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上一讲我们讲了正道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接着讲《素书》的第三章,求人之志章。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的两章。第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治国之本在于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第二部分讲,仁人君子怎样建功立业,成道传道。第二章,讲了仁人君子的三种分类,强调圣贤英俊豪杰,才是治国理政的中流砥柱,治国在于以本治末,以上治下,以贤治不肖。

太平美好的生活,需要贤人君子,来充当秩序的生产者。而其他的人,则是充当秩序的消费者。只有在稳定和谐的秩序中,所有的人,才能安居乐业,进行人口的繁衍生息和安定的生产活动。

有些同道可能要困惑了,老子不是说,不尚贤,不以智治国吗?为什么在《素书》中,突出强调的是贤人君子,以智统御天下呢?

这里有一个误解。老子说的不尚贤,不以智治国,不是说圣人都是傻子,都是不智慧的人。老子讲的不以智治国的智,是脱离天道的人的伪巧小智。所以老子讲,大智若迷。这里的大智,才是老子认同的智慧。若迷,是指圣人的大智对世俗小智完全不入于心。

人道世俗的小智,并不是真正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圣贤,以此为贤,必然导致人们失去素朴天真之性,从而导致天下大争大乱。不尚贤,是指不尚人智之贤。真正的智慧,是那种合乎天道,明白四达的那种至高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圣贤。

求人之志,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求人之志,并不是请求别人给自己如何的意思。而是求成为贤人君子之志。很多人看了,可能又困惑了。老子讲,让人虚其心弱其志,为什么这里要讲求人之志呢?看书不能只得其一不得其二,要通篇的看,还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融会贯通。

老子除了讲虚其心弱其智,老子还讲了强行者有志。前者所要弱化的志,是人心奢欲之志。后面讲强行者有志,则是要反天心恬淡虚无之志。后面会详细的讲。

这些道理讲的都非常令人向往,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接下来的第三章,就是具体讲怎么做,才能成为贤人君子。若要以成为贤人君子为志,其要在于六守。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本节讲的事君子六守第一:守神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贤人君子,之所以能够智过百人,智过千人,智过万人,关键在于他们能够超凡入圣。人的心智,其根源到底来自哪里?有什么规律呢?

以人的心智来看,人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种,小人,也就是不肖之人。第二种是普通人,也就是孔子说的中人。第三种,是贤人君子,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圣贤英俊豪杰。

对于小人来说,他对整个天地万物,毫无认知能力,所以他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言无常理,行无常宜,这是小人。不是他们不想依循道理来行事,而是他们的智力,让他们无法理解道理。所以他们只能这样过着迷惑而心智不定的生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样的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又怎么可能去管理别人,治理天下,立功立事呢。并且,这样的人,也不能当成人才来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能够通透某一件事,并根据所通透的事物,能够掌握某一项技能。这是普通人,也是人们常说的人才。

对于圣贤君子来说,他们则是无所不通,能够以卓越的才智,组织并领导人才来立功立事。这种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孔子讲的圣人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指的是这种人。庄子讲的通于一而完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指的事这种人。

鬼谷子说,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指的也是这种人。

庄子讲的无心得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无俗人之心,而反其天心。反天心,如何才能做到呢?就在于绝奢禁欲,所以除累。奢欲,过而不当之欲。人被天地造化出来,得其天性,故其欲必循天而发,收发皆有节度,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人的欲望之所以会过当,过当也就是淫的意思,是因为人被物禁锢,精神驰于外,不能收神归心所导致的。

人感物而生欲,应物而生智。久而久之,流而不返。精神外驰,则心智必然会蒙蔽于物,役累于物。神不舍心,智其外而亡其内,是以道塞而不通。道不通则大智不生。道通者,方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应,无所不能。

要成为贤人君子,具体应该怎么做,第一步就是要绝奢禁欲,归神入道,以恬养智。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通过上面的第一步,贤人君子归神反道,得道之后,他就会明白,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明辨是非呢?因为明辨是非,是一种非常高的心智表现。首先要体道,才能明辨正邪。明白正邪之后,才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了之后,才能明辨善恶。

现在很多人都正邪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不分。张口闭口就要多元化,要无条件包容异端邪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从来未见过什么是真正的道。所以在他们眼里,无论什么都是道。我们之前描述过这种心智迷惑状态,好比对于一个从来没见过父亲的孩子来说,他看每一个男人,都会觉得像他爸爸。

抑非,抑制不道的异端邪说。背道为非,顺非而泽,则为恶。违背大道而行恶事,则必受祸殃。禳,消除灾祸的意思。

我们做任何事,都想趋福避祸,趋吉避凶。基本原理在哪里呢?就在于抑非损恶,所以禳过。一些人之所以会靠淫祀乞灵来寻求趋福避祸,趋吉避凶,是因为他们愚蠢无知,不知道真正的道理,又想寻求吉福,病急乱投医,才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一样,钻入了异端邪说与胡鬼戎神的怀抱里。

我们现在说的迷信,和淫祀是同义词。有人说迷信的根源起源于恐惧,这是不对的。迷信的起源,在于愚蠢无知。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第一步,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归神入道。第二步,抑非损恶,所以禳过。守而勿失。第三步,贬酒阙色,所以无污。持而勿乱。

这里讲的贬酒阙色,所以无污,并不是说,人沉迷于酒色,会给自己的人格或者生活带来污点和麻烦。而是说,酒色是乱人心智之物。

酒原本是一种药,而不是饮料。酒加在药中,可以增加药力。就如同风可以助邪一样。正常情况下,没有病是不适合饮酒的。在健康的情况下饮酒,酒会散人气血,从而导致神亏而智昏。

色,男女欢爱,人身阴阳之交融,可损可益。循之以理,有节有度,阴阳相济则可以益身。过而失当,不合阴阳之理,无节无度,则损人。酒是通过散人气血,来使人神亏。色是通过泄人气血,来使人神亏。

道为神之能,神为智之源。酒色使人神亏,让人失去清净明澈之心,酒色之污神,如同泥沙使水污浊。故,贬酒阙色,可以使神无污。神无污,则智不失其源。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本节讲的是君子六守第二:守智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避嫌远疑,并不是指规避人情世故里面的猜忌嫌疑。而是指,要使心智时刻合乎道理。贤人君子之所以智高,在于其神不亏。圣贤之人,之所以能够杀伐决断如有神助,在于其智不迷。

使智不迷,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关键在于守智。要时刻省察,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对大局的判断,有什么地方是不合情合理的。

如果有,就要赶紧的避嫌远疑,使自己的心智,和万物情理相契合。如此,才能不误。故谓,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怎样才能做到避嫌远疑呢?那就需要找到智与物之间不契合的嫌疑之处。怎么才能找出来这些心智考察中的盲点,或者没想透彻的地方,或者是理解有误的地方呢?

这就需要博学切问,把万物了然于胸,尽收眼底,这样的话,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让心智和事物相契合。这样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即便是对于贤人君子来说,瞬息万变的事物,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情报,在细节上,来辅助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林彪元帅打仗,便是君子守智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他的作战计划中,他一定要做到谋定而后动。怎么才能谋定呢,关键在于智术上,要和事物和现实本身相契合,不能脱离现实而靠书本或者想象来打仗。

为了能把所有的情报和考察对象,都能了然于胸,所以林彪打仗前,做的战前准备工作,在大局上是极其周全的,在细节上则是极其细致的。

为什么要高行微言呢?行是指,君子运智御物。如果我们只顾着说啊说,而不能时刻和现实中的万物,紧密的保持信息互动和同步,现实就会从我们的心里溜走,我们就再也无法把握现实变化的脉搏,无法感受它,无法掌握它,更无从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时候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妄断。

所以,贤人君子,需保持内心的恬静虚无,才能让万物飘到自己的心里来,再通过细致的考察,做到更加精准的理解和掌握。等掌握了之后,才能谨慎的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这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判断。

君子以智御物,而非以言御物。唯有先洞悉事物,才能有真知灼见。人之所以会见识短浅,却夸夸其谈,皆无智使然。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本节为君子六守第三:守谋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守神不亏,可以使智高。守智不衰,可以使谋高。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当然是用来谋事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指谋。有的人可以谋万世,有的人却只能谋眼前。有的人可以谋天下,有的人却只能谋尺寸之远。几乎所有的人在行事之前,都会筹措规划一番,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呢?这取决于谋事之人智高智低。如果脱离智来谈谋,那么谋就毫无意义。

善谋者,必善于先谋身。恭俭谦约,恭,自重而不狎;俭,不厚物薄己;谦,与万物处其和;约,束也,指君子寡其欲。约其外守其内,方能以内治外。所以守身,守其内,而治其外。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简单的说,欲谋大事者,必须得先把自己从对凡俗琐事的思虑中解放出来,约其外,守其内,以内治外,才能有足够的心智谋划天下。

我们常说足智多谋,足智才能多谋。怎么才能足智呢?得神全不亏。怎么才能神全不亏呢?要修身,不能让自己沉迷在世俗之中,流而不返。

智力不衰,才能深计远虑。深谋远虑,所以才能不穷。人们做事遭遇失败,或者未达到预期目标,归根到底,大多数情况,都是智力衰败导致的。《素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力,如果我们进行足够长远和足够细致的深计远虑,那么理论上是不会遭致失败的。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亲仁,亲近仁者。友直,与正直者为友。扶颠,扶持危局。要谋事,和什么样的人相谋,这一点非常重要。

始皇帝和赵高李斯这种不仁不义不正不直之人,一起谋天下,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两个人直接造成了大秦帝国的灭亡。还有曹操和司马懿共谋天下,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司马懿篡夺了曹魏江山。

李斯赵高司马懿之辈,智足以谋,但是德不足以持危扶颠。欲谋大事者,相谋之人,智高德高,缺一不可。智不高,则不能成事。德不高,则不能扶危。德薄之人,还会从内部进行破坏,导致失败。

另外还说明一点,仁义正直的君子,他们的行为是可以预期的,他们给计划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可以预期的。而奸恶多智之人则不然,他们的行为不可预期,他们给计划所带来的不确定不可预期,他们就是危险本身。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本节为君子六守第四:守任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事情谋划好了,蓝图也绘制好了,接下来的一步,自然而然的,就是要找人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

怎么才能行动起来,把蓝图变成形式呢,一个人不可能做成多大的事,所以要把蓝图变成现实,这就需要组建团队,进行建设和施工。本一节,讲的就是这个事。

作为一个领导者,任刑任察,都不足以得人。任刑,则上下怨,任察,则上下舞弊。如果能以德正人,则人自正。以德蓄人,故近乎恕。以德正人,是为笃行。接人,让人心悦诚服的来归附,并心悦诚服的一起建功立业。

什么是任刑呢?比如有的公司,以罚款作为制度,来管理公司,结果导致所有的员工都怨声载道。什么是任察呢?比如绩效主义,便是任察。于是很多员工为了蒙混过关获得更高的绩效考评,就会靠作假来舞弊。而且,这样的公司员工流动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干一阵子就跑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毫无可言。这就是不能接人。

管理者不能接人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德薄而任刑,明浅而任察。如果领导者不能接人,人都跑光了,还谈什么大事业呢。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统治者,或者说领导者德厚能蓄人,能养人,能安人,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才能谈任材使能。

当年孟子见梁襄王,本想和他共谋治国平天下的大事。结果孟子看了一眼就走了。出来跟人说:“望之不似人君。”

如果是这样的领导者,即便再有才能的人,也无法任其材使其能。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企业,它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看领导者能够驾驭得了什么高度的人才,也就是驾驭智力超绝的英俊豪杰。

当年如果魏国重用商鞅,也不会导致后来秦朝灭魏。而魏国国君,自己德薄而不能容蓄贤才,反而要杀掉商鞅而不让他为他国所用。这便是德薄之主。德薄之主,断然不可能成就伟大的功业。

反之,德厚之主,天下贤才皆前来归附。君主为贤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贤才们负责把他的雄才大略,从蓝图变成现实。比如历代秦王,比如汉武帝,他们手下都是贤才如云。雄主任材使能,贤人君子辅助雄主,主明臣贤,故能铸就了秦汉这个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我们现在一讲以德蓄人,很多人就糊里糊涂的认为,是不分好坏的,什么都要兼容并蓄。跟垃圾桶对垃圾一样的兼容并蓄。这是对圣人所讲道德之学的最大的误解。

要让德政不坏,必须要对害德之人,害德之举,时刻保持镇压状态,一露头就打,一打就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干净。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想让自己家的孩子,在院子里处于无监管状态,无忧无虑的玩耍,那么家长就需要事先把所有能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全部清理掉。以及后面一旦发现能够危害孩子的东西,全都清理干净,不然这种清静无为的养孩子的办法,就会把孩子推进各种伤害之中。

自古以来,德政都要附以刑政。不能一看到恕,就认为是对犯错误的恶人的宽恕和原谅。恕是对良人的容蓄,类似于家长对孩子的那种恕。而不是对恶人的容蓄,这种蔽恶之恕,则是对蛇蝎虎狼的愚善。不以刑政保护的德政,如同是放任狼入羊群。

殚恶,把恶人恶行消灭铲除干净。斥谗,杜绝佞人谗言,挑拨离间,破坏团队的团结与公德。孔子讲,举直错诸枉,能使天下直。只有这样,不停的消灭铲除和剥除掉奸恶之人,才能让整个国家或者团队的航向,一直保持在正确的航道上。

而奸邪小人,之所以要进谗言,都是因为他们图谋一己之私,而让整个团队改变航向,开往对他有利的那个航道。再好的谋划,再好的团队,再好的蓝图和施工队伍,如果有人私自把它改变了航向,一切都会被葬送,最终导致前功尽弃。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本节讲君子六守第五:守应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如果奸邪小人都被铲除了,整个谋划没问题,团队也没问题,而航行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该往哪里走呢?很多人会在面对应变之时,茫然不知所措。

《素书》告诉我们,这样的十字路口非常的多,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应变中,保持航行的安全和航向的正确。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历史这个更高层级的航行地图,来给我们指明航向。历史上我们的先人遇到了那么多的十字路口,他们的抉择,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选择,创造了丰功伟绩,错误的选择,造成了弥天大错。这些都可以为在案例上,为我们提供经验和教训。

以古验今更高的意义,则是奉古圣之道,奉先王之功,以明当世法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设计上修正原本的谋划。另一方面,是获得一种居高临下的俯瞰洞察力,让当前的一切都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再无迷惑。

我们常说读史明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类似于卫星导航一般的地图指引。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先揆,从现实出发,面对现实,计算现实,理解现实,应对现实。后度,制定正确合理的应对之策,行之有效的话,再加以制度化。应卒,指应对时变。

现在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永恒真理般的制度,倡导一种唯制度论,尤其表现为一些挟洋自重的傻瓜,先入为主的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优越的,是真理一般正确的制度,推销兜售美国的政治制度。

这种做法,便是恰恰弄反了,他们认为是先度后揆,先立一个制度,然后再生搬硬套到现实上,发现现实和制度不适配,然后就说是现实有问题。这种人的智力及其低下,以这样的智力,他们无法谋划任何事。先度后揆,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刻舟求剑。

法随时变,适者为宜,这样先揆后度,才足以应卒。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设变,指圣人应时而变。致权,指圣人通变而致权。权是什么呢?圣人执道统御万物,以一人而支配天下。解结,解开旧制度和当前的现实变化,所不能适配的地方,针对其弊端进行修正,并制定更好的管理制度。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节讲君子六守第六:守功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括,把宇宙万象都尽收手中。圣人执权,如同手里拎了个袋子,把整个宇宙的千变万化,都尽收其中。囊,指圣人的天心。顺,随顺因任。会,天地万物所有的变化交会在当前。无咎,指没有过失。

要能时刻都不被变化所击败,只有站在最高层级,把宇宙变化,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样,才能永久的保持,和宇宙变化一起,不停的修正管理制度,使制度更适应新的现实。这样的话,才能永久的避免失败。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圣人之所以能够致权,在于其智合于神,其神合于道。圣人恬淡虚静,绝奢禁欲,守内而治外,以大道为根,深根固柢,如同大树生长在大道之中,不可丝毫撼动,是谓橛橛梗梗。勤行而不失,故能立绝世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孜孜,抱道修身,勤而行之。淑淑,恬淡虚静,不以人欲外物而易之。立一时之功易,立万世之功难。行一时之道易,行万世之道难。

道不易不变,独立不改。人主得之,天下有道。人主失之,天下无道。得一时之道,应一时之变,治一时之事,通一时之权,可立一时之功。

得一世之道,应一世之变,治一世之事,通一世之权,可立一世之功。得万世之道,应万世之变,治万世之事,通万世之权,可立万世之功。是谓,可以保终。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八讲

附《素书》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