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千餘平方公里的狹長半島,大約有七八百萬人口,卻是世界公認的第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既有高樓林立的中環,也有市井擁擠的油尖旺,高檔餐廳裡衣冠楚楚的商界才俊,與街頭攤檔、茶餐廳裡的市井人家,卻有一種和諧之感。多元化、包容、平民文化與商業傳統,是產生貿易、金融的重要元素,像誕生現代金融業的荷蘭,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都有類似的基因。銀行業讓香港商業快速積累財富,而真正讓香港金融業騰飛的是證券業,也創造了跌宕起伏的大時代。
1992年,總設計師南巡,鼓勵中資企業向外拓展,香港作為特殊時期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樞紐,迎來了H股與紅籌股上市熱潮。第一隻紅籌股是1992年上市的“海虹集團” (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的前身),第一隻H股是1993年上市的“青島啤酒”。
如今,香港聯交所迎來新一輪的上市熱潮,中國內地企業紛紛登陸港股,中資企業在香港證券市場的比重越來越大。截至2018年8月,共有2253家企業在香港上市,總市值超過32萬億,其中中國內地企業在港上市超過1100家,總市值佔比超過67%,成交金額佔比超過80%。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明天(9月20日)美團點評將在香港交易所敲鐘,一週之後的9月26日,海底撈又將登陸港股。
一、香港證券交易所的今生:博物館和敲鐘地
香港在2017正式關閉了香港聯合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全部改為電子交易,原有空間的一部分建成了香港金融博物館,當我從館中走過,好像經歷了百年香港發展史,親身感受金融大時代的變遷。
中國的文字含義深刻,會意字是獨一無二的,從文字的表現形式就能傳達其中含義。在金融博物館的門口,牆壁上寫滿包含貝字的文字,提示我將進入一個創造財富的時光隧道。古老的貨幣曾經採用了貝殼,所以文字保留了這個內涵,當貨幣由貝殼、銅錢、金銀變為了紙幣,就產生了槓桿效應,財富就能放大。
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退役的紅馬甲,舊式的計算機、打字機,熱鬧交易現場的照片,訴說著香港聯交所曾經的交易盛況。如今,香港交易所大廳還保留了企業上市敲鐘的儀式,2018年7月12日,有8家企業在香港上市,由於時間排不開,香港交易所安排8家企業一起舉行儀式,2家企業共用一面鑼,業界笑稱“香港上市真熱乎,鑼都不夠用了”。
二、香港金融業的前世:華資崛起和全民炒股
如今的香港聯交所大廳已經不再作為現場交易的場所,但資本市場卻更為活躍,金融之魂仍閃耀香江。內地企業已經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主力,而在50年前,香港主要被英國資本統治,華人資本在夾縫中頑強生存併成功崛起。
在香港的中環,矗立著3座標誌性建築,從左到右分別是中銀大廈、長實和匯豐銀行,似乎顯示出香港金融業的三股力量:中資、港資、英資,這3股力量在香港金融發展的歷史中此消彼長。
香港最早只有一家英國人開設的交易所,最早參與股票交易的主要是英國資本,成交不多,香港證券市場不太活躍。隨著上海移民帶著鉅額資本來到香港,逐步改變了香港的資本結構,華人資本力量逐漸壯大。
1969年12月17日,由華商李福兆牽頭籌備的“遠東交易所”(遠東會)正式運作,這是香港第一個專門以華人為對象的證券交易所。此後,1971年成立了“金銀證券交易有限公司”(金銀會),1972年成立了“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加上最早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香港會),香港的證券市場進入了群雄逐鹿的“四會時代”。1986年,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九龍會合併成現在的香港聯合交易所,同年9月,香港聯交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香港恆生指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股指之一。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房計劃,推動了房地產市場快速升溫,土地價格飆升刺激房地產企業壯大,財富迅速積累,又進一步增加地產投資,按揭等金融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房地產與金融業互為推力,讓尚顯青澀的香港證券市場在不長的時間裡經歷了火熱、癲狂、泡沫、崩塌。
1992年香港一部經典大戲《大時代》橫空出世,將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濃縮在劇集中,在兩岸三地掀起熱潮,我當時在初中看到這部劇,也很喜歡,直至今天,還不時回顧重溫。這部戲也衍生了一個另類股票指數——丁蟹效應,以後凡是鄭少秋主演的劇集上映,香港股市必跌,還有證券機構做了相關研究,大體能夠對應。當然,這個作為趣談,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三、香港金融和證券市場的明天:新經濟、同股不同權、新三板+H股……
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說,香港在修一座橋,這是連接內地、香港乃至世界的金融、資本流通的大橋。2018年,經過25年首次大修的香港主板上市規則啟用,“新三板+H股”的協議簽訂,無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可以在香港上市,等等。
過去這幾年,香港與內地交易所在監管機構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三座互聯互通的大橋——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開放打開了新的大門。現在,這三座橋還在不斷完善,比如取消滬港通和深港通總額度及上調每日額度,債券通機制升級為貨銀兩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2018年下半年,仍有不少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有機遇,也有風險,關於香港上市的條件、方式、流程,我以後也會再念叨唸叨,共同研究。
閱讀更多 朱眼看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