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六穩”乃宏觀政策方向再確認 中國市場短期足以應對貿易衝擊

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今年後半段的宏觀政策確定了基調,依舊維持了年初的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組合。第一次提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工作方向,“穩”字當先,呼應了市場關切,給了市場一顆定心丸。

“六穩”給市場一顆定心丸

近來,全球貿易衝突不斷升級,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為全球經濟復甦帶來一層陰影,這增加了中國經濟外部的不確定性。減小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需在宏觀政策上做出更精準的平衡。

上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尚不明顯,雖然部分企業的訂單確實受到了影響,但另一部分企業在關稅落地前選擇“搶出口”,這抵消了對外貿的不利影響,而隨著關稅措施的落地與升級,下半年這種影響將日益凸顯。“六穩”的提法雖說是第一次,但如果梳理宏觀政策脈絡,可以發現,這些方面的政策舉措一直在推進。

穩就業方面,政府一直以來通過鼓勵“雙創”,對小微企業實施減稅,融資等一系列舉措;穩金融主要是通過定向降準、擴大央行融資抵押品範圍等辦法,向經濟注入流動性;穩外貿主要是出口退稅分擔機制,加大出口金融服務等政策內容;穩外資近期的重大舉措是放寬市場準入,給予外資稅收優惠政策等;穩投資主要是國常會明確了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等措施;穩預期主要是確保重大政策的延續性,給公眾對於社會經濟運行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願景。

因此,“六穩”是對近期宏觀政策方向的一次確認,也反映穩增長將被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貿易戰對國內通脹影響有限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國今年物價會否大幅走高,是老百姓尤為關心的問題。

目前美國已經宣佈對規模為500億美元的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作為反制,我國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徵關稅措施,稅率為25%。其中,大豆、肉類等農產品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有觀點認為,貿易戰的間接後果就是我國發生輸入性通脹,簡單地說,也就是菜市場買菜發現東西普遍都漲價了。

我國經濟自2015年下半年起步入L型增長通道,連續12個季度在6.7%至6.9%區間運行。繼2018年一季度經濟增長6.8%後,二季度增長6.7%,上半年平均增長6.8%。經濟增速未出現明顯回升。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中國7月CPI同比上漲2.1%,時隔三個月重回2%上方。鑑於以豆粕為原料的飼料價格上行可能帶動豬肉價格反彈,從而帶高CPI。

不過,對於中美貿易摩擦對物價的影響,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主要是進口大豆的價格可能會有一定的上升,豆類的下游產品,主要是豆粕飼料可能會推高一點像豬肉或者雞蛋類的價格,還有豆類會影響食用油。但毛盛勇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豬肉價格同比下降12.5%,食用油的價格也是下降1%,即使價格有一點上升,對整個CPI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中國有足夠空間應對貿易衝擊

在美國政府發佈的5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儘管囊括了中國生產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醫藥、機械等行業產品,但就關稅清單涉及的金額看,對中國工業難以構成威脅。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指出,無論是500億美元還是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如果把5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折成人民幣,佔我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不到1%。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鏈配套完善,已經形成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競爭優勢短期內難以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中國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政策空間以及制度優勢來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衝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如今,中興事件給了通信乃至整個科技行業一個巨大的教訓,中國企業在新興科技,尤其是5G、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都在積極佈局,實力漸強。

目前,工信部已經開始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的第三階段工作,側重於商用前夕對產品的研發、驗證和產業協同,預計在明年6月出臺5G商用或接近商用產品。中國三大運營商也表示將於2018年邁出5G試商用第一步,併力爭在2020年實現5G規模商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