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反思美國金融危機

□齊曉飛

《滅火》一書由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前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和亨利·保爾森共同推出。危機是如何開始的?又是如何蔓延的?決策層是如何努力應對危機的?均在本書中給出了答案。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距今已十年有餘,但危機中所折射的金融監管、金融系統脆弱性及金融創新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於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危機的親歷者和當時白宮救市的“鐵三角”,他們為讀者詳細還原並呈現了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危機爆發以及政府救助手段和應對措施,其中對於如何預防和應對下一次危機的思考值得關注。

歷史本身不會重演,但是對歷史的回溯能夠探尋事實的真相。信貸繁榮為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埋下了伏筆,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在2008年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典型的金融恐慌甚至蔓延全球,對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破壞力堪比大蕭條時期。美國當時總體經濟發展的放緩,金融監管的缺位,加之次級抵押貸款和自動信用評分等金融創新的“雙刃劍”效應愈發明顯,對這場危機的產生和潛在風險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預見,而危機所導致的風險傳遞,使美國國內信貸市場的流動性急劇收縮,實體經濟的增長也嚴重受阻。

為了穩定物價和就業,美聯儲除了動用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外,還開發了很多流動性創新工具,並採取收歸國有等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救助來自於政府幹預,美國決策層的救市政策確實也發揮了很大作用,遏制了金融危機蔓延的態勢,使美國經濟從大衰退能夠持續運轉。從危機後的恢復情況看,美國是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源地,但卻比歐元區國家、日本及許多新興經濟體更早地走上了復甦之路。

歷史所記載和蘊含的因果,能夠總結出豐厚的經驗和教訓,更在於能為未來提供借鑑。通過對金融危機及其深刻影響的披露,不僅使美國對金融政策進行了考量,更使其對自身防禦體系完善和如何應對下一輪危機進行了反思。美國金融危機所透出的對某些領域的監管空白,是導致風險傳遞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後危機時代,美國開始進行監管機制的改革,偏向更為完善的規則制定和更加嚴格的監管,增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不僅增加了美聯儲的監管權,建立了新的消費者保護機制,設立“抵押貸款創設委員會”等,而且在新的資本、槓桿、流動性和保證金規定方面加強了保障以預防危機的產生。但是金融危機作為人類情感和認知的產物,加之金融本身的脆弱性,以及金融創新與監管無法完全同步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危機永遠無法完全避免。所能做的,便是提前做好應對的防範措施,在危機不可避免地到來時能夠具有快速反應的應變能力。

同樣,也能從中發現對中國金融改革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一些有益啟示。美國金融危機對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政府及時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通過宏觀調控和擴大國內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有效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經濟運行環境面臨著新變化和新挑戰,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髮展,中國的金融體制也在不斷深化改革。此外,金融科技的衝擊所帶來的跨界融合,客戶需求使不斷湧現的金融創新產品日益複雜化,也給金融創新監管提出了更多挑戰,諸此種種,在加強金融系統穩定性、優化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關係、抵禦風險等方面,“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當前正值中國新一輪金融開放時期,如何不斷優化金融結構、強化金融監管,汲取開放的紅利,又能有效地預防系統性風險,從而推動中國金融業向高質量發展的真正落地,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與認知,向讀者推介這本著作,希冀能夠為中國的金融改革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客觀上不可避免的危機方面,提供一些借鑑,也希望能夠在中國推動金融開放和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