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用户64079274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穗末初霜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就不走开”的这种方式,和正面管教中所提倡的坚持到底的原则 有相通之处,家长使用的好,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比如:

和孩子约好了 晚上熄灯睡觉的时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晚上 定点按时睡觉 并不容易。由于已经约好了的时间,在时间快到之前,我会提醒 一次,等到约定的熄灯时 间到了,他依然没有关灯,此时我会提醒他,如果 他不遵守,我会站在门口敲门,或者提醒他 “咱们约定的时间”。因为在我的干扰之下, 他做不成任何事情,同时在他的心中 他也认可我们之前的约定,把这种坚持的态度传到给他,他很快就会关灯。当然 这个坚持的过程中,家长不需要太多的说教 或者责骂。

用尽可能少的语言 把坚定的态度传达给他接受,这就是一种“不打不骂不说教”的方式,用的好,这种方式可以说是 屡试有效。


快乐庭院


作为一位全职妈妈,我是非常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的。

前段时间,跟几位宝妈坐在一起聊天,她们问我,“孩子不听话时,你吼他吗?”

说实话,当时这个问题,把我问懵了。因为自孩子出生这两年多以来,我很少会因为孩子犯错误冲他发火。我觉得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重要的不是生气地告诉孩子错了,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理性地告诉孩子错在哪,具体怎么做。

正是因为我在平时特别在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孩子也变得异常乖巧懂事。

比如,他在家里从来不会无理取闹,冲别人乱发脾气;

他在外面,遇到自己的喜欢的玩具,如果家里有类似的玩具,我会跟他好好商量,他就会不买,当然,偶尔我也会答应他的要求,他会特别高兴,我也高兴;

在生活中,他也很在意别人的感受,比如,有一次他听到奶奶咳嗽,两岁的他竟然跑到厨房踉踉跄跄地跟奶奶端来水喝,着实把奶奶感动了一把。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但前提是,你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条件的,是真正为他好的爱。


帅妈育儿心理课堂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爱,不止于爱,还需要方法。更多育儿干货可关注我的公众号“兰海说成长”


超级育儿师兰海


呵呵。李玫瑾。很多人不了解她。呵呵。李玫瑾。很多人不了解她。

李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别开生面的帮助药家鑫辩解。以及她冷静深刻的令人惊恐。言论如下:

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李玫瑾评药家鑫

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李玫瑾评马加爵

做出犯罪行为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冤屈,也不一定需要合理的理由,很多犯罪就是很愚蠢的。

——李玫瑾评杨佳

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个人觉得,她说的正确的话,可以参考,但她这个人。。。


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超级爸爸


我非常认同李教授的教育理念。

方法通俗易懂,接地气。

极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少家用了这个方法,效果明显。

一、盼望全国育儿专家共同努力。把李教授的方法问广度,深度开发。利国利民。

二、我做点粗浅尝试,求教于各位大伽。求证于各位家长。老师。欢迎指教,欢迎拍砖,欢迎吐槽。

三、大胆猜测和估计。按照李教授摸式培养出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犯罪人的出现。(这由李教授的专业和思路决定的)。它是守住法律底线的人。却不是追求道德高限的人。

这个人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普通人)。他没大祸,也没大福。

不任性的人,人人喜欢。有利社会和谐。但是是一个缺乏追求,缺乏冲动,缺乏敢为人先,缺乏创造力的人。古今中外无数例子说明。有成就的人同时都有点任性。在科学界,艺术界尤为突出。

不压抑的人,

不自私的人。雷锋。

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会忍耐的人是好朋友,好员工,好公民。是顺民。但这种性格不适合当士兵,当将军。无血性。难以战死沙场。

能经受挫折的人。具有忍耐力,意志力。落脚在忍耐,忍受。崇尚"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人自杀的少。得抑郁症的少。同时这种人缺乏竞争意识和竟争能力。若中国人都是这样,无法自信的与美国竟争。

三、从国家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

建议补充进"诚信"内容。

四、从建立创新国家角度。

建议补充进创造,创新内容。

创造创新人才的性格特征是:

释放天性。

敢于竟争。

不怕失败。

敢为人先。

创造,创新从娃娃抓起,从培养,教育娃娃的性格着手。是不是与培养一批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精于世故的一群棉羊相比,也是一种选择呢?


二亿六老人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健康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汽车,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谢谢各位亲耐心看完,若觉得还行,记得点个赞呦!


伯乐斯坦刘让飞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健康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陈群律师


有道理,但并不实用!或者说对于大多数爸妈不实用!因为这对爸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甚至是生活经济要求都非常高!

对于每个爸妈,其实都希望能做到整个育儿过程“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都希望能够坚持科学、健康的育儿方法。但,真的经历了之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很难!每个爸妈的素质和能力都不同,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知和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做法很难统一。

李玫瑾教授作为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她的很多育儿理论很接地气,但正确的理论,并不代表一定实用!

试问,有几个父母在整个育儿过程中能做到不打骂,不说教?我自己也在做科学育儿的工作,也会通过很多育儿的案例和细节,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通过一点一点的细节性调整,让理论更有说服力,让实践更具有科学性。

但,即便这样,很多爸妈的回复评论,依然是,太难了,太难了!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父母几乎很难把身心打理的干干净净的状态去带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比较火的“佛系妈妈”,其实也是从侧面在证实“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理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但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妈妈能做到“佛系妈妈”呢?

就像那个笑话一样:
有个妈妈去医院检查,和大夫说“我最近心脏不舒服”。

老大夫看了看日历,又看了看这个宝妈的年龄,“孩子最近是不是快考试了?”
问的宝妈一愣,“是啊,孩子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可是这跟我心脏不舒服有什么关系呢?”
老大夫笑了笑“孩子考试前,很多家长都会有心脏不舒服的症状。没关系,孩子考完试以后,你如果心脏还不舒服再过来检查检查。”

这个笑话其实并不一定只是个笑话。

如果爸妈能在育儿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去理解和尊重孩子。那你会逐渐接近“不打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境界。

育儿,不是简单的做点吃的,让孩子少生病。而是要掌握系统的、更多的、正确的科学育儿理念,并坚持实践。把理论落地,这也是科学育儿的精髓!

我是多宝妈,国家健康管理师。专注健康育儿、实用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