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殺害岳飛的真凶到底是誰?

殺害岳飛的真兇到底是誰?​岳飛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是一個精忠報國的民族大英雄,可惜卻在奸臣秦檜等人的迫害之下死於非命,未能完成其生前心心念唸的克復中原的大業,令人惋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對岳飛的死抱憾不已,無不對大奸臣秦檜恨之入骨,西湖岳飛墓旁跪著的秦檜夫婦鐵像便是最好的佐證。

時至今日,每當遊人路過此地時,除了對嶽王爺進行弔唁之外,仍不忘對跪著的鐵像進行一番唾罵,以發洩心頭之恨,其狀可謂慘不忍睹也。其實,大家靜下心來想想,殺死岳飛的真兇真的是跪在其身旁的秦檜嗎?要知道,岳飛32歲就建節,是兩宋最年輕的節度使,後來又因為屢建奇功,先後拜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少保(正一品)、樞密副使(正二品),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即使秦檜官居丞相之職,但是要想搞倒這樣一位手握重兵的實權派將領恐怕也絕非易事,況且岳飛這個人除了軍事才能了得之外,在道德修養方面也基本上沒有汙點,但最後岳飛還是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於風波亭,年僅39歲,這背後恐怕有更大的幕後黑手。

殺害岳飛的真兇到底是誰?​當時的秦檜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比他權位更高並殺死岳飛的真兇別無他人,正是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個九子,也是宋欽宗趙桓的弟弟。他的母親韋氏原本只是一名身份低微的宮女,並不受徽宗寵愛,倘若不是靖康之變,趙構這一生註定是與皇位無緣的。趙構年輕時天性聰明、武藝高強、膽識過人,年僅15歲便被封為康王,成為眾皇子中的佼佼者。靖康元年春,金軍兵臨開封城下,要求宋朝派親王和宰相前去軍中議和。趙構初生牛犢不怕虎,主動請纓前去金營和談,不料卻被金軍扣留了十幾天,但是趙構臨危不懼,表現的不卑不亢,以至於金軍主帥對他親王身份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竟然將其遣返,並要求宋朝更換五皇子肅王趙樞前來議和。肅王到了金營後,許諾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地,金兵方才退去,並扣押了肅王作為人質,此後肅王再也沒能回到過宋朝,趙構可謂是躲過一劫。當年冬天,由於年輕氣盛的宋欽宗撕毀了和談的協議,金兵再次來襲,趙構再次奉命出使金營議和,中途被大將宗澤勸阻留下,這才得以免遭金兵俘虜。第二年,徽欽二帝和所有的皇親貴胄就被金軍俘虜北去,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此時,趙構成了宋朝皇室唯一殘存的血脈,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南宋的開國皇帝。可能是見識過了金兵的殘忍兇惡,從此趙構一反其少年英雄的形象,在金朝“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行動的背景之下開始了瘋狂大逃亡,揚州、鎮江、杭州、紹興、寧波、舟山、溫州乃至海上均留下其倉皇逃跑的足跡。就在不斷逃跑的過程中,他還經歷了“苗劉兵變”,險些喪命,自己唯一的兒子也不幸夭折,此外他甚至因為受到過度的驚嚇而喪失了生育能力,這一時期簡直就是趙構整個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經歷。經歷過這一遭,趙構的心理防線徹底被擊潰,再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颯爽英姿和雄心壯志,從此開始一味地向金朝乞和,只想守住江南這半壁江山,過上幾天太平日子。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構後來會重用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了,而這也為岳飛後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說完趙構,我們迴歸正題,看看岳飛為什麼最終難逃一死。其實,岳飛之死的悲劇可以說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宋高宗趙構和姦臣秦檜等人的陷害,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違背君意

上文交代過,在躲避金軍追殺的過程中,趙構不僅喪失了生育能力,甚至連唯一的兒子也不幸殞命,對於他這經歷過九死一生的絕後之人而言,除了偏安江南,聲色犬馬,安度餘生之外,其他的什麼祖宗基業、黎民百姓甚至個人聲譽都是無關緊要的。此時的宋高宗趙構已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只要戰事稍安,就千方百計地想著和金國議和。 而岳飛卻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並且在對金軍作戰的過程中幾無敗績,接連取得郾城、潁昌、朱仙鎮三次大捷,光復汴京指日可待。岳飛自己也曾高興地和部下說道:“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此處的黃龍府是金軍的軍事重鎮,徽欽二帝也曾一度囚禁於此。岳飛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違背了趙構的初衷,因此,為了促成議和,必須除去岳飛這個擅長領兵打仗,並對金國造成巨大威脅的將領。

政治錯誤

趙構之所以執意放棄克復中原,直搗黃龍的北伐大業,除了想偏安一隅之外,還有一方面考慮就是彼時他的父親和哥哥徽欽二帝仍在金人手裡,岳飛此前曾多次流露出要攻破金國首都,迎回徽欽二帝的意圖,並在幾次上書的奏章中提到“奉迎二聖”,“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等字樣。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倘若岳飛真的一路凱歌,直搗黃龍,迎回了二聖,那將置宋高宗於何地。畢竟,要說正統,他的父親和哥哥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他只不過是因為作為整個大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僥倖躲過了金人的追殺,才登上了帝位。這徽欽二帝要是真的回來了,趙構怎麼處理都不合適。殺了他們固然不可,即使把他們軟禁起來,也難免將來有居心叵測之徒,利用他們來威脅自己的皇位。此外,岳飛作為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將,還多次奏請高宗早立太子,雖然這一做法並非出於私心,而是為了挫敗金國企圖在開封扶立傀儡政權的陰謀,以穩固趙構的統治地位。但自古以來,領兵在外的武將和皇位接班人牽扯到一起一直都是個政治敏感問題,而岳飛卻一次次犯忌。何況趙構還註定是個絕後之人,這更加刺痛了他脆弱的心靈,他甚至對岳飛發出了這樣的忠告“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岳飛出於忠心的建言,卻犯了重大的政治錯誤,並不斷地觸碰高宗的底線,自然讓高宗對其萌生了殺意。

功高蓋主

宋朝的江山正是宋太祖通過陳橋驛兵變從周朝手中奪來的,因此自太祖趙匡胤以來,一直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歷代皇帝都對手握重兵的武將有所忌憚。此時的岳飛,手裡掌管著數萬以軍紀嚴明著稱的“岳家軍”,而且自北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功卓著,在軍中和民間聲望極高。就趙構本人而言,曾經親身經歷過苗劉之亂、杜充叛金、淮西兵變等叛亂,多次身處險境,因此,他對武將是懷有戒心的,此後中興四將悉數被奪取兵權也能說明這一點。岳飛這個人雖然事後看來,的確是個赤膽忠心的民族英雄,但對於趙構而言,這樣一個深得人心,道德高尚,而且近乎完人的軍事天才卻是一個十足的威脅,他如果有心造反的話,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根本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再加上,岳飛曾因為高宗許諾將劉光世的五萬軍隊交由自己節制,而後來又臨時變卦的事情,和高宗鬧得很不愉快,甚至拋下軍務撂挑子不幹,負氣回廬山給母親守孝。這件事情固然是高宗做的不對,但作為封建時代的臣子也只得聽之任之。岳飛率性而為的表現,難免會讓高宗覺得他擁兵自重,飛揚跋扈,難以管教。在封建時代,一個武將如果讓皇帝覺得他功高蓋主的話,通常沒有太好的下場,再加上岳飛為人剛毅,寧折不彎,這更加劇了高宗的猜忌之心。

奸臣算計

殺害岳飛的罪魁禍首雖然是高宗無疑,但是其中也離不開秦檜等奸臣的算計。秦檜在“靖康之變”後成為了金國俘虜,然而在多年之後,竟然得以攜帶家眷回到了南宋。他雖然自稱是因為殺了看守自己的金兵才得以奪船歸來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所言非實。首先,秦檜是科舉出身,並不會武藝,要想從戒備森嚴的金軍大營逃脫談何容易,其次,秦檜回到南宋的時候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拖家帶口的,這麼多人從金軍的眼皮底下逃回來的難度堪比登天。因此,唯一的解釋就是,秦檜早已變節,並甘願成為金國的奸細,因此金國才願意釋放他和他的家人。秦檜一回到南宋,便提出了著名的“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並竭力勸說趙構與金國議和,這也正合高宗的意。此後短短一年,秦檜就升任宰相之職,全力負責和金國的和談事宜。為了拔除岳飛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促成宋金和談,秦檜以“論功行賞”的名義任命岳飛為樞密副使並趁機收回了他的兵權,此後又指使万俟卨和張俊等人蒐集證據彈劾岳飛,並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最後將岳飛父子關進了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在金國使臣提出的“必殺飛始可和”的議和條件之下,宋高宗趙構對岳飛痛下殺手,並以稱臣賠款,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條約。

殺害岳飛的真兇到底是誰?​可惜一代名將岳飛,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他為之效忠多年的南宋朝廷的手裡,秦檜也因此達到了自己議和的目的,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他死後卻永遠揹負了冤殺民族英雄的罵名,遺臭萬年,至今仍跪在岳飛墓前,永世抬不起頭來。而趙構作為殺死岳飛的真兇,千百年來卻逍遙法外,這不得不說是封建王朝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