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觉得秦能灭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笙歌未落尽


《古风·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横扫中原六国,建立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那么,秦能灭了山东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知人善用,礼贤下士

秦君礼贤下士的典故中,商鞅与秦孝公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得魏惠王重用的公孙鞅逃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国家。

不仅是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张仪两为秦相,创"连横"、破五国合纵之策、游说各国亲信秦国,帮助秦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此外,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如:甘茂、司马错、嬴疾、魏冉、范雎、白起、李斯、蒙恬等贤臣良将,都为秦国献言献策,为秦灭六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变法图强、完善制度

我们都说:"二世而亡、秦法严苛",但秦法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苛"。被后人诟病的"连坐"制度, 用今天的标准看,确实残酷,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维持治安稳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而且秦律反对不分是非,刑讯逼供。秦代法律体现出虽严且公,虽苛且正的特点。其体现的立法思想和立法技术之先进,让后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二十等军功爵制"激励几代秦人洒血战场,为大秦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战斗力。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等制度,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制度保障。

君民同心、秦人铁血

秦建国之路可谓是一路坎坷,先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受封秦地,赳赳老秦开始艰难的立国之路。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周平王也知道自己开出的实际是一张空头支票,所以和秦人立誓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而为了崛起,秦国几位国君死于对西戎的征讨,直到秦穆公一举击败戎人,"灭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人终于凭借世代忠心和铁血的征战,名列诸侯,得以立国。在之后,秦人上下齐心,内修法度,抵抗外敌,在一代代秦人的努力之下,才有秦始皇"扫六合"的成就。

秦扫六国靠的并不是一代君臣就能完成的,这一壮举的背后是无数秦人抛头洒血,前仆后继的决心。大秦能灭六合是历史必然,凭借商鞅所创的秦法,依靠强大的秦军,君民齐心、同仇敌忾,由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煮酒君


这个苏洵已经说的而很清楚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皆畏秦如虎,加上秦国外交得当,所以六国宁愿割地苟安,也不愿好好的合纵。事实上,在秦王嬴政当政初期,秦国有一段政治混乱、灾祸横行期,但六国却没有好好把握机会,而是得过且过,又岂能不被灭呢?

秦王嬴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国发生蝗灾,乌压压的蝗虫遮天蔽日,全国瘟疫流行,秦死者众。

秦王嬴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天有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主西方有大将死。果然,秦之名将蒙骜死,六国额手称庆。

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矫率军攻打赵国时在屯留造反,失败后逃到赵国。赵王把饶(今河北饶阳东北)封给了成矫。秦王弟成矫的叛变比当年秦军统帅郑安平的投降赵国性质更为严重,是对秦国国际声誉的一次重大打击。跟随秦王弟成矫的军吏按照秦法全部被处死,他们的家人被放逐到临洮。之后,秦派将军壁继续攻击赵国,结果被赵国名将庞暖击败,屯留、蒲鷎两支秦军于是叛秦,将秦将军壁戮尸,向赵国投降。这一年连续几次对秦战争的胜利让赵国声威大震,魏国趁机将与邯郸临近的重镇邺城送给赵,以交好这个当时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军事强国。之后,秦国又连续发生大灾,大批百姓逃出关中求食。


秦王嬴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国四月飞霜,天气骤然酷寒,秦国百姓冻死无数。这一年,秦王嬴政已年满二十一周岁,遂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上了象征君权的宝剑。不久,秦太后赵姬的姘头长信侯嫪毐造反,兵败,嬴政车裂嫪毐,灭其族。

说也奇怪,秦始皇继位之初,出了这么多大灾与内乱,秦国虽有损失,却没有元气大伤,我不能不说,秦之根基深厚,确实不是六国能比的。而六国没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合纵攻秦,而让秦国从容平定内乱重整旗鼓,真可谓鼠目寸光令人唏嘘。


千古名将英雄梦


第一:秦国变法深彻,建立了一整套刑法体系,其国内军工及手工业生产已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这是秦国法度严明的缩影。

第二:完备而高效率的官僚体系,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并配合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使得秦国的官员大都是踏实肯干,廉洁奉公的能吏、廉吏。再有秦之官制早已消弥了世卿世禄,杜绝了世袭。

第三: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备。秦国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道路建设如:直道、驰道的营建在战国七雄中是翘楚。

第四:秦自卫鞅变法以来都积极的奖励耕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从来都是置于战略层面的规划,耕者得享与战功同等之爵位待遇。再有秦国很重视农业技能的改良,当时的秦国土地亩产已是各诸侯国之首。

第五:秦国有着当时最大的国营手工业作坊,战国时的秦政府已严控盐、铁之商品买卖。民间资本不得涉足,由官办企业掌控,保证了国家财源。

第六:秦帝国拥有超强的军工科技实力,青铜冶炼铸造的技术已达登峰造极之势,铬盐氧化技术、记忆合金这些黑科技已运用于兵器制造,秦帝国已矗立于青铜文明的巅峰。秦军与六国的军力早已不能用代差来衡量。

第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大量的延请六国客卿,重用其能,大量人才云集咸阳,秦之强六国客卿居功至伟。

第八:秦国的工匠技艺皆为各国之执牛耳者,即使是今天的人们也不得不叹服。

第九:秦国的管理体系和问责制度都已实现责任制,实名制,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已纳入法制的轨道,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吗!

第十:合理和远见卓识的国策为秦国统一天下夯实了基础。凭借着谋略与外交纵横,再配合秦王一扫六合的雄心壮志,秦军无坚不摧的战力,六国俯首系颈,天下归秦乃时也,势也!


賀灏


秦能统一中国的真正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的因素来探索秦统一的根本原因。

一,结束诸候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经济方面来看,由于商殃变法,极大的改变了秦国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提高,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各地互为联系的纽带加强,为最终统一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济的强大为发动战争是为最好的物质前提。

(2),战国时代,各诸候国大都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在一些地区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体系而奠定了政治基础。

(3),在对内对外的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以当时的华夏族为中心的空前团结,形成当时的相当巩固的民族核心利益,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形成日后对外战争统一的重要根本之一。

(4),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局部方面的统一。

二,从秦国来说,具有了完成全国统一的实力。

(1),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诸候国之一。

(2),秦国新兴的地主力量逐步强大,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空前强大。

(3),秦国实现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的战略战术。

(4),秦王赢政(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因此秦国具备了一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纵上所述,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越了东方六国所乘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诸候国都不如秦国强盛,由此,秦统一中国的一切必要条件均已成熟。


芦嘉玉


自周朝动乱之后,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大分裂时期,最终由秦国一统了山东(崤山以东)六国,由此中国进入了被学者称为秦汉之际的大时代。那么秦能歼灭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愚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地势险要

打开地图我们可以发现,秦国有地理之利,四面环山,所以秦国当时一直想打通函谷关,而山东六国也一直想把秦国遏止在函谷关以内。

在秦国得到函谷关后,便加快了一统六国的进程,隔三差五的攻击他国。而由于关山险要,秦国本土倒成了易守难攻之地,六国如果想要攻进六国,那所花费的代价那是相当大的。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人就有退避心理,因为大多数做事,都是选择毕竟容易或者方便的入手,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那山东六国的大好平原,一马平川,富庶民丰,更能引起人的垂涎和争夺,因此互相侵略攻伐那也是情理之中。秦国可以说是就是在外看戏的,等着捡便宜。

政策固定

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就制定了吞并天下的宏伟大计,虽然国君在位有长有短,才能有远大有无能,但是大政策一直未变。

秦国历任国君都沿袭政策,一步步东进。等到秦始皇时期,山东六国一则被他先祖收拾的差不多,二则山东六国内耗的也差不多。只要挥一挥鞭子,百万黑甲就可以一统华夏江山,何况秦始皇也是个有宏图伟略的人。

重用人才

除此之外,人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胜标准。战国初期,魏文侯采用文用李悝(kui,一声)变法,武用吴起变革,国家一度强盛,可谓是骄傲的螃蟹——横着走。但是魏文侯一死,魏国人才大量流失,这直接就让魏国的地位降了下来。

秦国为了完成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招揽人才的措施,充分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很多都是从其他国家跑过去的人才,比如商鞅、张仪、公孙衍、范睢、吕不韦等等,这都为秦国的强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武将方面也是一堆人才,比如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毅。


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秦国能从一个边陲的小国,厚积薄发成了一个能撼动六国的强势存在,最终也顺理成章的一统天下。


愚人之娱


最核心的要点在于制度上的碾压,军功制,21级军功制度。秦的大势建立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将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的基础上的,所以秦的统一是必然的。哪怕秦孝公之后连出昏君庸臣,只要其制度不荒废,无非是晚个百十年统一。

秦对六国的优势,从秦孝公时就开始了。所以贾谊《过秦论》一开篇就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孝公即位初期,秦国的国际地位还很低,所谓“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但到孝公末年,秦已然以强横的国力面对山东六国了。

孝公为秦国所做的工作,主要有这么几项:

1、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无论如何高估也不为过。他废井田, 开阡陌; 重农抑商 ,奖励

耕织; 实行连坐 ,厚赏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合并乡邑 ,推行县制; 征收军赋 , 统一衡制 ;迁都咸阳,谋求东进。从而从根本上,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战略、文化进行改革,将原有的旧体制打得粉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军国体制。《史记·商君列传》称“行之十年, 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估计是夸张,但“家给人足,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则应该是事实。

当然,六国也有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等。但如果把它们和秦国的商鞅变法对比,就会发现六国变法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不如。

2、夺取河西。河西指的是晋陕之间的黄河河道以西至洛水之间的地区,这一地区在春秋时本为秦国疆域,当年秦晋两国曾在河西展开数次决战。但到了战国初年,秦国国力大为衰退,卒为魏国所夺。魏文侯夺取河西之后,交由吴起镇守,魏武侯曾说河西之地为“魏国之宝也”,这是对河西之地战略地位的清醒认识。秦国要 向东发展,必须重新夺取河西之地,用商鞅的话来说,就是“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于是在孝公时期,秦国接连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同时还联合山东赵、齐、楚等国家同时对魏国发动进攻,即贾谊所谓“连横而斗诸侯”,《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曰:“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魏世家》云“秦用商君,

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最终取得了河西的大部分土地。魏国失去河西,彻底丧失了和秦国逐鹿的资本。吴起被谗离开河西之时,痛哭流涕说:“西河为秦取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至此终于得到了验证。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即位,他继承孝公的基业,再接再厉,“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守要塞之郡”,使得秦国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

3、夺取巴蜀。秦惠文王更元9年(公元前316年),秦派司马错伐蜀,巴、蜀皆亡,其地尽入秦版图。夺取巴蜀,使得秦国版图扩大了一倍多,这又是秦国势力的一大扩展。史称“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4、夺取汉中。秦惠文王更元13年(公元前312年),秦与楚大战,《史记·秦本纪》:“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中的夺取,使得巴蜀与关中连为了一体。

5、夺取上郡。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29年),秦国攻占了魏国河东的汾阴、皮氏及焦等地。次年(前328年),魏国又割让包括少梁在内的上郡十五县。至此,秦国基本控制了陕北的黄土高原。

6、夺取函谷关。函谷关对于秦国之重要自不待言,这一占领要地就是在惠文王时期得到的。函谷在春秋时叫做“桃林之塞”,为晋国所有,晋国曾派詹嘉处瑕守桃林之塞,以阻秦人东进之路。后来三家分晋,桃林之塞落到了魏国手中。现在这一战略要地终于从魏国人手中夺了过来。秦一得到此地,就立刻修建关塞,是为函谷关。自此而后,函谷关就成为了秦国门户,函谷一天不破,战火一天烧不到秦国本土。六国疆土烽火遍地,甚至国都被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唯有秦国本土几乎未遭兵燹,这都是函谷关的作用。

惠文王的开疆拓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之后,秦国国力已经远超山东六国,秦统一天下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这么评述这段历史:“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确是的评。到了秦昭王时期,秦国凭借强盛的国力,对山东六国已经是完全碾压的形势了,这时六国提起秦国,往往称之为“虎狼之国”,其畏惧之态,昭然若揭。

在这一时期,秦国主要是在战场上不断削弱六国。如秦昭王13年(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24万;秦昭王28年(公元前279年)的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秦昭王34年(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白起又大胜赵魏联军,斩首15万;秦昭王48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又坑杀赵军主力45万。其他的战事暂且不说,就单单是白起指挥的这四次战役,就

杀死赵、韩、魏、楚国军民一百万以上。遭受这么严重的损失,六国还有什么实力可以阻止秦国的统一?


努力奔跑的的蚂蚁


是当时的大环境,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法度得以持续,未被废除,使得国家国力得以逐渐增强。灭六国之前,秦国的国君几乎是代代明君,而六国的国君明君鲜有,且多半昏庸。

2、韩国弱小,申不害变法图强,但是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没有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被其他国家军事攻击后国力炸的一干二净,变法失败后,国君昏庸,又流失法家人才韩非,距离秦国最近,秦的“远交近攻”政策正好试用,韩国最先被秦所灭。诶,韩非也是生不逢时啊,倘若他生在申不害的时代,可能就要改写历史了。

3、赵国在战国时期可谓是个很能打的国家,军事实力很强,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占了两个,李牧与廉颇,只可惜君主昏庸,秦国打不过赵国,就用反间计,可惜两位老将军都被秦国的反间计害了,被罢了军权,反间计竟然能一次又一次的得逞,这样的国君,国怎能不灭。

4、魏国自李悝变法后,国强民富,只可惜,也是君主昏庸,魏国流失了很多个顶尖级人才,令秦国翻天覆地的法圣商鞅,曾经被老丞相公叔痤引荐给魏王,而魏王弃之;吴起曾经也在魏国,被弃后来去了楚国;齐国军事家孙膑在魏国被陷害后,被人营救去了齐国;范雎原是魏国大臣,被人陷害逃去了秦国做了丞相;魏王的弟弟信陵君,被魏王所不容,去了他国,后来被反间计,信陵君心灰意冷,不久死去。这么多的顶尖级人才魏国都流失了,而被他国所重用了,魏国岂能不灭。

5、楚国政治上被讹诈,还疏远忠臣;军事上又抛弃楚国“尚武”的传统,不断兵败。楚国的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时势,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他国家大大小小都变法,而楚国变法时间最短,影响最小,旧势力强势,国力衰弱,而楚国地大物博,山河广袤,楚人好战,秦国一战未能灭,秦国二十万大军一去不返,秦国二战出倾国之兵才得以灭楚。

6、燕国国力弱小,荆轲刺秦王惹怒了秦国,进而让秦国找到了理由,加速了灭亡。

7、秦国灭了五国之后,齐国孤立无援,根本不是其对手,齐国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不战而降。


神都河南


按今天的教科书式的口吻说的话,就是秦国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当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文化方向。hh这样说较笼统。

其实,这样说就更易理解,是当时秦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尤其商鞅改革措施中,庶民分得小块自己的土地,确立了小农私有制经济这个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秦国强大了起来,“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国也不例外,从井田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庶民到获得了人身自由和自己的私有田地的农民积极性大增,这是秦国最核心的力量,吸引聚集了各路人才,瓦解了周朝以来落后的生产方式,能全国团结一致,因此,即使六国联手,秦国却能依然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瓦解他们,实是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适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前进的方向了。


质跃


秦孝公变法图强,能与山东列国争短长;秦惠文王开疆拓土,强秦东出挞伐六国;秦昭襄王远交近攻,削弱天下、残破六国。秦始皇振六世余烈,一举东出、统一天下。百余年时间便定鼎天下,其原因大体如下:

以耕战为核心的举国体制

商鞅变法便奠定了秦国以耕战为核心的举国体制。直至秦亡,这一举国体制都没有根本变化。秦国秦人就两件事,一是耕地产粮;二是战场杀敌。其他诸如商业、手工业以及司法活动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耕战这个核心。之所以说是举国体制,是因为不仅是秦国政府和高层的全部活动围绕耕战展开,而且秦国普通民众的全部生产生活也是以耕战为主要矛盾。

以集权为方式的权力安排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了各大战国的军事动员能力,而军事动员能力直接决定了战争较量中的胜负。这一方面,秦国做得最好。从商鞅开始,郡县制就一以贯之。秦国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参与到争霸战争和统一战争之中。

以法制为保障的政治设计

如何保障耕战为核心的举国体制、如何保障集权为方式的权力安排,秦国的方法就是以法治国。楚国也变法、魏国也变法、韩国也变法,而且变法之时皆有成效,但最后人亡政息。变法君王死了之后,变法取得的制度成果就全部荡然无存。但是,秦国自秦孝公直至秦始皇,其变法成果不仅没有削弱,反倒是逐步强化的。其原因既有变法使秦愈来愈强,但以法制为核心的治国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即便君主更替、即便变法重臣失势(如商鞅被车裂),秦国的变法成果也能持续下来。

以招贤为手段的用人制度

自秦孝公招贤令始,秦国的对外招贤就没有中断过。自商鞅后,除樗里子为秦人外,其他历任秦国丞相几乎均为六国士人,如魏冉、范雎、张仪、吕不韦和李斯等。而且这些人几乎都是平地而起、破格提拔、直进权力核心。在当秦国丞相前,这些人要么为逃犯、要么为小吏、要么为白丁、要么为富商。其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秦国国君的一言九鼎。这样既保障了秦国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政权能够及时新陈代谢,也保障了最优秀的人才有机会有可能进入到秦国的执政核心。

这里着重从制度上阐述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其他诸如六国自身的问题、秦国的地理环境、秦人的普遍彪悍以及适宜养马等客观因素就不赘述了。因为这些优势六国不是没有,比如齐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也很不错,齐国后方是大海且最富,而楚国南方为蛮夷之地、国土面积最大,也有统一的可能。而秦国自身也不是没有问题,秦武王嬴荡之时,秦国国政也出现过危机。我想秦国能灭六国,主要是其制度的因素,也就是战胜于朝廷。


减水书生


你觉得秦能灭六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子也不说什么大历史!大的史观都在教科书里面!

林子就说一点那就是上升空间!


商鞅在秦国制定改革方案的同时也打通了底层人民的上升空间!

而反观六国的变法,无非不是为了贵族的利益!这和秦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秦国一个奴隶可以通过军功而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能成为一位将军!

而在六国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从分封制开始以来,阶层的固化让各国的百姓沦为了贵族的牲畜罢了!


六国的百姓听闻秦国有这样的好事纷纷归附!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口才是一切的实力象征!

秦国的实力大增以后,先后启动了灭六国的政策!
六国不是亡于秦国而是亡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