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易綱:發達國家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及預期

近日,易綱在《求是》撰文《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文章提出,堅持穩中求進、精準發力,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始終堅守好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

易綱在文中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著力完善金融監管框架並強化宏觀審慎管理,貨幣政策再次轉向刺激經濟增長,但超寬鬆貨幣政策效果面臨新的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空前的貨幣刺激,從降息等常規貨幣政策,到零利率、量化寬鬆、前瞻性指引乃至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這些政策有力對沖危機衝擊,防止了經濟和價格出現螺旋式下行,不過從中長期看也可能會延緩經濟內在的調整進程,加劇結構性問題。近些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下行速度明顯快於經濟增速和通脹的下行,降息和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呈邊際遞減的態勢。由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債務高企、增長動力不足、通縮壓力揮之不去,非常規貨幣政策正趨於“常態化”。

為什麼發達國家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及預期呢?一是經濟增長趨勢等基本面是由重要經濟結構性變量決定的。比如,人口老齡化將導致潛在經濟增長和生產率增長減緩,儲蓄增加、消費和價格水平降低;技術進步也會導致價格水平下降,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對勞動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響。但這些因素都不是貨幣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變的。若因寬鬆貨幣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調整的動力,反而會延誤問題的解決。二是在缺乏增長點的情況下,央行給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但商業銀行資金貸不出去,容易流向資產市場。放鬆貨幣條件總體上有利於資產持有者,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加劇財富分化,固化結構扭曲,使危機調整的過程更長。三是零利率和負利率政策會使利差收窄,擠壓銀行體系,弱化銀行貨幣供給的動力。

貨幣政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預期的引導和把控,這也是中央銀行可信度的重要體現。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央行把盯住通貨膨脹目標作為貨幣政策的錨,用於引導社會公眾的預期。多數發達國家把2%作為通貨膨脹目標,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目標比2%高一些,比如3%或4%。如果受上述基本面因素影響,某國長期通貨膨脹的客觀和真實走勢是1%,而中央銀行為引導預期把通脹目標定為2%,並通過寬鬆貨幣政策進行引導,則其結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正確的做法是,各國中央銀行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通脹目標,從1%到4%可能都是合理的選擇區間。比如,發達國家和人口老齡化經濟體最優的通脹目標可能是1%或1.5%,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年輕化經濟體可選擇3%或4%,有些持續高通脹的經濟體還可以把通脹目標定得更高一些,比如超過4%。貨幣政策(比如對通脹目標的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和引導社會公眾的預期,但前提是這種引導離經濟基本面所決定的趨勢不遠,這樣的貨幣政策才是符合實際和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