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美團更新招股書再添亮點,上市將成港股新動力?

美團更新招股書再添亮點,上市將成港股新動力?

相比上半年小米坎坷的上市經歷,美團可以說是在一片看好中奔赴港股。

9月7日,美團國際配售部分獲得李嘉誠、利福國際主席劉鑾鴻及新世界發展副主席、第三代接班人鄭志剛的認購,成為錨定投資者,即獲得優先分派股份。與此同時,美團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也已出爐,除大股東騰訊領投4億美元外,Oppenheimer、Lansdowne、Darsana、結構調整基金這4家基金機構亦入圍基石名單。

而作為IPO承銷商之一的高盛,給予美團點評估值最低達570億美元,同時,摩根士丹利表示,看好美團點評在生活服務領域的發展潛力和領先市場地位,因此給予其580億美元估值。

美團此次在港交所的發行上市為何被整個市場看好,這一問題或許從其招股書中窺探。

業績再創新高、盈利可期,美團股價或將長線利好?

王興認為,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歷史就是一個利用互聯網技術幫助傳統公司把線下業務逐漸搬到線上的O2O歷史。前有BAT,後有美團,當BAT憑藉各自的核心優勢改變傳統行業,構建起商業帝國,美團作為一個對接消費者與商家的超級平臺,也正在生活服務領域顯示出巨頭的潛力。

最直接的數據就是業績營收和增速。在更新的招股書中,美團披露:通過佣金、在線營銷服務以及其他服務和銷售實現了營業收入的高速增長。截至2018年前四個月,美團實現營業收入158.24億元,超過2016年全年營業收入130億元,接近2017年全年營業收入339億元的一半。這一數值較2017年前四個月的營業收入81.19億元翻了近一番。

按照前四個月的營收狀況推測,上市後美團的今年財報很可能再創新高,也將拉動未來股價上漲。而且美團業務收入結構和表現漸趨穩定,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新業務及其他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1.2%、27.5%、11.3%。

當然美團的成長性不能掩蓋虧損的事實,不過從招股書中所述的虧損原因以及其它數據可看,在虧損不斷收窄、收支結構逐漸平衡的狀態下,盈利時間可期。

首先看支出狀況,招股書顯示,2018年前四個月,在排除優先股的特殊會計處理後,美團經調整虧損淨額20億元,主系收購摩拜和開展新業務所致。美團於今年4月收購摩拜,這部分現金支出及因並表計入的摩拜自身虧損額,是美團目前虧損的一大主要因素。而另外一項重要開支,則是美團為獲取更多交易用戶而產生的銷售及營銷費用。

但是隨著美團一體化生活服務平臺的搭建成功,一方面新業務擴張步伐將會放緩,換句話說,資本併購或新業務投入很可能會減少,直接縮減了公司支出。而另一方面,美團超級平臺上消費者和商家形成良性循環,獲客成本漸低而用戶終身價值增長,銷售及營銷費用也會降低至合理範圍。

據悉,2018年1月-4月美團銷售及營銷開支佔收入的比重下降至25.9%,而2015年這一數字為177.7%,

而收入方面,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5月-2018年4月,美團年內交易額突破四千億元大關,達到4110億元,較2017年全年3570億元的交易金額增長了15.1%。其中餐飲外賣收入達96.8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7.78%,實現翻番增長,毛利為9.03億,同比增長超一倍,增幅達112.47%。同期,美團到店及酒旅的收入和毛利分別實現43.51億元、38.29億元,同比增長43.08%和43.41%。

總而言之,美團如此收支變化可能意味著盈利,而一旦盈利關卡一過,上市後的美團或將進入新的紀元。

規模和網絡效應下,美團將進一步收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

美團的崛起本身就根植於用戶需求,隨著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其商業潛力和發展空間還有待釋放。艾瑞報告預計,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在2023年將增長到8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9.8%。與此同時,儘管宏觀經濟形勢放緩,但中國餐飲行業整體增速仍然高於未來五年社會消費品零售業平均增長水平。

所以作為國內領先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美團很可能成為未來最大的收割者,而這背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閉環生態下的規模和網絡效應。

近幾年來憑藉在餐飲外賣的領先地位,美團成功擴張至更廣泛的品類,也進而打通了娛樂、酒店及旅遊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據Trustdata發佈的2018年Q2中國在線酒店預訂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美團酒店在線酒店預訂訂單量近七千萬,排名第一,而且美團酒店在線酒店總間夜量超攜程系之和。

短短時間內,美團將新業務觸角延伸至生活服務電子商務的各個細分市場中,並在與行業巨頭的競爭中獲取一定優勢,可見“高頻帶低頻”的協同效應已然發揮。簡單來講就是,以美團高頻的外賣、到店作為突破口,帶動出行、閃購等低頻活動,將高頻活動的用戶流量引入到各項新業務的消費中去,逐步實現對消費場景的全面覆蓋。

根據艾瑞報告,在2017 年,美團酒店預訂業務80%的新增用戶來源於即時配送及到店餐飲交易用戶。

從酒旅業務擴大到其它交叉銷售的服務種類,美團的這一商業邏輯依然成立,實際上這就是美團獨具的規模和網絡效應。而與此同時,閉環生態下消費者、商家及平臺形成互利的良性循環,用戶對美團的忠誠度和粘性也會大幅增加。

不過美團規模和網絡效應的發揮,還需龐大的運營體系作為支撐,比如同城即時配送網絡。2017年4季度公司的日均活躍配送騎手數量約53.1萬人,通過自有配送網絡完成配送約29億單,佔平臺全年實時配送交易量的70%以上,其餘交易由商家直接配送。效率支撐平臺業務規模擴大,而效率提升的背後則是美團的技術積累。

據招股書披露,美團募投項目的35%用於技術升級及提高研發能力,包括招聘電腦編程專家、科學工作者及其他人才等,可見美團對技術的重視。

美團上市後的最大潛力是“Food+超級平臺”?

誠如BAT各自依賴搜索、購物和社交等用戶基層需求,圍繞核心業務構建起商業帝國,美團所切入的也是用戶高頻、剛需的餐飲需求,這一國內最大的關於吃的互聯網平臺,其蘊含的商業價值或許不比單純的社交購物市場小。

目前,美團點評圍繞“吃”的業務佈局包括了到店、到家、外賣、生鮮零售。根據艾瑞報告,按交易筆數計,美團是全球最大的餐飲外賣服務提供商,2017年餐飲外賣服務交易金額1710億元,其中約89%的餐飲外賣交易通過美團、美團外賣及大眾點評App獲得。與此同時,美團還建設了代表一種新型的“線上+線下”零售店小象生鮮。

僅僅就外賣而言,據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餐飲行業市場規模為3.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可突破5萬億元,而屆時外賣用戶滲透率預計達到80%,可突破7000億。所以市場份額達到60%的美團將會是最大受益者。

除此之外,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電商的滲透率不到3%,但卻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高速增長,成為業界矚目的藍海。換句話說,美團在生鮮電商也具有商業潛力。

拋開市場預測,其實美團圍繞“吃”衍生出的價值產物,最核心的就是超級平臺,這也是美團的整體戰略:在“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技術平臺,支撐吃喝玩樂多個品類,這樣各個品類之間可以互相拉動、交叉營銷。

回想當初美團被外界看似是無邊界的擴張,但是從基礎上看,都是圍繞著“吃”這一領域對服務行業做進一步的輻射。

而這一“Food+超級平臺”的模式,除了具有協同效應,最根本的還提升了用戶粘性。招股書透露,美團2016年的交易金額中有78%來自同屬2015年年度交易用戶的重複用戶,2016年的交易金額中有82%來自同屬於2016年年度交易用戶的重複用戶。這足以反映出美團客戶群穩定、用戶粘性很高,未來這種優勢還將被放大。

與此同時,超級平臺對消費場景的擴展,也順應了用戶消費升級的趨勢。追根究底,美團其實就是消費升級的的例證,消費者願意為“送餐上門”這項附加服務買單,由此O2O成為風口、孕育了美團這一巨頭。如今消費升級深化,美團在食品安全監管、配送體驗以及供應鏈等方面進一步精細運營,實則優化了用戶服務。

自6月份美團遞交招股書以來,港股遭遇不小的衝擊,而美團此時上市卻得到了市場和機構分析師的普遍看好,若是股價上漲,或將刺激港股覆盤,對美團來講亦是全新的起點。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