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传奇与重生——山东老国货地理


齐鲁周刊社

新闻

封面故事

传奇与重生——山东老国货地理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根据瑞蚨祥的传奇故事改编的京剧《瑞蚨祥》在济南梨园大剧院上演。

济南瑞蚨祥、青岛大金鹿、双星鞋,烟台的北极星钟表、章丘铁锅……在山东国货地理上,它们有过辉煌,或正在经历“暗淡”。在新的时代里,这些老国货该如何讲好自己的传承故事与商业叙事?

传奇与重生——山东老国货地理

▲随着《舌尖3》的热播,“章丘铁锅”一度受到推崇和热捧,随后也陷入了各种纷争。

从“章丘无锅”到瑞蚨祥的“现代尴尬”

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章丘铁锅遭到了疯抢,以至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的济南三环厨具公司,将淘宝上的“臻三环铁锅”店内所有的产品下架,关闭了章丘工厂,同时关闭了宽厚里的“同盛永”铁锅展览与体验店。

“洛阳纸贵 章丘无锅”,因为当时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哄抬铁锅价格、以机器造锅来冒充“手工冷锻锅”、传承人的纠纷等诸多问题。“臻三环”天猫旗舰店负责人刘紫木在关店同时宣布三个月内不再销售铁锅,同时发声明澄清种种传闻——“我们在上舌尖前就经常缺货,舌尖播出后的几十分钟就把我们两千余口库存卖光,手工的东西不可能求快或者走量,我们要尊重技艺本身……现在请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让过火的市场使得行业发生不健康的成长。等热度过后再慢慢购买,不要把传承染上过多的金钱味道。”

“舌尖上中国的报道”以及“臻三环”铁锅的线上销售,原本是复活“手工冷锻锅”的手艺,同时也让铁匠们再次找到了“价值”,不过,让刘紫木和铁匠王玉海一家始料未及的是,舌尖上播出之后,一些有歹心的“造假锅者”蹭起了热度。

“参与过舌尖拍摄的王玉海一家人,至今都没有接受过采访,现在仍有很多媒体采访他们,都被婉拒。我觉得这才是匠人精神,只想一心一意做手艺,至于舌尖的热度他们并不想蹭。”刘紫木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匠人的“品格”,“传承就是要谨遵三点:手艺等于守住手艺;传承就是承续,我们的铁匠师傅王玉海的父亲王立芳老人,是可追踪溯源的传承人,他的舅舅曾是章丘有名的打铁匠曹师傅的徒弟,王立芳师傅曾经在舅舅经营的铁匠铺里打铁,后来还在章丘五金合作社工作过,只是后来随着手工制锅的没落,王立芳便回家了;传承还要有契约精神,现在淘宝上预订的铁锅太多了,我们做不过来,所以暂时不再接受新订单,绝对不能以次充好。”

对于“章丘人不知道章丘铁锅”的说辞,刘紫木表示很无奈,“在舌尖做铁锅这集节目之前,我们的公司就在章丘做铁锅了,那时候,可没那么多的章丘铁匠,更没有那么多所谓的传承人。”据介绍,2017年“臻三环”铁锅就曾经被淘宝评为“中国匠人”,并在造物节上推荐。

如今,刘紫木和臻三环的铁匠师傅们,还在等这一波“热潮”褪去,非议的、争抢的、曝光的,还有前来一探究竟的“买家”,张口十万口的订单……

据了解,章丘地区出现了很多的“手工铁锅”的制造者,一下子得有500人,其中不乏有人在用机器锻造铁锅。刘紫木希望,政府能够保护铁铸锅手艺,并有监管出来重塑行业准则,把那些破坏手工铁锅声誉的“假锅”清除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热潮之后永续这个行业,这门手艺。”

在这个时代,曾经的老字号该怎样续写自己的传奇?瑞蚨祥面临着同样的拷问。

济南经四路,从纬三路直到纬六路,曾是济南商埠区的商业中心,当时依次分布着济南职工影剧院、新华书店、祥云寿百货店、亨得利钟表店、济南第一百货商店、泰康食物店、上海食物店、大西洋钟表店、一间楼杂货店、捷成电料行、普华文具店、洪顺服装店、宏济堂药店、万紫巷菜市场等等。如今,许多昔日的名店早就烟消云散,在经二路上,只有瑞蚨祥与亨得利钟表店,带着时代的印记,孑然站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

记者开车前往瑞蚨祥,经二路全线禁停,加之街道狭窄,想找到停车位,比登天还难,这可能是身为服装店的瑞蚨祥的现代式尴尬。瑞蚨祥的另一种尴尬是,在快时尚袭卷服饰行业,中外制衣品牌五花八门的今天,瑞蚨祥手工制作服饰显得老派,甚至有点土,遭受了年轻人的“冷落”。

瑞蚨祥在上个世纪曾经书写过“辉煌”,大小姐、官太太与名媛都争相去定制一袭瑞蚨祥的旗袍。尤其是作为孟氏家族第二代传人的孟洛川,他如何经营瑞蚨祥的故事曾被拍摄成《一代大商孟洛川》。

当时的瑞蚨祥首创了“连锁经营”,这曾启发过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即便在今天,连锁经营都是零售业的商业模式。

瑞蚨祥能够经营到今天,有其作为老字号的魅力,其“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16个字字训,都是在宣告一种商业秩序;同时其测量定制的概念,则给了制衣行业以“准则”,测量三围以及观领子、衣袖的可体与舒适度,这也为瑞蚨祥在当前服饰经营的夹缝中开启了“高级定制”的路子。不过,高级定制也窄化了其多元化发展的商业路径,就在淘宝旗舰店上,因为必须量体裁衣的局限,瑞蚨祥旗舰店只是以卖丝巾居多。

传奇与重生——山东老国货地理

▲大金鹿自行车承载了很多70、80后的童年记忆。

“童年记忆”里双星和大金鹿

手工制衣虽孤掌难鸣,但好在无法取代;但一些产品,可能会被新品替代,在新时代没有了“舞台”。比如大金鹿自行车,面对满街的电动车、汽车、共享单车,自行车行业近乎消亡。

大金鹿自行车的情感记忆比它的商业故事更出色。在70、80年代生人的儿时记忆里,坐在大金鹿自行车的前梁或后座上,依靠着爸爸的前胸或者妈妈的后背,伴随着悦耳的叮当叮当的铃铛声,大金鹿自行车上的孩子们满满的都是“幸福”。

时间再往前推,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大金鹿还是一笔可观的“财产”。1963年1月1日,大金鹿的出厂价定为120元,批发、零售价都是120元。到了1986年,大金鹿零售价是171元,也非普通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毕竟在当时,像我的工人父亲的工资才每月56元。

当时,大金鹿自行车还是一笔体面的嫁妆。不过随着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入市,因为轻巧而好看,大金鹿的嫁妆资格逐渐被替代,后来大金鹿又出了轻巧好看的姊妹款小金鹿。

大金鹿自行车更是青岛人的骄傲,这款由原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自行车的诞生故事里,还伴随着“钢铁行业”的复苏。1952年泰东铁工厂、震环铁工厂等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分别组成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联营社,停工12年之久的同泰铁工厂也复工投产。自行车的出现,算是给已经全面停工的铁工厂带来了复苏的希望。

在自行车市场缩水之后,青岛自行车厂(已经更名为青岛自行车公司)曾“重铸金鹿”,在天津设立了分公司,并上了一套“国防”“金鹿”自行车生产线,同时也生产电动自行车,不过,再次重组也难以抵挡“市场的缩水”。如今大金鹿自行车终成古董,一起成为古董的还有蜜蜂牌缝纫机、熊猫牌电视等。

我的童年记忆里还有一双doublestar,款式类似如今的Nike板鞋,白色,时尚度堪比如今的“小白鞋”。翻一下资料,那双doublestar竟是双星鞋的第一双高档鞋。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Nike、阿迪达斯闻所未闻,双星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牌”。运动会时,谁能穿上一双双星的球鞋,就是同学眼中的土豪。记得那时电视上有句贯彻耳膜的广告语: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只是如今来看,双星鞋却没有了走世界的潇洒。在双星被更名为“特星”“双星名人”的背后,是伴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几经“停滞”。

这家拥有92年制鞋历史的青岛双星,始建于1921年,前身是国营第九橡胶厂。自1983年双星品牌正式注册,到1996年青岛双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双星品牌在那十几年里迎来了商业生涯里的“顶峰”,成为民族制鞋业的骄傲。

但是1998年开始,青岛双星涉足轮胎业务,2008年,双星集团整体收入108亿,其中轮胎业务收益38亿元。也就是说,此时双星集团的整体发展已经转变为轮胎为主业,鞋业基本上停滞。

而后双星鞋业开始了私有化进程,直到2008年初,双星名人以1.1亿元购入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剥离出的鞋业资产。至此,双星集团和青岛双星的所有涉鞋类资产都进入了双星名人公司里。一段光辉的制鞋史也随着中外鞋类品牌的崛起,而黯然结束。

作为品牌之都,青岛是山东老国货的集中地。大金鹿自行车、双星运动鞋、女士香槟、鸡牌味精……这些老国货共同塑造了青岛品牌之城的形象,但随着岁月的更迭,它们因为各种原因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经济萧条学》一书中介绍,“在经济寒冬中,一群由团购族、试吃族、返券族、国货族组成的消费大军正悄然滋长,谁瞄准了其中潜伏的商机,谁就能化危为机,成为大萧条时期的最佳商机猎手。”

曾经国货之所以受欢迎与计划经济下的价值观是分不开关系的,当朴素性、情绪性、爱国性消费不再足以支撑国货品牌复兴,在这个来去匆匆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山东老国货的涅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