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跟李鸿章学习如何向领导写汇报材料


/<font>

跟李鸿章学习如何向领导写汇报材料

有些人写给领导的汇报材料总是找不到点,要么不知所云,要么逻辑混乱,要么不解决问题。看看李鸿章写的这篇汇报材料,真可谓老辣,又稳又准又狠。

李鸿章写给同治的这篇奏章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李鸿章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面对军事天才李秀成把守的苏州城久攻不下,此时洪秀全把李秀成招回南京,南京城下的曾国荃立刻被反包围,曾国藩急的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讲”寸心如焚,忧灼之至,绕屋彷徨,积泪涨江”,求助于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拖着不理,曾国藩上奏朝廷调遣李鸿章,朝廷连发连发两道谕旨,催促李鸿章速援镇江。李鸿章此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去吧,眼看苏州唾手可得,失去创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不去吧,违抗圣旨。(背上有负师恩的骂名看来李鸿章并不在意)两难之下,看李鸿章一篇奏折,如何挺过难关。
/<font>


权衡沪镇缓急片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1862年6月23日)再,钦奉五月初一日寄谕:镇江为南北关键,现在北岸肃清,急宜以重兵驻扎为进规江宁之计。李鸿章如能抽身赴镇,则呼应较灵,于大局较有裨益。其上海兵勇,该 署抚亦可于抵镇后会商曾国藩派员前往整理。着曾国藩迅即会商李鸿章,酌量情形,通筹全局,如何可以带兵及早到镇,先占形胜,最为得策。苏省绅士之言,恐有偏私,李鸿章必当审察定见,不可过信,等因。钦此。


又奉五月十四日寄谕:现在楚军东下,已攻克太平、芫湖等城,即日进规九洑洲为合围金陵之计。惟贼势穷蹙,必将铤而走险,江北尚称完善,而防兵单薄,甚属可虞。前次叠谕李鸿章赴镇,与江北各军联络一气。着即恪遵前旨,迅将沪防事宜妥为办理,即日前往镇江整顿一切。大局所关,想该署抚必不敢迟延贻误也。至沪上兵勇应如何设法裁汰整顿之处,仍着李鸿章妥筹兼顾,并拣派得力大员赴沪 管带,以资得力,等因。钦此。
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
臣接督臣曾国藩来函,颇以进攻金陵兵单为虞。又接曾国荃五月初十日自金陵雨花台来信,我军只能围其西南两面,深沟高垒,以水师为根本,以江面为粮路。先为自固,徐图制贼,非添二万余人不能合围。讯生贼供,洪逆调苏湖两处之贼回援,恐成持久之势等语。臣查金陵城大而坚,从前和春、张国权拥八九万之众,围攻日久,功败垂成。今苏浙两省遍地贼区,黏连一片,处处可以进援,尤与昔年情形迥异。所恃楚师稳练较胜他军,贼数众多,未尽精悍,曾国荃以水师为根本,当可立足。但军数不及二万,其力不足以合围, 即未能制其死命。此次伪忠逆党羽扑犯松沪,负创而遁,闻将连合杭湖贼众赴救金陵。臣深代悬虑,亟欲驰往镇江,就近援助。无如臣原部陆军仅数千人,分两处则均不得劲,专一路则尚可自立。兵事重大,臣何敢易言也。

沪中官民向恃洋人为安危,乃援贼未来之先,洋人分兵四出,援贼大至之后,洋人敛兵不动。臣揆度夷情似非暗与贼通,坐观成败,实系慑于贼众不敢向前。若非臣亲督兵将痛挫凶锋,患且不测。以是知洋人不可专恃,沪防必须自强。臣忝任苏抚,既不能弃沪中每月二十万饷源之地,又不敢缓镇江接应上下游各路之师。左右思维,实无长策。
至沪上原有水陆兵勇逐营简汰整顿,非臣亲自部署不能钤制。所带诸将中,尚有勇敢朴实之材,实少应变驭众之选,且资望皆浅,未可令其独当一面。臣断不偏信绅士之言,贻误大局。惟军事以得人心为本,臣之谫陋,到沪后稍紧军民之望,未便轻自移动,遽失众心。曾国藩处似亦无统兵大员可派来沪,可否容臣将沪事办妥即移师出江,亦慰圣廑。
抑臣更有言者,冯子材等催臣前往,实欲臣至镇为该军筹饷,未必为进剿起见。现在江北完善,地方所出之饷,专供都兴阿一军尚无缺乏。畛域已分,江南止存镇沪两处,每月仅能由沪分给三万,无地可另筹巨款。臣实深为内愧。冯子材尚能战守,而兵勇疲情已非一 日,长江师船大半朽坏,劫夺成风,臣即颉颃其间,止能自立一军,未便控制诸将。若轻言整顿,先失和衷之义。若亲军太少,亦无整顿之资。此皆实在为难情形,臣不能稍有徇隐,谨先附片密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font>


这篇奏折一出,李鸿章目的达到,朝廷完全理解了李鸿章的“一片苦心”,再也不提增援曾国荃的事。对这篇奏折的解读我引用雾满拦江先生的文字,我认为非常到位。雾满拦江先生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问题和管理问题,而且语言诙谐。

李鸿章是公认的奏折高手,他的奏折连曾国藩都叹为观止,其老辣狠厉,精确制导,绵里藏针,命中率高,天下无出其右。而他之所以有这种能力,只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更善于技巧性地表达问题。那么这个片折,又是如何表达问题的呢?我们把李鸿章的这个片奏,逐节分析一下,以研习这种高明的公文技法,体味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

这个片折,虽然短小,却分为诸多章节。有的章节简短,有的章节繁复,繁复与简短杂错之际,勾勒出八个主题。开章两个章节,是复述朝廷两次来旨之事。这是点题,如果缺少了这个,朝廷就弄不清楚你在针对什么事情说话,命中率必然降低,也难收到实效。目前的行政公文写作,因为吸收了诸多西式技巧,比之于李鸿章那个时代,已经简洁多了。如果这篇公文写在现代,那么它的题目应该叫《关于朝廷第二次指示按第一次指示命李鸿章速带淮兵往援镇江的回复的回复的回复》……你一看这个公文的题目,就知道在现代为什么少见李鸿章这种类型的人才了,这是因为行政公文的题目迷宫,削弱了公文的价值,单这个标题,你就已经输定了。/<font>

行文开篇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题:热情讴歌赞美上级领导。会写公文的,通过纵情讴歌就把领导给灭了;不会写公文的,讴歌来讴歌去,却把自己催眠了,智商降低了。李鸿章显然是前者,所以他的讴歌简洁而明快,就一句话: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font>

第二主题:给对手上眼药。这个对手就是曾国荃曾老九,开篇暗示曾老九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强攻南京城的私心,以引起朝廷中群臣的嫉恨与警觉,让曾老九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主题:南京城下态势分析,为第二主题提供理论依据,推翻曾老九攻打南京城的计划。因为已经暗示了曾老九的私心,此时这个计划已经是不推而自倒。/<font>

第四主题:表扬自己,把李秀成返回南京夸张成负创而遁。这里边隐含有说谎的技巧,他说李秀成负创,彰表自己战绩,别人只能听着,你没办法亲往太平军老巢调查,就只能由着李鸿章胡吹一气。为了强调自己的功业,李鸿章着重强调了敌众我寡之态势,并为下一主题事先做好了铺垫。/<font>

第五主题:上海城防态势分析。这个分析的目标主要是洋人,点明了英法联军色厉内荏的本质。太平军数量稀少,洋人就气势汹汹;太平军大至,洋人就急忙找个 地方躲了起来。最后的结论是,洋人是靠不住的,上海的安全还是要靠自己,也就是靠他李鸿章。/<font>

第六主题:深刻自我表扬。主要是阐明自己的职责,一要保护上海每月二十万的饷源,二要率师离开上海往援镇江,这两个任务是不能兼顾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朝廷只要答应不要这每月二十万饷银,我李鸿章立即送给太平军,绝不耽误一秒钟,你朝廷到底让不让老子送吧?所以最后的结论,就已经是不言自明了。/<font>

第七主题:镇江态势分析。这个分析针对的是朝廷命他去镇江整顿军队的决定。理论上来说,在行政公文中明确否定领导决议,是不理性的行为。但李鸿章已经在前面引发了朝廷对曾老九的嫉恨与警 觉,这时候的态势分析,恰与朝廷的思维相吻合,非但不会引发领导反感,反而让领导顿时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知己之感。所以说,不是不能否定领导的决定,重要的是否定的方法与时机。如果你在领导改主意的时候提出来,领导保准大喜过望。/<font>

最后一个主题:严厉打击不和谐因素。这个不和谐因素,就是镇江的冯子材。冯子材比不了曾国荃,曾国荃是有靠山的,有曾国藩替他撑腰,对曾老九下手只能采用暗示的手段,万不可明着来。可冯子材就惨了,老冯属于政治上不清白、有污点的人。他以前是天地会的叛逆,是跟在张国梁后面跑跑颠颠的小老弟,张国梁投奔太平军,冯子材就跟着投太平军。张国梁投 官兵,冯子材又跟着当官兵。而今张国梁战死,可怜的冯子材就成了没娘的孩子,谁逮住都要狠踹两脚。李鸿章挑冯子材下手,是因为冯子材先惹到了他,提出要求让李鸿章去镇江与自己会师。这项工作是李鸿章超级讨厌的,所以李鸿章对冯子材无丝毫好感,干脆栽赃硬说冯子材让他去镇江,是向他筹款,朝他要钱。李鸿章敢这么乱讲,就是欺负冯子材没有上奏言事的权力,既不知道李鸿章在搞他,也无法替自己辩白。这个损招,在民间又有个说法,叫打瞎子,骂哑巴。但《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对这一招极为推崇,名之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什么叫易胜者?你骂 他无法还嘴,你打他无法还手的倒霉蛋冯子材,就是这么个活生生的易胜者。/<font>

如此八大主题纵横交错,必然得出两个结论:镇江不应该去,上海不应该走。而这两个结论,李鸿章的片折上硬是一个字也没提。他只分析,让领导自己来做结论。之所以说李鸿章是奏折高手,是因为经过他的分析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只能是唯一的。相形之下,行政公文最闹心的结果就是,你费尽牛力分析了半天,领导拿起来一看,居然得出了与你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况,会把人活活气死。/<font>

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 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 /<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