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白乐天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与江边琵琶女产生共鸣。而《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客居巴蜀时所作。客居异乡,夜逢阴雨,最容易勾起对亲人的思念。白居易为何被贬江州,李商隐又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夜雨寄北》的呢?

1、琵琶行/白居易

唐朝诗人三大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最为幸运,人生大多数时间处在盛唐,虽不入仕途但潇洒自在;杜甫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后半生颠沛流离;白居易生于中唐,藩镇割据,但大体上还算平稳。

  • 唐宪宗削藩

中唐,并非没有心存壮志,意图削平藩镇的皇帝,比如唐德宗、唐宪宗。唐德宗李适(kuò)刚一即位就发动了对藩镇的战争,然而最终以失败收场。李适并不甘心,而是大力扩军、敛财,等待时机。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任用坚决主张削藩的武元衡、裴度等人为相。即位之初,李纯就讨平了叛乱的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锜;几年后,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要求袭职,唐宪宗拒绝。吴元济叛乱,唐宪宗随即征讨。唐宪宗对待藩镇的强硬态度让一些割据藩镇恐惧。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认为:唐宪宗如此强硬,是因为有宰相武元衡辅佐,如果杀了武元衡,其他宰相必然不敢再削藩。

  • 节度使刺杀宰相

815年6月3日,天还未亮,武元衡上朝。路上,暗中有人呼喊灭烛,武元衡的前导骑士呵问,被暗箭射中肩膀。接着,树阴下刺客杀出。武元衡的随从被刺客杀败逃走,刺客牵着武元衡的马行走十余步后将武元衡杀死,割下头颅离去。军士举着火把赶到后,武元衡已经遇害。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同一时刻,裴度亦遭遇刺客袭击。刺客用剑刺中裴度头颅,幸好裴度当时带着厚帽子,创口不深。刺客又提剑上前,裴度的忠仆王义抱住刺客,大声呼救。刺客反身斩断王义手臂后离去。

又有人在禁军统领及府、县衙门处留书:“谁若抓我,我先杀谁。”负责抓捕刺客的官吏都不敢严查。

  • 白居易主张抓捕刺客,反蒙受不孝的罪名

刺客武艺高超,极度嚣张。朝中分为两派,宰相裴度,坚决主战。而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则主张先平淮西,还有人谋求罢免裴度以安抚王承宗、李师道之心。白居易与武元衡是好友,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上书请求捉拿刺客以雪国耻。实际上是支持裴度。另两位宰相则以白居易并非谏官为由驳斥。

在这种政治风波中,有仇恨白居易的人上书:白居易的母亲赏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却写出《赏花》及《新井》诗,这是不孝,有损名教(儒教)。

当时有些忌讳现代人看起来很没道理。比如“诗鬼”李贺,他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李贺终身不能考进士。但在当时,这种观念是被人普遍接受的。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寻常时白居易可能不会有什么事,但他刚刚触怒宰相,所以马上被贬。最初被贬江州刺史,刺史是州级政府的一把手。又有人上疏,称以白居易所犯罪行不能治一州,所以改任江州司马(没有实职)。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听说白居易被贬江州,写下《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贬官两年后,白居易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写下《琵琶行》。

2、夜雨寄北/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李商隐的才华无疑是很高的,但科举考试极为不顺,屡屡落第。在晚唐,官场极为腐败,科举首看的不是才华,而是门第。李商隐出身贫寒,无人提携,哪里能中?幸好李商隐有一个朋友,名叫令狐绹,令狐绹的父亲是令狐楚。令狐楚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宣武军节度使等职,影响力很大。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终于中了进士。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李商隐中进士当年末,令狐楚去世。第二年,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去泾州担任幕僚。王茂元十分欣赏李商隐,将女儿嫁给他。

但是,当时朝堂党争激烈,官员分为两派。一派以李德裕为首,称作“李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称为“牛党”。很不幸,王茂元属于“李党”,令狐楚属于“牛党”。在“牛党”看来,李商隐受“牛党”提携,却投靠了“李党”,人品有问题。所以李商隐仕途不顺,处处被打压。唐宣宗即位后,李党失势。接着,王茂元病逝。李商隐的日子更难过了。

虽然仕途坎坷,但李商隐与妻子的关系非常好。王氏去世后,李商隐写下多首悼亡诗。比如:“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琵琶行》和《夜雨寄北》:白居易以不孝被贬;李商隐不知妻亡

李商隐长期在外,夫妻聚少离多。851年秋,李商隐的朋友柳仲郢就任西川节度使,请李商隐做参军。李商隐在西川生活四年,《夜雨寄北》便是这一时期写就。在李商隐到达西川之前,他的妻子王氏就已病逝。这也引发了后人对这首诗的争议,这是写给妻子还是友人?

我认为是写给妻子,两个男人,“共剪西窗烛”,不嫌别扭吗?再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与“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可以相呼应,思念到底,是以悲剧了结。

李商隐长期漂泊在外,而古代通信困难。所以,李商隐在入蜀之时,尚不知妻子已亡,还在期盼团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