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为大家介绍过帝王将相的后裔,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今天咱们就聊聊一个境况与众不同的名人后裔。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状元游街场景复原模型

很多人或许都幻想过自己祖上如果是名人大官会是如何。假如祖先是状元出身,靠着祖先余荫,现在怎么说也算是出身世家。不说衣食无忧、生活优渥,起码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是就有这样一个状元后代,非但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还过很凄惨,住在一个破旧窑洞里面,穿着缝补多次的破旧衣物,但周围村民都说他有一股“神仙范”。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师静老人

在郑州巩义,有着这样的一个传奇乞丐——全年到头戴着一只灰布旧帽,衣着褴褛,扛着破旧行囊便启程云游四方。这样的派头颇似宋朝的道济和尚,所以当地人又给他起外号为“牛济公”。他就是晚清武状元、名将牛凤山后裔,现年70岁的牛师静。牛凤山,字梧阶,河南巩县(今属巩义市)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为武状元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卫,官至总兵,朝廷封赐“四世一品”。其子牛瑄在咸丰年间中举,同治年间中进士,为二甲第一,出任翰林院编修。牛瑄书法极佳,尤善楷书,因风格秀丽又庄重大气,备受时人推崇。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凤山画像

据当地县志和牛氏家谱记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牛凤山祖父牛巨川率领族人迁到明月坡定居。因家境清贫,牛氏历代祖先只得替傅家地主当佃农。勤恳的牛家人凭借其辛勤耕耘,逐渐在巩义地区崛起,数年间就几次扩大居所,从几间茅草屋变成了硕大庄园,令人咂舌称奇。在牛凤山考取武状元发迹后,牛凤山秉承那句“富贵不还乡,入锦衣夜行”,回到家乡后大规模扩建祖宅。

从祖父开始扩建到牛凤山修缮完毕,前后历时46年方才完工。此时状元府依山而筑,正对二龙山、背靠明月坡,东连数十民宅,位居山河险要之地,非常大气壮观。该状元府还按照传统坐北向南建造,中心院落为其主宅,其余院落一字排开,颇似兵法中所说的“大鹏展翅”形象,上百座房屋连绵于群山之间,甚是巍峨雄伟。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瑄手书“留余”匾额

一百多年过去,昔日的“状元府”已经成了危房,更因坐落于荒山野岭而缺水缺电。村里人早就叫牛师静搬到村子里去,毕竟那里的生活条件比破旧窑洞好得多。然而“牛济公”却要坚守祖先宅邸,说什么也不愿离去。由于年岁已高又无儿无女,牛师静只能以乞讨为生,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从不主动向他人讨要钱财,为此他还拒绝了村上给他申请的低保补贴,说是拿去捐给其他更困难的家庭。善良的牛师静老人说,他孤身一人,花不了什么钱,无论走到何处总能有人施舍食物与水,所以用不着给他捐款。对此,村民都表示非常敬重。

河南乞丐栖居窑洞,却自称清朝状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如今的牛氏祖宅

据当地人讲,这位状元后代其实也写得一手好字,早先还曾考上大学,但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巨大打击,精神崩溃,记忆也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与此相印证的是,老人虽然清贫、衣着破旧,但都洗得很干净,言谈举止之间也透露出骨子里的涵养,对生活充满豁达乐观。不过老人也有自己的担忧。在风雨侵蚀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牛氏祖宅的辉煌逐渐散去,大部分砖瓦结构的建筑均已倒塌。看着祖先基业就这样一点点消失,牛师静老人满眼含泪,直道对不起先祖,令人无比动容。

参考文献:

《巩义县志》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