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农夫也疯狂


作为山东人,生活在孔孟之乡,人们对于一些礼仪还是比较讲究的。说到这拜三不拜四,也算是经常要遇到的一种礼节吧。像我们这里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婚礼上都要对父母实行拜谢之礼。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里以后,在新娘子即将离开父母,要跟随新郎去婆家的时候,要三鞠躬拜别父母,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从电影电视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也要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从未听说有四拜之说。



也可能有的地区风俗习惯不一样,据说有的地方实行四拜八叩。也有一些地区讲究神三鬼四,就是拜神是三拜,而拜祖宗先人是四拜。在我们这里,不管平常上坟还是亲人去世,都是三拜。在一些大的祭祀活动中,最多也是三拜九叩,从未有四拜。这个可能与各地的习俗有关。

记得有一年,朋友的母亲过八十岁生日,我们很多人都去了,生日宴进行到最热闹的时候,主持人让老太太所有的子女,包括孙子孙女,还有外甥等,都过去给老寿星磕头。老母亲端坐在椅子上,家里所有的儿女晚辈一一过去行礼,我记得也都是三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三是个吉利数字,而“四”同“死”是谐音,也或者是孔孟之乡的习俗就是这样,反正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谁家办任何事情行四拜之礼。


另外,在我的老家还有个说法,若要走,三六九。就是说,出门办事最好选择三六九的日子。这里的三六九是指农历的三六九,老人们都说每个月的这九天,出门办事顺利。所以三这个数字,在我的老家人们的印象里,是个吉利数字。人们都很忌讳四这个数,甚至我们这里的公交车都没有四路车,从一路二路三路直接过度到五路车。由此可见,四这个数字在我们本地是受歧视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有任何科学道理,是封建迷信。的确没有什么道理,但也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习俗,或者说是习惯而已。至于说到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我觉得这个倒也未必这么玄乎,有句话说礼多神不怪嘛。不论拜三下还是拜四下,都只是当地的习俗。不管有没有道理,入乡随俗,大家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就好。


灵子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中国真的是礼仪之帮,自古就有很多礼节讲究,比如拜寿、拜访、拜年等等,而且有很多场合还要磕头而拜呢,虽然如今都简化了,但是拜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还是比较讲究的。在我们农村就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说法,梅花想分享一下自己对此俗话的理解。


第一,拜三不拜四,体现在给老人祝寿时有讲究。现在人们的日子都过的比较舒心,大人孩子老人每逢过生日,一大家人都会借此聚一聚,特别是家里有长寿老人的,每到生日之日,比过年都热闹,亲戚都会来给老人祝寿,而且为了让老人开心还会磕头拜寿呢,说到磕头可是一定要注意哈,一拜三叩或三拜九叩一定不会错的,但你要弄出个四拜来,那一定是祝寿人中最不受待见的,如果老人比较讲究的话,一气之下还能把你赶出去呢,因为拜三不拜四在一些老人心中还是跟深蒂固的,你拜四下,“四”与“死”同音,这不祝“死”吗,老人能不翻脸吗!


第二,出门拜亲或拜访贵人或客户逢三拜访而不要逢四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三以及三的倍数是吉数字,“若要走,三六九”,因此出门走亲访友时会选逢三的日子,而很少逢四去拜访的,特别是重要客户或岁数大的长辈,你逢四去拜人家还会说你没有诚意呢,人永会认为这样的人不懂礼仪。而不懂礼仪之人,也是没有教养,一个没有教养之人能做什么大事呢,这种情况如果谈生意十有八九是谈不成。

第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另一讲究就是体现在过生日到底过多少岁上。古代人寿命普遍不是很长,平均年龄60左右,30岁就是人后半生生的一个新起点,但是绝不能再40岁过生日,演绎到现在变成女人到了40岁时,不能宴请好友,大操大办庆40岁的生日,只能在家自己做生日,有些地方也有叫“男不三、女不四”说法。



虽然现在是新社会,很多事情都不是很讲究的,但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一些习俗,不仅是一种讲究,也是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我们还是去遵守注意一下比较好。梅花不是封建之一,不论是做人做事,不想做不三不四之人,大礼仪要遵守,但最重要是凡事自己开心他人乐意才是。


山村梅花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其中有蕴含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大家知道,咱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尤其是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更是滋生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繁褥礼节,其中的大礼当数以跪拜礼为重。


可是你知道吗?跪拜礼有许多说道儿呢?这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俗语,就是指的在行跪拜礼所要注意的规距。

跪拜礼因为是大礼,在祭祀先人、拜见长辈等重要场合中都要施礼表示。跪拜礼不仅要神色庄重,而且必然中规中距,自然也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和肯定。

假若毛手毛脚,松松垮垮的,就会被人说没有家教,不懂礼数,亲戚朋友也会看不起的,说不定还会闹出让人不耻的笑话。

那为什么说拜三不拜四呢?在民间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儿,意思是说三拜是对神佛和长辈的最高礼敬了,而且认为“三”这个数字也比较吉利。


比如,我们进庙上香拜佛,也是上三柱香,行三拜礼的。古代觐见皇帝时,为了表示尊重和崇高,还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就是三拜要重复三次,每次磕头三次,是为三拜九叩大礼。

而在祭祀先人活动中,为什么要跪拜四次呢?这还是缘于“神三鬼四”的说法儿,至于起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也无从考究。简单一句话,记住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就行了。

不过,从字面上分析,这“四”与“死”谐音,以国人做事喜好讨彩头的习俗,将“四”定为阴数也容易理解多了。

然而,“神三鬼四”这个规矩在各地的讲究也有不同的。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其一指的是供品数,即祭祀时神用三盘供品,鬼用四盘供品;其二是烧香时用香的数量,即敬神时上三柱香,上坟和拜祖先时上四柱香;其三是烧冥币时,给神要三张三张地烧,给鬼就要四张四张地烧;最后是磕头的数量,即拜神磕三个头,拜鬼要磕四个头。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过年时的拜年礼节了,也和这“拜三不拜四”的说法有点关系。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时施跪拜礼时,最多只能磕两个头,指的就是“神三鬼四人俩”的规距。而且拜年送祝福的日子也要注意,不是什么日子都可以去的,初四这天是一定要避开的,初一到初三为最好。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在古人的意识中,“三”这个数字不同寻常,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代表了天地人和、世间万物的生息轮回,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骨髓血脉之中,其中的玄虚奥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中式婚礼上,也是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者夫妻对拜的三拜礼。


由此延申开来,人们甚至在拜寿时也会刻意避开带“四”的这个年份,大都会选择“六”这个吉祥的数字,认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好的运气,延年益寿,福源流长。

总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值得后人吸取的文化精髓。当然了,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愚昧糟粕,去伪存真,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对于一些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虽说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作为后人,我觉得传承下去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要看人们如何认识理解,拜如何理解,三四如何理解,认识理解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

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见面行礼表祝贺,拜访,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恭敬地与对方结成某种关系,敬辞。拜的不同,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样。拜分男女分阴阳分单双。从阴阳单双论,阳人宜阳宜单不宜阴双,三阳单,四阴双,故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实是夸张的说法,目的起强调警示作用的,并非拜四拜就一定会出事。

三很多时候代表天地人。为人要拜天拜地拜父母君亲师,只拜如此三拜即可,其它不必拜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可乱拜。一拜天时,二拜地利,三拜人和。过去人迷信,相信有神鬼,所以会拜神拜鬼,神助人,鬼害人,神三鬼四,拜神拜三不拜四,拜鬼才拜四。弄清了拜,为何而拜,怎么拜,就不会出事了。

拜天拜地拜神鬼有讲究,有礼节,拜人之忌讳就更多,拜父母君亲师之礼节更值得注意,要重细节,不可随便,不然真的会弄巧成拙,会出事的。对父母,岳父母,君亲师的拜敬是要很细心很慎重,马虎粗心不得的。

四不但是阴双,谐音死废,所以人多忌讳四,拜四人就不喜欢很有反感了。做生日祝寿,四十也要忌了,逢四要忌讳了。三是阳单吉,三己代表多,有三已代表天地人,足够了,不必拜四了,这也是有些人的理解。

拜是表礼数的,表恭敬的,表祝贺的,如此之拜,是要细心的,有讲究不可随便的,不讲究而随便,有时真起不到作用而反招祸端的,所以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拜拜拜。




树德汉硕


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男儿膝下有黄金,拜也不是随便可以行的一种礼节,只能拜天拜地拜父母恩师。那么,为什么会说“拜三不拜四,拜四会出事”呢?

在我们当地,有两种说法:



神三鬼四人一个

这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传统,就是去庙宇之上求神拜佛的时候,要拜三下;人过世了去参加葬礼的时候,要拜四下;给人祝寿或者春节拜年的时候,只能拜一下。

“拜三”的意思是说,人们要相信神灵,只要自己不做问心无愧的事情,神灵冥冥之中会保佑我们,避免噩运降临。

“不拜四”的意思是说,人们不能相信鬼魅,更不能经常行跪拜之礼供奉鬼魅。

“拜四会出事”是指,如果人们相信鬼魅、经常跪拜的话,不仅不会起到保护我们的意思,而且会起到作用,反而对我们不利。



关于生日的说法

是说男性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30岁的生日可以庆祝,但是40岁的生日不能庆祝的。

在以前,人们的寿命一般不超过70岁,而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代表人的上半生已经过去了,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且,正所谓“三十而立”,从今以后,真正到了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所以要庆祝一下,以求以后得生活顺顺利利。

之所以40岁的生日不能庆祝,是因为四的与“死”同音,如果40岁也庆祝生日的话,等同于庆祝自己“死亡”,是不吉利的。因此40岁生日不宜太过宣扬,应尽量保持低调。



尽管这句俗语带有些许迷信色彩,我们不应该相信。但是,既然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我们应该坚持。

您对于这句俗语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色【关注】,【农策分析】带您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帮您解读更多涉农政策。

农策分析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有关礼仪的俗语。

我国有近5000年的历史,最注重的就是礼仪和祭祀。西周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礼仪专著。上面是这样解释的:

我国最高礼仪是“三拜九叩”,是指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的庄严大礼。

“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崇拜的人,愿舍其身。

“叩”就是跪下身体不起来,头点地表示顶礼恭敬的意思。

“三拜九叩”就是指跪下身子,头点三次触地,然后站起来重复前面动作。总得来说就是三次跪下身子,九次头触地。



为什么是三拜而不是其他呢?

古人最初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到后来人们为了表达无比亲切热情,这才增加了一拜,有了三拜之礼,从此后,三拜成了常礼。

“三拜”——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



佛教的“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佛祖。

婚姻的“三拜”表示对天、地、父母的尊敬和祭拜。

“四拜”不是常礼,而是一种谢罪的加礼,比如苏秦拜相后,他从前那个对他刻薄的嫂子给苏秦拜了四拜,表示谢罪。

在明朝四拜是最隆重的礼仪。

不过有些地方是忌讳拜四的,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第四拜是拜给死人的,是拜鬼神的,“四”谐音为“死”。

如果你给老寿星跪四回,估计老人跟你急眼,一急眼就出事,不是打你一顿,就是被你气死。所以说“拜四要出事”。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也分地方和场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你说是不?




秉烛读春秋


“拜三不拜四”,这个拜,是一种礼仪。

1、拜

早先的时候,拜虽然要跪着,但仅仅是两拱合,低头与手平行,头不着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着的拱手礼,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后来,对拜礼进行了非常严格复杂的规定,基本动作是仙跪下,然后弯腰,最后以头着地,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们常说的磕头。

一般来说,这种拜是男子专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但俗话又说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你不能随随便便磕头,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才拜、拜几拜就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了。

2、再拜

一而再,再拜就是拜两次。

这是一般情况下表示尊重的礼节,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见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远门,或者在非正式场合遇到身份尊贵的人,就用再拜礼。

同时,在书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词,相当于今天写信的此致敬礼。

3、三拜

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对父母长辈,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请宾客,不可能一一磕头,这时候就需要行三拜礼,表示都拜过了。

三拜最初是来自佛教的礼仪,我们说顶礼膜拜,其实就是对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较负载,分大展、同展两种拜法,如果你要表示无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礼,称九拜。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礼仪,是中国佛家特有的礼仪,印度等地并没有这种礼法。

4、四拜

三拜就已经是顶天的礼仪了,四拜虽然说在仪式上更为隆重,但这并不是常礼,三拜上加这一拜,实际上是谢罪。

到了明白,四拜没有了谢罪的意思,逐渐成为民间最隆重的礼仪,主要对父母和师长才行此礼。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拜四,因为四拜一开始就不是好的寓意。当然了,真相不止这么简单。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避讳,四这个数就被中国人视为不吉利,因为四谐音“死”,再者,古人讲阴阳,阳为吉阴为凶,一三五七九是为阳数,二四六八则为阴。

你看,一会儿谐音死,一会儿又阴,而拜礼又是非常隆重的礼仪,你在隆重上加点不吉利的因素,这不就是自找没趣吗?



也可自话


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见面行礼表祝贺,拜访,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恭敬地与对方结成某种关系,敬辞。拜的不同,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样。拜分男女分阴阳分单双。从阴阳单双论,阳人宜阳宜单不宜阴双,三阳单,四阴双,故拜三不拜四。

三很多时候代表天地人。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可乱拜。一拜天时,二拜地利,三拜人和。过去人迷信,相信有神鬼,所以会拜神拜鬼,神助人,鬼害人,神三鬼四,拜神拜三不拜四,拜鬼才拜四。四不但是阴双,谐音死,所以人多忌讳四。做生日祝寿,,逢四也要回避。三是阳单吉,三己代表多,有三已代表天地人,足够了,就不必拜四了。

其实在农村还有一句老话叫做:男不三,女不四,这里反而说的是男人是不能过三十岁生日,女人呢则是不能过四十岁生日,也是一种比较离奇的说法,认为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也是奋斗的年纪,这个阶段的男人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是不宜在这个年龄段过生日,也是要避开。女人四十岁以后就要步入衰老的阶段,而这个数字也是很不好,也是要在四十岁避开不过生日,现在貌似这种说法没有那么讲究,三十岁的男人很多还在学校,而且为了事业没有成家的也不在少数,女人四十也正值一朵花的年纪,对于这些老话其实是没有什么讲究的。拜四要出事,实是夸张的说法,目的起强调警示作用的,并非拜四拜就一定会出事。农村忌讳比较多,源于以前人们知识的匮乏,现在多数人都接受了教育,对鬼神之说,迷信之说都已经很淡化了。


读书是福


拜,动词,伏身跪着双手作揖,两手扶地,头着手,但是不着地。表示一种崇高敬意的礼仪。这种礼数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却有很多讲究的,不可随便乱拜,不注意还会起到对别人有失尊敬的反作用。

再拜,就是拜两次,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放在古代,如果是你和你的朋友许久未见,则再见之时需要行再拜礼,如果在非正式的场合遇到身份比较尊贵的人,也需要行再拜礼,如果是君与臣之间,不仅要行再拜礼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再拜还可以作为一种敬词,在书信结尾的时候使用,相当于今天写信的敬礼。

三拜,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以前是再拜为常礼,后来为了更尊重,更隆重,就增加了一拜,有了三拜。

三拜一开始是来自于佛教的礼仪,顶礼膜拜就是对佛主的尊重,佛家的三拜分为大展和同展两种方式,如果你想要表示更尊重,那就行三次拜礼。佛教的礼仪说来极其繁琐,高达三百多种,是传到中国后发展完善起来,也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佛教的三拜是通过身体,口述,意愿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所以我们在对父母长辈,夫妻拜天地,就需要行三拜礼来表示尊重和重视,之所以在婚姻中有三拜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对地,对父母的尊敬。

四拜,拜四要出事,其实也并不是真的会出事,只是人们夸大其词了而已。

因为这表示一种谢罪的礼仪,而并不是一般的常礼,当初苏秦的那个尖酸刻薄的嫂子拜苏秦的方式就是如此。虽然在明朝四拜是最为隆重的礼仪,但是有些地方却特别忌讳拜四,因为在过去很多人都非常信迷鬼神之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拜神,神帮助人,拜鬼,鬼害人,神三鬼四,所以拜神拜三不拜四,拜四就是拜鬼了。

不过有些地方还有别的说法,说“四”就是“死”的谐音,拜四就是拜死人,不吉利,人们都很忌讳它,做寿不做四十大寿,拜寿星之时,拜神佛之时,也不要跪四回,这也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也是对神明的不尊重。

古人还讲究阴阳之分,阳为吉兆,阴为凶兆,一三五七九是为阳数,二四六八则为阴,所以很多人是非常忌讳四。

拜礼很有讲究,其蕴含的文化来源颇杂,所以忌讳之处也有很多,在拜见父母长辈尊师之时,就要非常的注意了,以免弄出笑话,不然就是对他们的大不敬的表现。

虽然在有些现代人看来,这些所谓老礼数纯属封建迷信,没有科学依据,但这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很多人会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自己不信,也会入乡随俗,因循旧历,不为别的,就为图长辈们开心,这种心态就是很健康的心态。


历来现实


在农村经常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俗语,而且有一些在农村实践中还会有一些深远的意义,比如这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中就蕴含了非常深刻的礼节以及相关的习俗。

这句话在过去的农村非常盛行,其中这句话应用最多的就是跪拜的礼节,尤其是在给长辈过寿以及见面行礼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拜的越多就越能表达孝心,这其中是有讲究的。首先如果给长辈祝寿时候,一般跪拜三次,磕头九次,是表示对老人的尊敬,也是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三拜九叩的常理的,但是你如果跪拜四次,就一定会惹得老人不高兴,因为“四”这个字跟“死”是属于同音字,老人祝寿都是想着能够健康长寿,你跪拜四次那是诅咒老人可是万万使不得的。


其次就是如果在典礼上以及去寺庙跪拜祈祷平安时候也要切记不可以跪拜四次,因为民间盛传“神三鬼四”一说,如果你跪拜四次,那么你所跪拜的就不是神仙了,就是周边的一些小鬼,这样不但起不到祈祷平安的作用,还有可能跟鬼怪打上关系,会让你厄运缠身,甚至失去生命。

然后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民间过生日的习俗,“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句话在农村过生日时候也是经常的听到,因为在农村一般三十岁生日时候要好好庆祝一番,但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不要操办了。因为三十岁代表人已经到了最有本事的时候,如果三十岁好好庆祝一番,那么后半生也预示着无灾无难,可以大展宏图。人一旦到了四十岁一辈子基本已经定格了,如果这个年龄再去大办生日,则会让自己提前老去,所以不宜大办。



总之这些风俗习惯是老一辈人累计下来的经验,虽说无任何科学依据可言,但是为了顺心如意,最好还是按照礼节来的好,而且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在一些用的到场合,记得这些礼节是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