,讓對手名次超過天津,重慶才能力壓天津成功衝超,這也就出現了十分荒唐的輸球才能保級現象。

為避免“輸球保級”的尷尬發生,足協只能“苦口婆心”地讓奪冠熱門上海中遠隊最後一輪輸給天津隊,以上海隊丟冠的代價讓天津隊保級。後來在2009年足壇反賭掃黑風暴中,多名涉案人員因此鋃鐺入獄。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5、上座率不足要被罰款

2007年初,中國足協為解決聯賽不景氣的問題,不想著提高聯賽質量,反而要求各俱樂部推陳出新想辦法將球迷吸引到賽場。為加強約束力,足協設定了懲罰措施,聯賽平均上座人數低於5000和1萬人的俱樂部,將在年終聯賽分紅中分別扣除10%和5%。

為了避免損失,湊夠上座率,中超和中甲都出現了組團觀賽的現象,各俱樂部免費看球、組織看球、大發贈票的舉措如雨後春筍,終於在那一年為聯賽換來了還說得過去的上座率。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6、亞冠球隊外援6+1政策

2012賽季,廣州恆大首次出征亞冠,氣勢恢宏。為了爭取更大的榮譽,中國足協同意了恆大俱樂部提出的關於“恢復放寬亞冠球隊外援名額議案”,允許參加亞冠的中超球隊外援名額可以放寬到6+1。但實際上,該政策的獲益者不言而喻,一時間足協被恆大操縱的傳聞甚囂塵上。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7、U23政策

2017賽季,足協規定中超、中甲聯賽每場比賽上場外援數量累計為三人,上場運動員名單中應列入至少二名U23國內球員,其中一名U23國內運動員必須為首發球員。隨後,足協與各俱樂部鬥智鬥勇,U23政策幾經更改,但仍逃不過被各支球隊玩壞的命運,秒換、補時登場、門將客串前鋒等現象層出不窮。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結語

此外,還有摘牌轉會制度、抽籤定升級名額、抽撲克牌定聯賽亞軍、限制每隊國腳數量等奇葩的政策,不僅僅讓中國足協屢屢成為笑柄,也讓中國足球大環境每況愈下。

那些年中國足協的奇葩政策,哪條最令人忍無可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