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買賣業主信息,瘋狂撥打推銷騷擾電話……已有269人被查處!

自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施行以及兩高《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後。江蘇網安部門在重拳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犯罪的同時,運用行政法規查處其他違法人員,強力整治裝飾裝修等領域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撥打推銷騷擾電話亂象,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探索出了針對該類案件的“一案雙查”模式,有效解決了

重犯罪打擊、輕違法查處的問題。

買賣業主信息,瘋狂撥打推銷騷擾電話……已有269人被查處!

依據《網絡安全法》查處全國首例個人非法獲取、出售、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行政案件

2018年初,南通如皋市警方在工作中發現,南通某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營銷人員存在非法提供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包含如皋各小區業主姓名、樓號、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等)給他人的嫌疑。在部、省、市三級公安機關的指導下,歷時數月偵查,起底一條以蔡某某為首的瘋狂收集公民個人信息,提供給裝潢建材供應商獲取利益的產業鏈,確認涉案人員269名。上述人員利用非法獲取到的電話號碼等信息,瘋狂推銷裝修、傢俱等,甚至又再次非法向他人提供。有當地群眾反映,一天曾接20餘宗裝潢推銷電話,不堪其擾。辦案過程中,警方共提取、勘驗涉案人員電腦、手機等電子證據1500餘人次,出具勘驗檢查報告349份,查獲公民個人信息累計40餘萬條。

近日,省、市網安部門組織收網,依法追究了8名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並在全國尚無先例的情況下,對涉案其餘261名參與人員給予行政處罰。目前,已依法對如皋某地毯公司冒某某等120人給予5千元至5萬元不等的罰款,其餘141人正在陸續處理中。

該案是依據《網絡安全法》成功查處的全國首例個人非法獲取、出售、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行政案件,實現該類違法犯罪行為全鏈條打擊處理。

案件查處的意義

近年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執法打擊的痛點、法律約束的難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已成為新的民生問題。隨著國家從嚴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有所遏制,但大量遊走於罪與非罪邊緣的違法人員以不觸犯刑罰為所謂的“底線”,大肆侵犯公民信息。該案的成功辦結,無論是在司法實踐上,還是在網絡社會治理上,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一)填補執法空白,深化“一案雙查”。

長期以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一直以刑事打擊為主,由於刑事案件偵辦週期較長,且犯罪構成要件嚴格,難以實現打擊一個教育一片的執法效果,加之兩高《司法解釋》中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二年內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購買、收受公民個人信息的”構成犯罪,由於以往沒有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進行行政處罰的先例導致該條款無法落地。

如皋市公安局偵辦的該起案件系全國範圍內首例個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政案例,填補了該類型案件行政執法的空白,促進了法律法規在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領域的作用發揮,推動了“一案雙查”機制的不斷完善。

(二)豐富法律適用,鞏固法律權威。

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實施以來,側重處罰的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等,並沒有將網絡運營者真正地理解為案件的一般主體。由於對《網絡安全法》約束的主體認識不一致,客觀上造成行刑銜接不暢,部分不構成犯罪的違法人員未受到法律有效制裁,進而有恃無恐,肆意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致使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事件氾濫成災。

該案進一步宣貫明確了網絡使用人也可為網絡運營者,推動了《網絡安全法》的落地、和刑事打擊的無縫對接,是一次意義深遠、影響較大的司法實踐,樹立了法律權威,為各地此類型案件的辦理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

(三)回應社會關切,發揮警示作用。

由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事件頻發,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目前,在如皋曾經一天接數個建材裝潢推銷電話的現象在強大的法律震懾之下明顯減少,相關從業人員瘋狂地侵犯公民信息行為明顯收斂。

該案對不夠刑處人員的成功處罰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也給其他領域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人員敲響了警鐘。通過以案說法,教育了群眾要注重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也教育了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的各行業、單位要認真履行法律義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