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不託人沒法辦轉診”是病,得治

□何勇

2018年3月,南昌市民張華的母親在南昌市某三甲醫院確診患上了罕見的黑色素瘤。張華詢問得知,黑色素瘤患者一般都會選擇前往北京、廣東等地的兩三家醫院就診。按照流程,到北京的醫院治療,首先要辦理轉診申請。如未辦理轉診,城鎮職工參保患者治療費用醫保報銷相比轉診要降低10個百分點。最後,張華輾轉多人找關係,才聯繫到這家醫院的一位內部人士,拿到轉診申請表,完成逐級審核。(2018年第15期《半月談》)

病魔來襲,在本地醫院提供的治療水平、治療效果有限的情況下,患者轉診到醫療條件更好的外地醫院進行診治,是科學、合理的就醫選擇,符合分級診療的趨勢要求。但是,只是由於醫保撥付、地方考核指標和學科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直接導致患者轉診特別是跨地區轉診相當困難,甚至不找關係、不開後門就辦不下來轉診手續。毫無疑問,這種患者轉診難現象,直接加重了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甚至逼得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患者不得不忍痛放棄轉診治療,只能在本地醫院接受低水平的診治,花了很多錢還不能治癒。因為按照規定,不是通過轉診程序直接去外地大醫院掛號看病的,醫保報銷比例要降低,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只有區區35%。再者,患者轉診難,讓患者在辦理轉診手續上耗費大量寶貴時間,極有可能耽誤患者最佳診療時間,貽誤病情。這實質上是在間接“害人性命”,有悖醫院、醫生治病救人的天職。

可見,患者轉診難,不託人找關係就沒法辦理轉診手續,是醫療衛生行業的一種體制病、機制病,不能放任繼續惡化,必須儘快醫治。首先,建立以北上廣等大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協作醫療體系,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三甲醫院留出一部分醫療資源專門接納周邊省份或對接省份的患者看病,方便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居民轉診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治病,避免外省患者無序盲目進入北上廣等大城市三甲醫院看病。而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完全可以建立醫療系統之間共享的大數據庫,讓信息數據多跑路,簡化轉診手續。

其次,建立第三方評估審批轉診機制。在目前患者轉診都有之前就診醫院出具轉診手續,這讓醫院出於部門利益當然不願意讓患者流失,不同意患者轉診。建立第三方審批轉診機制,由患者及其家屬直接申請轉診,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進行會診,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本地醫院的綜合實力、水平來決定是否同意轉診。這既能方便患者轉診,又避免本地醫院為轉診患者揹負醫保費用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