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个流亡海岛的教书匠,如何成为北方大国的开国宰相?

黄益坦


题主指的应该是北魏末期的杨愔吧。杨愔出身弘农杨氏,真正的豪门之后,然而生逢乱世,家族惨被灭门,此后投奔高欢,却因他人妒其才能而逃往,一度逃亡至光州田横岛以教书为生。后来,杨愔再度回朝,并协助高洋建立了北齐政权,历任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进爵开封王。后因“二王政变”被杀。

出身豪门世家,乱世惨遭灭门

弘农杨氏,自西汉以来的豪门世家,素有“关西孔子”之称。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杨震之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更是“四世三公”。此后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均极为显赫。而此后的隋朝的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越国公杨素及其子杨玄感,唐朝的杨姓更是“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全部出自于弘农杨氏。

杨愔便出生于这样一个豪门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后随父杨津先后到并州、定州任职。杨愔年长之后,曾被授予羽林监,封魏昌县男,他却均予以婉拒。

永安元年(528年),定州被义军攻破,杨愔全家先后落入杜洛周和葛荣手中,直到割绒兵败被杀,杨愔这才得以返回京城,十八岁的他被任命为散骑侍郎。

(孝庄帝元子攸)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宗室元颢在南梁支持下攻入洛阳,孝庄帝元子攸弃京出逃,杨愔与堂兄杨侃护送孝庄帝到达建州,因功被升任散骑常侍。杨愔见时局动荡,便称病推辞,与朋友邢邵隐居于嵩山。

永安三年(530年),杨愔堂兄杨侃协助孝庄帝元子攸诛杀权臣尔朱荣,杨愔则随父至并州上任。不久后,尔朱兆起兵攻入洛阳,孝庄帝元子攸被杀,先后立元晔、元恭为皇帝。杨愔在返回洛阳途中被擒后被送往相州,相州刺史刘诞命长史慕容白泽将其拘禁,后陵队主巩荣贵将其押送京城。但在安阳亭时,杨愔请求让自己自杀,巩荣贵被杨愔打动,逐与其一起逃亡。

建明二年(531年),尔朱氏诬陷杨氏谋反,后率军直接包围杨津(杨愔之父,洛阳)、杨椿(杨愔伯父,华阴)的府邸,将杨氏宗族杀光,整个杨氏宗族至有杨愔及其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得以幸免。

投奔权臣高欢,流落田横教书

家族惨被灭门后,杨愔跑到信都投奔高欢,高欢为杨愔之遭遇动容,当即任命其为行台郎中。此后杨愔便在高欢麾下效力,高欢攻破邺城后杨愔因功被封为大行台右丞。

后来,杨愔堂兄杨幼卿被孝武帝元修杀死,杨愔悲惧成疾之下到雁门温泉疗养。同僚郭秀因为嫉妒杨愔的才能,便写信恐吓于他,称高欢要将其交给皇帝治罪,并假意规劝他赶快逃走。

杨愔信以为真,伪装成落水而死后逃走,更名为刘士安后躲至嵩山,后又偷偷跑到光州,在田横岛以教书为生,百姓尊称其为刘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则在暗中加以保护。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在得知杨愔下落之后,命光州刺史奚思业将杨愔送回朝中,任命其为太原开府司马。此后,杨愔历任太原公开府长史、大行台右丞、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尚书吏部郎中,加封为华阴县侯,高欢还将女儿嫁给他为妻,可见对其之重视。

辅佐高洋建立北齐,官至宰相因政变而亡

武定七年(549年),杨愔被越级擢升为礼部侍郎,加拜侍中、卫将军。同年八月,杨愔与大将军高澄、散骑常侍陈元康、黄门侍郎崔季舒等人密谋,结果遭遇家奴兰京行刺,高澄遇刺身亡,杨愔狼狈逃走。

高澄死后,太原公高洋迅速带兵平乱,并迅速返回晋阳接手高氏权力,杨愔则奉命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一同留守邺城。

天宝元年(550年),东魏孝静帝禅位于高洋,东魏灭亡,北齐立国。杨愔官拜太子少傅,封阳夏县男,并于天保三年(557年)升任尚书右仆射,正式拜相,同时迎娶太原长公主(原孝静帝皇后)。

(高殷)

此后,杨愔辅佐高洋治理北齐,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先后加拜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骠骑大将军,进爵华山郡公。高洋虽然较为昏庸,但在杨愔等人的辅佐下,当时朝廷还算清明。

天宝十年(559年),高阳病逝,杨愔进封开封王,与平秦王高归彦、燕子献、郑颐一起受一名辅政,辅佐少帝高殷。

当时,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身为皇叔,威望素著,对高殷的帝位颇有威胁,杨愔因此上书皇帝意图架空二王,但奏章内容遭到泄露。后来,二王发动政变,杨愔与宋钦道、郑颐、 燕子献等人先后被捕,后高演、高湛等人胁迫皇帝高殷诛杀杨愔等人,终年五十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